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ppt课件.ppt
38页脑血管畸形的影像诊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林雪花,脑血管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一)、动静脉畸形 (二)、海绵状血管瘤 (三)、发育性静脉畸形 (四)、毛细血管扩张症,动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72%在40岁前起病 约85%发生于幕上,15%发生于后颅凹 绝大多数为单发 部位:颅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脑皮质 病理:畸形血管粗细不等呈团块状:有的血管极度扩张、扭曲,管壁极薄,有的血管较细小,有时可见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有些血管壁仅一层内皮细胞,容易破裂出血AVM是一种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以及粗大的引流静脉组成的病灶按照发生部位可分为脑实质AVM、硬脑膜AVM以及混合型AVM等3种类型AVM异常血管团肿块内部不含正常脑组织男性,19岁,左顶叶AVM,男性,17岁,右额叶血肿破入脑室,硬脑膜AVM,AVM影像学表现,CT: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病灶(无占位效应):等或高密度点状、线状血管影以及高密度钙化和低密度软化灶;增强扫描可见点状、线状血管强化影,亦可显示粗大引流血管影MRI: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对于后颅窝病灶,无颅骨伪影干扰;对钙化显示不如CTDSA:可直接显示异常血管团,更容易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女,23岁,突发头痛3天,男,24岁;外伤后发现松果松区占位3天,,AVM栓塞术后,大多数患者是因病灶出血引发癫痫、头痛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就医发现。
幕上多于幕下,最常见于额、颞叶深部髓质区、皮髓交界区和基底核区 50%病例多发 病理:由不规则窦状或直径在1mm以上蜂窝状血管腔隙形成,并有血栓形成及胶质组织形成病灶内常见不同时期的出血、血栓或钙化,内部不含正常脑组织,其周围脑实质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单核细胞侵润和胶原增生等改变海绵状血管瘤,左侧颞叶海绵状血管瘤,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CT: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病灶,密度不均,常无灶周水肿,常伴钙化;合并出血时,短时间内增大,增强强化程度与灶内血栓形成及钙化有关MR:表现非常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病灶中心代表亚急性-慢性出血的不均匀高信号区和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的完整低信号环,“爆米花”状DSA:常无异常发现无血栓部分可明显强化,左侧额叶、基底节区海绵状血管瘤,左侧额叶静脉畸形,女,5岁,头晕呕吐一周,静脉畸形,静脉性血管瘤:大脑或小脑深部髓质内多支扩张并呈放射状排列的髓质静脉,汇入一支增粗的中央静脉向皮质表面和静脉窦或向室管膜下引流好发于侧脑室前角附近髓质区,其次为小脑深部髓质区大脑大静脉畸形(Galen静脉瘤):①动-静脉瘘型:一支或多支动脉与大脑大静脉系统的深静脉间直接交通②AVM型:丘脑或中脑AVM经大脑大静脉引流,Galen静脉瘤动-静脉瘘型,Galen静脉瘤AVM型,女性,46岁,左小脑半球静脉畸形,男性,20岁,左小脑半球静脉畸形,男性,26岁,肢体抖动,男性,55岁,MRI提示左额叶静脉畸形,女,21岁,右侧小脑半球静脉畸形。
CT:平扫一般无异常,粗大的静脉可呈条状稍高密度,增强明显强化MR:可见流空影,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卫星状或管状血管汇入粗大引流静脉或向硬脑膜窦或室管膜静脉引流SWI,SWI对脑静脉血管瘤的显示较常规MR序列更为敏感,为脑静脉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的检查方法 SWI上表现为典型的“海蛇头”样低信号,与增强T1WI表现相似毛细血管扩张症,文献报道占CNS血管畸形16~20% 临床:一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抽搐、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可伴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病理:棕色或粉红色多发小病灶;显微镜下由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50~150μm),毛细血管病缺乏弹力纤维和平滑肌,可与海绵状血管瘤并存 影像特点:边界不清小病灶,病变之间有正常脑组织,典型者增强后呈毛刷状强化CT:典型表现为小的稍高密度结节,可伴钙化,增强扫描典型者边缘呈毛刷状改变,CT可为阴性,MR:T1WI多为阴性,T2WI及FLAIR T2WI 50%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典型者边缘呈点状或毛刷样强化脑桥左侧及左侧基底节区毛细血管扩张症,T1WI、T2WI阴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陈旧微出血灶?,小结,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黄铁血黄素沉着,“爆米花样”发育性静脉畸形:SWI/增强; “海蛇头”样毛细血管扩张症:SWI;毛刷样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