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12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理论课 二、课程设置目的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这些理论成果用一个概念来表述,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主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指导工作,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时期思想理论建设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积极相应党的号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是时代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运用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三、课程任务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就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主要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总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1.文字教材本课程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主编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二版)为基本教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文字主教材配套的文字辅助教材为中央电大马列教研室编写的《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指导》(第二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在原有14学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制作两学时有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内容的录像教材 3.IP课件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基本知识,特将该课程的相关文本、音像资料等整合为IP课程,放到“电大”,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4.网络课程本课程有完整的网络课程,放在“电大”上,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五、学时、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学分2 六、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 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 明确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一、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 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 ● 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一、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过程;·理解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二、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一、 第一要义是发展二、 核心是以人为本三、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四、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重要的指导方针和重大的战略思想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党的思想路线提出、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 ●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掌握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及其科学内涵;●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新确立一. 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二.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二、 理论联系实际三、 实事求是四、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意义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三、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过程;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 ●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二、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学目的与要求: ● 了解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过程; ● 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 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确立和重新确立的过程;●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明确当代青年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与确立 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目标的统一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二、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二、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五、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八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掌握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 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三.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一.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一.“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科学内涵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 按劳分配及其实现形式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形式三. 规范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历程;●理解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掌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