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水文学试题库可用.pdf
24页第二章水文循环与径流形成( 一)填空题4. 按水文循环的规模和过程不同,水文循环可分为_大_循环和 _小_循环5. 自然界中 , 海陆之间的水文循环称_大循环 _ 6. 自然界中 , 海洋或陆面局部的的水循环称_小循环 _7. 水循环的外因是_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_ ,内因是 _常态下水的三态转换_8. 水循环的重要环节有_降水 _,_蒸发 _,_径流 _,_下渗 _9. 河流的水资源之所以源源不断,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永不停止的水文循环10. 水文循环过程中,对于某一区域、某一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可表述为进入水量 -流出水量 = 蓄水量的变化11. 一条河流,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 下游、 河口五段12. 河流某一断面的集水区域称为_流域 _13.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在垂直方向彼此相重合,且在流域出口河床下切较深的流域,称 _闭合 _流域;否则,称非闭合流域15. 单位河长的落差称为_河流长度 _18. 在闭合流域中 , 流域蓄水变量的多年平均值近似为_0_28. 计算流域平均雨深的方法通常有_算术平均法 _, _ 泰森多边形_法_, _ 等雨量线法 _30. 流域总蒸发包括_水面蒸发 _ ,_土壤 _ 和_植物蒸散发 _。
33. 流域的总蒸发主要决定于_土壤 _蒸发和 _植物 _蒸散发34. 包气带土壤中所能保持的水分最大量称为_田间持水量 _35. 在充分供水条件下, 干燥土壤的下渗率(f) 随时间 (t) 呈_下降 _变化 , 称为_下渗能力 _曲线36. 土壤中的水分按主要作用力的不同, 可分为 _吸湿水 _、 _薄膜水 _、_毛管水_和_重力水 _等类型38. 降雨初期的损失包括_植物截留 _ _,_填洼 _, _ _补充土壤缺水量_, _ 蒸发 _39. 河川径流的形成过程可分为_产流 _过程和 _ 汇流 _过程40. 河川径流的成分包括_地面径流 _、 _ 壤中流 _ 和_地下径流 _42. 某一时段的径流深与其形成的降雨之比值称为_径流系数 _43.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_流量 _44. 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称为_流量系数 _45. 流域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称为_洪峰流量模数_二)选择题. 使水资源具有再生性的原因是自然界的 ba、径流 b 、水文循环 c、蒸发 d、降水2. 自然界中,海陆间的水文循环称为C a、内陆水循环 b、小循环c、大循环d、海洋水循环3. 自然界的水文循环使水资源具有 A 。
a 、再生性 b、非再生性 c、随机性 d、地区性4. 流域面积是指河流某断面以上 a、地面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包围的面积之和b、地下分水线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c、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d、地面分水线所包围的水平投影面积5. 某河段上、下断面的河底高程分别为725m和 425m ,河段长 120km ,则该河段的河道纵比降 D a、0.25 b、2.5 c、2.5% d 、2.5 6. 山区河流的水面比降一般比平原河流的水面比降D a、相当 b、小 c、平缓 d 、大7. 甲乙两流域,除流域坡度甲的大于乙的外,其它的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都一样,则甲流域出口断面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d、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8. 甲流域为羽状水系,乙流域为扇状水系,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的短历时暴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c a、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d 、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9. 某流域有两次暴雨,除暴雨中心前者在上游,后者在下游外,其它情况都一样,则前者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的c 。
a、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晚 b、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早c、洪峰流量大、峰现时间早 d 、洪峰流量小、峰现时间晚10. 甲、乙两流域除流域植被率甲大于乙外,其它流域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均相同,对相同降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甲流域的洪峰流量比乙流域的 c a、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 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 d、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12. 某流域两次暴雨,除降雨强度前者小于后者外,其它情况均相同,则前者形成的洪峰流量比后者的 b a、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大 b、峰现时间早、洪峰流量小c、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小 d、峰现时间晚、洪峰流量大34. 某流域有甲、乙两个雨量站,它们的权重分别为0.4 ,0.6 ,已测到某次降水量,甲为 80.0mm ,乙为 50.0mm ,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该流域平均降雨量为 c a 、58.0mm b 、66.0mm c 、62.0mm d、54.0mm 35. 流域的总蒸发包括 a、 水面蒸发、陆面蒸发、植物蒸散发b、 水面蒸发、土壤蒸发、陆面蒸散发c、陆面蒸发、植物蒸散发、土壤蒸发d、水面蒸发、植物蒸散发、土壤蒸发38. 对于比较干燥的土壤,充分供水条件下,下渗的物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它们依次为 。
a、渗透阶段 - 渗润阶段渗漏阶段b、渗漏阶段 - 渗润阶段渗透阶段c、渗润阶段渗漏阶段- 渗透阶段d、渗润阶段渗透阶段渗漏阶段39. 土壤稳定下渗阶段,降水补给地下径流的水分主要是 a、毛管水 b 、重力水 c、薄膜水 d、吸着水40. 下渗容量(能力)曲线,是指 a、降雨期间的土壤下渗过程线b、干燥的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过程线c、充分湿润后的土壤在降雨期间的下渗过程线d、土壤的下渗累积过程线41. 决定土壤稳定入渗率cf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降雨强度 b、降雨初期的土壤含水量c、降雨历时 d、土壤特性42. 降雨期间, 包气带 (也称通气层)土壤蓄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后,其下渗能力为 a、降雨强度 b、后损期的平均下渗率c、稳定下渗率 d、初损期的下渗率43. 河川径流组成一般可划分为 a、地面径流、坡面径流、地下径流 b 、地面径流、表层流、地下径流 c 、地面径流、表层流、深层地下径流 d 、地面径流、浅层地下径流潜水、深层地下径流44. 一次降雨形成径流的损失量包括 a、植物截留,填洼和蒸发 b 、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缺水和蒸发 c 、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吸着水和蒸发d、植物截留、填洼、补充土壤毛管水和蒸发45. 形成地面径流的必要条件是 。
a、雨强等于下渗能力 b、雨强大于下渗能力c、雨强小于下渗能力 d、雨强小于、等于下渗能力46. 流域汇流过程主要包括 a、坡面漫流和坡地汇流 b、河网汇流和河槽集流c、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 d、坡面漫流和坡面汇流47. 一次流域降雨的净雨深形成的洪水,在数量上应该 a 、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b、大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c、小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d、大于、等于该次洪水的径流深48. 不同径流成份的汇流,其主要区别发生在 a、河网汇流过程中 b、坡面漫流过程中c、坡地汇流过程中 d、河槽集流过程中49. 河网汇流速度与坡面汇流速度相比,一般 a、前者较小 b、前者较大c、二者相等 d、无法肯定50. 产生壤中流 (表层流) 的条件是通气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它上面土层的下渗率与该层的相比,要 a、前者较大 b、二者相等 c 、前者较小 d、前者小于、等于后者51. 自然界中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是 a、截留、填洼、下渗、蒸发b、蒸发、降水、下渗、径流c、截留、下渗、径流、蒸发d、蒸发、散发、降水、下渗52. 某流域的一场洪水中,地面径流的消退速度与地下径流的相比,其情况是 a、前者小于后者 b、前者大于后者c、前者小于等于后者 d、二者相等53. 某闭合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50mm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50mm ,则多年平均年蒸发量为 。
a、450mm b 、500mm c、950mm d、1400mm 54. 某流域面积为500km2,多年平均流量为7.5m3/s ,换算成多年平均径流深为 a、887.7mm b 、500mm c、473mm d 、 805mm 55. 某流域面积为1000km2,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mm ,多年平均流量为15m3/s ,该流域多年平均的径流系数为 a、0.55 b 、0.45 c、0.65 d、0.68 56. 某水文站控制面积为680km2,多年平均年径流模数为10 L /(s km2) ,则换算成年径流深为 a、315.4mm b、 587.5mm c 、463.8mm d、 408.5mm 57. 已知某流域, 一次历时3 小时的降雨, 降雨强度均大于上层土壤入渗能力4.0mm/h,下层土壤入渗能力为2.5mm/h,不考虑其它损失,则此次降雨所产生的壤中流(表层流)净雨为 a、 2.0mm b、6.0mm c 、4.5mm d、 7.5mm 58. 某闭合流域的面积为10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576mm ,则多年平均流量为 a、 150m3/s b 、15 m3/s c 、74m3/s d、 18m3/s 59. 某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 ,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00mm ,则该流域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 。
a、 0.47 b 、 0.50 c、0.65 d、 0.35 60. 水量平衡方程式vERP(其中P、R 、E、v分别为某一时段的流域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和蓄水变量),适用于 a、非闭合流域任意时段情况 b、非闭合流域多年平均情况c、闭合流域多年平均情况 d 、闭合流域任意时段情况61. 流域中的湖泊围垦后,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一般比围垦前 a、增大 b、减少 c、不变 d、不肯定62. 流域中大量毁林开荒后,流域的洪水流量一般比毁林开荒前 a、增大 b、减少c、不变 d、减少或不变63. 某闭合流域一次暴雨洪水的地面净雨与相应的地面径流深的关系是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小于后者c、前者等于后者 d、二者可能相等或不等64. 我国年径流深分布的总趋势基本上是 a、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 、自东南向西北递增c、分布基本均匀 d、自西向东递减65. 流域围湖造田和填湖造田,将使流域蒸发 a. 增加b. 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66. 流域退田还湖,将使流域蒸发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肯定67. 土层的包气带是指 a. 土壤的表层 b.地面到地下潜水面之间的土层c. 地面以下的整个土层 d.地下潜水面以下的土层68. 下渗率总是 。
a. 等于下渗能力 b.大于下渗能力c. 小于下渗能力 d. 小于、等于下渗能力69. .田间持水量可以转化为 a. 地下径流 b.地面径流 c.地面和地下径流d. 蒸、散发水量70. 某流域(为闭合流域)上有一场暴雨洪水,其净雨量将 a. 等于其相应的降雨量 b.大于其相应的径流量c. 等于其相应的径流量 d.小于其相应的径流量第四章水文统计9、x、y 两个系列,它们的变差系数分别为CV x、 CV y,已知 CV xCV y,说明 x 系列较 y 系列的离散程度更大10、正态频率曲线中包含的两个统计参数分别是均值 X, 均方差 11、离均系数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12、皮尔逊III 型频率曲线中包含的三个统计参数分别是均值 X,离势系数Cv ,偏态系数Cs 13、计算经验频率的数学期望公式为P=m/(n+1) 100% 14、供水保证率为90%,其重现期为10 年15、发电年设计保证率为95%,相应重现期则为20 年16、重现期是指时间的平均重现间隔时间17、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大于或等于这样的洪水在很长时期内平均出现一次18、十年一遇的枯水年是指小于或等于这样的年径流量在很长的时期内平均10出现一次。
19、 设计频率是指洪水或暴雨超过和等于其设计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