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农业发展考察情况报告.doc
5页内蒙古农业发展考察情况报告为借鉴兄弟省市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研究提出新形势下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7月25-日3,1山东省农业厅考察团赴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考察学习期间,先后考察了内蒙古蒙牛乳业,呼伦贝尔市草原畜牧业发展情况,满洲里市出口创汇农业示范区、口岸及中俄贸易市场;考察了陕西杨凌国家农业高科技园和延安山地苹果发展情况,并参观了两省区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天的参观考察,总的感觉,尽管两省区都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但近几年他们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在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思路宽、起点高、措施硬,发展后劲足、潜力大,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现将有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一、两省区农业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内蒙古自治区国土总面积118万.平3方公里,占全国的12.3总%人口2413万.人7,3其中乡村人口11万9人8全区辖3盟、9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10个1旗县市区耕地面积1.亿1亩,草原面积13亿.亩2,占全区总面积的74.;4林%地面积6.亿1亩,森林面积3.亿1亩2,可利用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第一200年8第一产业增加值906亿.元9,8粮食总产213万0吨,油料117万.吨5,4蔬菜1360万.吨8,4水果238万.吨1;6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1万9吨、4万吨和94万4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元,6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218元.,0工1资性收入806元.,4转8移性和财产性收入631元.。
69陕西省国土面积20万.平6方公里,辖10个市和1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全省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7万7人7耕地面积607万3亩.,5农作物种植面积657万亩0,其中粮食面积517万9亩200年8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753亿.元7,2粮食总产11万51吨,油料49万.吨5,蔬菜106万7吨,水果124万7吨,其中园林水果106万8吨,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1万2吨、万8吨、19万8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元6与我省相比较,两省区农业有以下几个特点:是两省区农业经济总量虽然不大,但部分主要指标人均占有超过我省从农业增加值看,年内蒙古农业增加值虽然不到我省的/但按照农村人口计算,人均是我省的倍;粮食产量,内蒙古人均占有公斤,是我省的近两倍;肉类产量,内蒙古人均占有公斤,超过我省的公斤;奶产量,内蒙古人均占有量是我省的倍,陕西也是我省的倍;果品产量,陕西人均占有量是我省的倍二是两省区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从耕地资源看,内蒙古、陕西人均耕地分别是我省的倍、倍内蒙古丰富的草原资源,仍然具有非常大的畜牧业发展潜力;陕西省特别是陕北地区丰富的黄土山岭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果树发展潜力以延安市为例,该市目前已发展山地果园多万亩,尚有多万亩可利用的山岭,将在未来三年内全部发展成山地果园。
由于两省区大部分地区均属于旱作农业区,气候条件也不如我省,两省区的土地产出率均大幅度低于我省,但这也为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留下了发展空间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资源将不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两省区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三是两省区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内蒙古依托丰富的草原资源,畜牧产业发展迅猛,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达到在我们考察的呼伦贝尔市,年肉类产量万吨,奶产量万吨,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加工率达到以上陕西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果业发展,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万亩,总产万吨,其中苹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苹果面积和产量均已超过我省,跃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果品出口创汇亿美元,特别是浓缩果汁出口和创汇均占全国以上延安市年苹果产值达到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亩,占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上本文来源:农林网四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幅明显加快,每年净增收都超过元,年达到元,在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排序中列亿,连续五年排西部省市区第一位与我省相比较,农民人均收入相差的近1000元,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差距,家庭经营收入已超过我省。
2008年,内蒙古、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8%和18.6%,均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其中陕西农民收入增幅居全国第一,增量、增速创历史新高,连续五年实现高速增长而我省2008年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二、两省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主要经验近几年两省区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除了拥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基数较低、具有后发优势以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等方面从实践情况看,近两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粮食支持政策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竞争力,实现了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年增长量创历年来最高水平,缓解了粮食供求总量的矛盾,粮食市场价格大起大落势头得到有限控制,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同时引导了各种社会力量和要素投入支持粮食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的开发延伸,农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农业投入机制得到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得到全面推进,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初步构建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粮食主产省在此次政策调整中取得的发展效果尤为明显。
如吉林省:2004年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和干部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回升;加上克服了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取得了粮食生产近年来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实现了三个突破:粮食总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510万吨,比上年增长11.1%;农民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超过3000元,增幅首次达到两位数2005年粮食产量有望达到260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河南省:2004年粮食生产创出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4260万吨,比上年增产690万吨,增幅19.3%;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比上年增长14%,8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05年粮食生产再度实现增产,粮食产量有望首次突破4500万吨,增产27万吨湖北省:2004年粮食总产量2100万吨,比上年增产179.10万吨,增长9.3%,一举扭转粮食产量自1998年以来连续下降局面同时农民收入增长走出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人均收入达到2897元,比上年增加330元,涨幅达到13%,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5年粮食产量再次增产,预测达到2225万吨,增产45万吨分析近两年来我国粮食发展政策的调整情况,在经济、政治及农业政策设计的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上,这些政策初步遏制了近年来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及粮食生产连年滑坡、引起粮价暴涨的趋势,起到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实效;在政治上,这些政策赢得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的广泛支持,缓解了由于政府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社会压力及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农业政策设计上,这些政策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经济剩余、农村为城市化积累初始资本的政策导向和国家通过补贴国有粮食企业支持粮食价格的制度导向,启动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全新的农业政策架构综合对这次政策调整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概括六个特点和经验一是政策措施出台及时,针对性强2004年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粮食供求形势严峻、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突出矛盾的年份,为了避免宏观经济过热与粮食短缺“两碰头”,对经济社会全局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特别是预防由于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和未来几年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实施了必要的宏观调控实践证明,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调控措施是有预见性的,是果断及时的各项政策措施的目标十分明确,针对性强,达到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市场稳定的目的二是政策措施组合应用,涉及面广中央实施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涉及农田和耕地、粮食生产、市场价格、进出口和库存等多个方面。
基本思路是:通过控制保护农田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条件;通过实行“三补贴”政策,鼓励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进出口和库存调节,稳定市场,避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保障供需平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无论是单项力度还是组合威力,都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三是调控立足市场,以经济手段为主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采取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举、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措施从运行情况看,这些措施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直接干预,也不是完全放任的市场调节,而是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总体上来说,在调控思路和调控手段运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是符合实际的现实选择四是财政投入力度大,农民直接受惠多以2004年为例,根据财政部统计,中央财政为落实“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共安排补助支出313.2亿元,其中转移支付219亿元补助地方财政减收缺口地方财政也明显加大了投入力度如黑龙江从省级财政拿出18亿元粮食风险基金直接补给农民和农垦职工河南省财政用于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达到11.6亿元。
天津市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良种补贴,安排1.2亿元资金用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根据统计,2004年农民从“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中直接受益451亿元两减免”使农民减负增收302亿元农民人均税收负担大幅度下降,下降额为30元,下降幅度为44.3%税费负担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比例由上年的2.6%下降到1.3%五是政策支持重点突出,覆盖面扩大中央财政粮食直接补贴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和粮食主产区直补资金绝大部分投在13个粮食主产省,并基本上与粮食生产挂钩2004年,全国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到2005年1月,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取消农业税;国家良种补贴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已的小麦、大豆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四大主要粮食作物,补贴规模由以前的3亿元扩大到2004年28.5亿元、2005年超过30亿元;2004年全国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农机具补贴资金4.1亿元,带动农民投入20亿元,共补贴购置各种农机具10万多台套六是政策效果突出,社会各界对这些政策反响强烈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增产,增产总量超过1000亿斤,实现了粮食供给形势的好转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农业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两年来,农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对政策反应最积极、最欢迎,但同时也担心政策得不到很好落实或不能持久地方政府也因大大缓解了以前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的紧张关系而感到压力减轻,支持政策的实施,但有些地方也反映工作负担和财政压力增大国内外专家学者在高度肯定这些政策的方向和成果时,也对政策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有益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农林网转载请保留连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