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最新.doc
16页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2014年07月11日15:16 来源:《湖 南大学 学报》2008年第1期作者:李存山(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其他代表论文:《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气论与仁学》、《“先识造化”,张载的气本论哲学》,原载《中国哲学史》,2009.2,《“气”概念的几个层次意 义的分殊》,原载《哲学研究》2006.9期《宋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范仲淹的宋学开创者地位遂被其所掩本文首先论述 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指出胡瑗、孙复、石介等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因为有 范仲淹的激励、延聘和推荐,“宋初三先生”才在宋代思想史或学术史上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庆历新政时期,由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的共同努力,确立了 “明体达用之学”, 此为道学之先驱从庆历新政到道学,其间经过了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道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第三,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重视《中庸》和《春秋》,这对于道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范仲淹与道学在思想上的联系,更主 要者是他首先在宋儒中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问题; 宋学精神之所寄在书院, 范仲淹的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一、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宋代新儒学,又称道学或理学。
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定周敦颐为道学之开山,但又 论:“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 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故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 他《朱子语类》卷一二九)在这里,朱熹说出了宋代新儒学的兴起“亦有其渐”, 这个“渐”的开创者实为范仲淹然而,范仲淹的这个开创者的地位一直没有被确认, 这与程颐的尊敬胡瑗(安定)很有关系所谓“程子平生不敢忘此数公,依旧尊他”,在“此数公”中,程颐所最尊敬的实为 胡瑗程颐“始冠,游太学”,胡瑗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得程颐之作,“大惊异 之,即请相见,遂以先生为学职”(《程氏文集》卷八)《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黄百 家说:胡瑗对程颐“知契独深”, “伊川之敬礼先生亦至,于濂溪虽尝从学,往往字之曰茂叔,于先生,非安定先生不称也”程颐敬礼胡瑗,而胡瑗曾与孙复、石介同学,此所以《宋 元学案》“托始于安定、泰山者,其意远有端绪”(《宋元学案•序录》)因为《宋元学 案》“托始于安定、泰山”,所以“高平(范仲淹)学案”就被列在了 “安定学案”和“泰 山学案”之后,范仲淹的开创者地位遂被“宋初三先生”所掩。
《宋元学案•序录》云:“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又云:“晦翁推原学术,安定、泰山而外,高平范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 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从这里看不出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似乎范仲淹是安定、泰山“而外”或而后的另一支其实,范仲淹不仅“导横渠(张载)以入圣人之室”, 而且也是“宋初三先生”的领路人朱熹的《三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一记: “文正公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之徒,与公从游,昼夜肄业……”这才是范仲淹与“宋 初三先生”之关系的实际情况: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等都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范仲淹(公元989— 1052年)生在徐州,两岁丧父,母贫无所依,改嫁长山(今山东长 山县)朱氏他21岁时寄居在长白山醴泉寺(今山东邹平县南)刻苦读书 [1] , 23岁时感 愤自立,佩琴剑径趋南都(今河南商丘),“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 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范文正公集•年谱》),“冬夜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 以糜粥继之”(《宋史•范仲淹传》),如此苦学五年乃“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 本于仁义孝弟忠信”宋真宗祥符八年( 1015年),范仲淹登进士第。
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居士集》卷二十)朱熹也曾说:“且如一个范文正公,自 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 (《朱子语类》卷一二九)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提出“救文弊”、“复武举”、 “重三馆之选,赏直谏之臣,及革赏延之弊”等改革主张其中“救文弊”的思想,是继唐 代韩(愈)、柳(宗元)之后,宋代古文运动的开端,比尹洙、欧阳修、石介等投入古文运 动“至少要早十年” [2]他在书中批评当时士人学风和吏治的败坏: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 士 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 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范文正公集》卷七《奏上时务书》)范仲淹将士人的学风,即士人能否继承儒家的“师道”,认明儒经之大旨,掌握治世之 大才,看作国家的治乱之源;而此源头的澄清,又在于国家取士制度的改革和吏治的清明 这一精神一直贯彻到后来的庆历新政中 职此之故,庆历新政不仅关乎宋代的 “革新政令”,而且更关乎宋代的“创通经义” [3]。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寓南都应天府当时晏殊为留守,请范仲淹掌府学 《宋史》卷三一一《晏殊传》载:“(晏殊)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 学校废,兴学自殊始范仲淹《年谱》载:“公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 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范 仲淹在此年写了一万余言的《上执政书》,指出当时的宋朝已经处于“泰极者否”的形势, 只有“变”,才能“通”而“久”他系统地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 杜奸雄,明国听”的改革之策其中“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 是后来庆历新政之首要;而“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材也”(《范文正 公集》卷八《上执政书》),正是后来庆历新政之首要和本源也正是在这一年,范仲淹结 识了孙复,《范文正公集•年谱》引魏泰《东轩笔录》云:公在睢阳(按即南都,今河南商丘)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公,赠钱一千明年孙 生复谒公,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于道路? ”孙生戚然动色曰: “母老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公曰: “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
吾今补子为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学乎?”孙生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 孙生荐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公甚爱之明年公去睢阳,孙亦辞归后十年间,泰山下有 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又见《宋 元学案•泰山学案》附录)这一段范仲淹与孙复的因缘际会, 实为宋代新儒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契机 范仲淹对当时穷困潦倒的“孙秀才”给予同情、帮助,补以学职,授以《春秋》,激励他“安于学”《宋 元学案•泰山学案》载:孙复“四举开封府籍,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 王发微》十二篇”孙复在睢阳两次上谒范仲淹, 当即孙复四举进士不第之时 他在泰山“学《春秋》”,当始于范仲淹在睢阳“授以《春秋》”孙复不负范仲淹所望,在泰山苦学十 年,成为著名的“宋初三先生”之一《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载:胡瑗“七岁善属文,十三(岁)通五经,即以圣贤自期许…… 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他生于 993年,13岁时是1006年,而孙复离开睢阳时是1028年,也就是说,在胡瑗 13岁“通五经”之后,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贫 困坎坷,然后往泰山与孙复、 石介同学《安定学案》载其在泰山苦学的情况: “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
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恐扰心也 在此期间,“宋初三先生”相互砥砺,而范仲淹的“慎选举,敦教育”的思想当通过孙复[4] 而传达给了胡瑗、石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奏请立郡学,并且把自己所得南园之地建为 “义学”,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此年,范仲淹延聘胡瑗“为苏州教授,诸子从学焉”, 同时亦给孙复写信,希望他到苏州“讲贯经籍,教育人材”(《年谱》)此年末,范仲淹 召还判国子监,朝廷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范仲淹推荐胡瑗, “以白衣对崇政殿,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安定学案》)此时,胡瑗 42岁,经范仲淹的推荐,以“白衣”被授学官之职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戎马倥偬中,他写有《举张问、 孙复状》,说孙复“素负词业、经术,今退隐泰山,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迹在穷谷”,希 望朝廷“赐召试,特加甄獎”(《范文正公集》卷十八)当此时,胡瑗任丹州(今陕西宜 川)军事推官,是“范仲淹幕府中的人物” [5]庆历二年(1042年),朝廷依范仲淹、富弼的推荐,“以处士孙复为国子监直讲” (《年谱》),此时孙复50岁,距其离开睢阳已经 14年了孙复在泰山苦学期间亦曾向范仲淹推 荐石介:“执事若上言于天子, 次言于执政,以之为学官,必能恢张舜禹文武周公孔子之道, 以左右执事,教育国子,丕变于今之世矣。
《孙明复小集•寄范天章书》)观此可知, 石介为学官也是出于范仲淹的推荐宋初三先生”都是因有范仲淹的激励、延聘和推荐, 才在宋代思想史或学术史上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庆历新政推行时(1043—1044年),孙复、石介并为国子监直讲范仲淹又有《奏 为荐胡瑗、李觏充学官》(《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卷下),其中说胡瑗“志穷坟典,力 行礼义,见在湖州郡学教授,聚徒百余人,不惟讲论经旨,著撰词业,而常教以孝弟,习以 礼法,人人向善,闾里叹伏,此实助陛下之声教,为一代美事”此时,胡瑗的“苏湖(教 学)之法”得到朝廷的肯定和推广,胡瑗本人也被召为诸王宫教授(辞疾未行)石介在当 时作《庆历圣德诗》云:“惟仲淹弼(范仲淹、富弼),一夔一契……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6] “宋初三先生”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的关系,于此得到充分展现庆历新政的夭折,发端于石介的被诬陷而死 [7],孙复亦被罢贬后来,孙复得以复职,“稍迁殿中丞,年六十六卒”(《泰山学案》)胡瑗则在皇祐二年( 1050年)再次被召,参与“作乐事”,受到朝廷的嘉奖嘉祐元年( 1056年),胡瑗“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仍专管勾太学四方之士归之,至庠序不能容,旁拓军居以广之。
既而疾作,以太常博 士致仕《安定学案》)程颐的“闲游太学”,得到胡瑗的赏识,就是在皇祐或嘉祐年 间[8]虽然庆历新政夭折了,但其“慎选举,敦教育”的思想则因胡瑗的执掌太学而得以发扬 光大,并且形成了与王安石“新学”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安定学案》载:是时礼部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才高下而修饰之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 先生弟子也在湖学时,福堂刘彝往从之,称为高弟后熙宁二年,神宗问曰: “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对曰: “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 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 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 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 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 安石比也熙宁变法时,胡瑗的弟子在朝中“十常居四五”,这是一股与荆公新学相抗衡的势力, 故而宋神宗有“胡瑗与王安石孰优” 之问刘彝把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表达得十分清楚, 说胡瑗的教授学者之功非王安石可比,这也是事实;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