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备战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高三总复习.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00697247
  • 上传时间:2023-05-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3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备战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三总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2.考查内容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如高考浙江卷第20题;(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预计浙江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因此,考生在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唐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中可知,本诗抒发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而写菊就是借景抒情;李诗主要展现了“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写菊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只不过是借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因而是托物言志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词,按要求作答。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池口:地名,今安徽贵池黄庭坚在做官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时写下本诗②属玉:水鸟名③舂锄:水鸟名,即白鹭 本诗颈联运用典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答案】颈联诗人由网联想到鱼,于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作者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明确诗中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手法理解诗句含义,揭示作者的意图本诗颈联“我适临渊不羡鱼”化用了《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原句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结合上句“翁从旁舍来收网”可知,此处作者从生活琐事中激发联想,反用其意,他羡慕的是“临渊”而不是“鱼”,羡慕的是“退隐”而不是“仕进”,表现了黄庭坚甘于淡泊、不求仕进。

      名师点睛 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 2.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3.托物言志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体 4.咏史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考向二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简析首联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群山中一抹而过,以此传达了诗人骑马行进于山中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修辞手法常常与诗歌内容、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考生首先要明确首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如“三百叠”“来一抹”明显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然后要分析具体的诗句内容,溪水边矗立着无数的青山,主人公穿着轻衫骑着快马,轻轻一抹就过去了最后要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如“快”“轻”等体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2.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古风 (唐)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战国时燕国人,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哲学家,齐国人 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比喻(也可“用典”),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表达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不重视人才现象的不满,意欲远走高飞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诗句指出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具体赏析诗句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分析诗人运用该修辞手法表达的主旨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大致意思是此刻我才明白,黄鹤为什么要远君而去,千里高飞独自徘徊作者在这里以黄鹤自比,来喻指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抒写了他在这种处境中的不尽惆怅,也只有如黄鹤般千里高飞罢了 名师点睛 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考向三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上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第二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紧扣尾联,联系注解,先理解句意,然后思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进一步思考尾联在抒情上的作用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名师点睛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如第2题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