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导读.pdf
4页国文学名著导读之 《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俄国作家、思想家,(Л е в Н и к о л а е в и ч Т о л с т о й )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1910 年 11 月 20 日去世他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 、 《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 《少年》 《青年》 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 《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 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 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 10 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 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 结婚十余年, 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 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 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 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
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终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人物分析】 1、安娜•卡列尼娜: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 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 “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在眼神和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幅出色的肖像中展现了安娜的精神美, 也提示我们去探究她的生活之谜 安娜父母早逝, 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 婚后在宗法思想支配下她曾安于天命, 只是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 渥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 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 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确实,在国外,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安娜曾体验过短暂的“不可原谅的幸福” 她丢弃母亲的天职,但内心无法平息因失去爱子而产生的悲伤;她想昂起骄傲的头,宣称她是幸福的女人,但却摆脱不掉有罪的妻子的意识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 “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 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 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同时,他又坚决否定一切政治、社会活动(包括妇女解放运动) 对改善人们命运的作用, 强调母亲——妇女天职的重要性作家世界观的矛盾构成安娜形象的复杂性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 荧光屏 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 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2、列文: 列文则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 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 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 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 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作品鉴赏】 安娜•卡列尼娜是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那迷人的风采, 至今仍然像磁石一样牵引着全世界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她那勇敢的叛逆和不屈的追求,犹如一束冲动的野火,烛照着整个俄罗斯的文学画廊作者极力表现安娜美丽的外貌、美丽的感情和美丽的精神世界,以致他娓娓写道: “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 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 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 ,这一连六个“迷人” ,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安娜出身极为高贵,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半个彼得堡都是她的亲戚可是她的命运却很不幸,从小父母双亡,寄居在姑母家里在她 17 岁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 37 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这个长着一对讨厌的扇风耳、肥头大脑的家伙,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这就是他灵魂中全部的东西而且他的确也一帆风顺,短短 8 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高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 他最最关心的是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 这个官气十足也理性十足的人物, 根本不关心妻子的感情生活以致于他同妻子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最喜爱的公文一样,先写下一个大纲,然后一条两条三条四条,摇头晃脑念上一遍,简直就同向女秘书训话一样枯燥这对于人格高洁并以感情为第一生命的安娜, 无异于地狱般的煎熬, 因而安娜痛苦地说: “卡列宁不是男子,不是人,他是一架官僚机器想升官,这就是他灵魂中全部的东西 ”尽管如此,安娜仍然压抑着内心的痛苦,同他过了 8 年苦闷虚伪的生活,还生了个儿子谢廖沙安娜曾经试图去爱丈夫,可是丈夫根本就不值得爱,可见,两人思想性格的尖锐对立,正是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由于安娜的哥哥奥布浪斯基同家庭女教师偷情,嫂嫂杜丽便同哥哥大闹一场,家庭危机愈演愈烈。
为了调解哥哥与嫂嫂的纠纷, 安娜不得不从彼得堡乘火车去莫斯科在火车上,她遇到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 22 岁,比安娜还小 4 岁,他风度翩翩,热情活泼又年轻,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就同年老古板、 官气十足的卡列宁构成尖锐的反差 同渥伦斯基的相遇是安娜性格的转折点,使她第一次领略到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爱情,认识到过去全部生活的虚伪于是,个性解放的激情冲破了上流社会陈腐偏见的罗网,她喊出了“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叛逆呼声,并且不顾一切地同渥伦斯基结合了 安娜以感情为第一生命,是个内心世界丰富崇高的女性,有着极其崇高的人格追求,浑身焕发着美丽的生命元气和青春活力她极其珍视自己的爱情,不愿意像其他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当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在观看军官赛马的时候,她一旦看到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下来,立刻泪流如雨,整个胸部都在颤抖着抽泣,因而大受上流社会小姐太太们的指责在回家的途中,她公开承认自己与渥伦斯基同居,可卡列宁的回答却是: “严格地遵守外表的体面” ,不要把渥伦斯基带到家里来卡列宁的残酷自私使得安娜浑身发冷, 她再也无法在这个家庭里生存, 而她同渥伦斯基的公开结合却又把自己置于同上流社会对立的地位。
于是,这个弱女子同上流社会之间,便展开了力量悬殊的殊死斗争 由于这个上流社会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势力又无孔不入,安娜像一只陷入网中的小鸟一样东躲西藏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可见, 上流社会的残酷迫害,是导致安娜死亡的根本原因 渥伦斯基对爱情的冷淡则成为加速安娜死亡的催化剂, 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固然,作为一位洋溢青春活力的青年,他接受了个性解放时代潮流的感召,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他对安娜的爱情尽管时冷时热,却不乏真诚,否则聪明的安娜就不会把人生的希望捆绑在他身上但是,他作为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高级标本” ,游戏人生,耽于享乐,整个思想观念都打上了上流社会的深深烙印 他根本不可能改变根深蒂固的贵族生活方式, 更不愿意为了一个女人而失去功名应该指出,渥伦斯基的确真诚地爱过安娜,他听到安娜死讯的时候,立刻变得苍老, “充满痛苦的面孔像石化了一样” ,而且整整六个星期他对谁也不说话,几乎不吃东西他唯一的选择,是报名当志愿兵上前线,在战场上毁灭自己无谓的生命可见问题并不在于他不爱安娜,而是他无法理解安娜的严肃爱情,双方人生价值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同时, 安娜作为贵妇人的性格弱点也在这一悲剧中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效应。
安娜毕竟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她的血管里奔流的是贵族的基因,根深蒂固的贵族教养的因袭重负, 使得她在这场殊死搏斗的人生大角逐中顾虑重重, 痛苦万状她接受了个性解放的影响,勇敢地保卫自己神圣的爱情权利,体现出英雄般的勇气和令人颤栗的人格力量,她那“我要爱,我要生活”的强劲呼声,回响着时代的召唤,时代的强音另一方面,她又用贵族传统的人生价值观来看待自己的爱情,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女人” , “堕落的女人” 她总是希望把爱情与“合法”联系起来,希望把代表“合法”的卡列宁同代表爱情的渥伦斯基合二而一,她便不停地做恶梦,梦见两个粗野的男人“同时对她滥施抚爱” 内心两种观念的剧烈冲突使她的灵魂布满伤痕,最后导致她精神崩溃而自杀 安娜形象具有永恒的魅力,她充盈的生命元气,不屈的叛逆精神,那种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勇士气概,化作一曲生命的颂歌,其中每一个美丽的音符,都在读者胸膛中激发起对旧制度的憎恨与对新生活的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