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
  • 文档编号:41788524
  • 上传时间:2018-05-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双峰并峙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 古典音乐网--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双峰并峙 两水同流——文化视野中的莫扎特与贝多芬田润德 2004-01-01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作者原创,未得作者本人授权,请勿将作品转载到其他 BBS、社区、网站、报刊等媒体,请勿以任何形式使用这些作品,违者必究 —— 古典音乐网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独具魅力的音乐艺术,令世人为之倾倒今天,他们的影响已超出了音乐范畴,成为全人类的文化偶像翻开西方音乐文化史,由于他们特殊的历史地位,人们将他们相提并论对比参照处比比皆是,这个曾使当年维也纳陷入混乱的谁最伟大的比较和争论,今天看来已不成其为问题但从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他们的身世、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异同,无疑会在比较中发现各自的价值所在,为此,这又不失为一个绝好的比较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莫扎特和贝多芬都经历了无数欢乐和痛苦的人生体验,但纵观两人生命的诞生到终结,总体上却是皆然相反的人间悲喜剧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莫扎特曾作为神童名振欧洲,从童年起便随家人浪迹天涯旅行演出,其足迹便及欧洲。

      在马车上漂泊之苦,使他身心受创,当艺术日臻完善,生命却过早夭折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音乐教育,使他六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小步舞曲传说他在四岁时就试着在五线谱上涂抹自己的钢琴协奏曲了他创作总是先打好腹稿再进行记录,在记录时他的创作灵感还仍不断涌现,心中仍在不断的作曲在他给姐姐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在记录已打好腹稿的前奏曲时,心中同时在创作赋格曲“上帝的赐福使他脑中不时涌现优美的旋律、和声,而且创作出所有体裁的作品,这与他周游欧洲,耳濡目染德、奥、法、意、英各种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体裁,集高雅洒脱的那波里和沉思严谨的曼海姆乐派旋律之大成,并将其与德奥古典和声曲体融为一炉,在写出“悠扬迭荡,领人心旷神怡的、闻所未闻的仿佛是上帝的声音“的《钢琴协奏曲(K595) 》 《第 41 周比特交响曲》和歌剧《魔笛》 ,所以说莫天赋之才得来全不费力也是不确切的,莫扎特曾说“没有人会象我一样花费这么多时间,耗费这么多心机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多次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随着艺术上的成熟,生活竟然越来越凄苦,为养家糊口,他到处碰壁,拜访了一个又一个贵族,向他们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但由于他的很多作品不被当时接受,他得不到应得的报酬,总是走不出成功--失败的怪圈之中。

      莫扎特清楚地感到特权的荒唐他知道他的智慧已为他赢得一片赞誉,而那些王侯将相却拒绝给予他高位,这使他心中感到愤懑不已当“魔笛“轰动维也纳连演 200 场时,它的作者却未完成自己的安魂曲甘井先竭了,他没领略到这迟来的胜利,在异国他乡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宵,痛苦绝望地撒手人寰,给世人留下一个千古遗憾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贝多芬从波恩来到维也纳这艺术家的摇篮,虽偶尔也去过鹿特丹、布拉格等地,但主要是维也纳生活给他不尽的灵感在父亲的棒喝下完成了早期音乐教育,坎坷的他乡文化之旅是他创作的源泉不朽的恋人“使他心灵饱受痛苦,“海利根镇危机“又使他惨遭磨难一些研究过他的手稿和记录册的专家认为,与莫扎特、凡高相似的艺术类型思维错位症在他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他常常感到人生痛苦不勘忍受难以自拔,古代英雄和伟大先辈们的坚强意志鼓舞他勇敢地站起来他一生孤独,为了得到女性的青睐,他以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发奋创作他一生中有记载的就曾与此 20多位女性有过交往,用炽热和爱欲冲动的压制和生华构成了人类文化创造的核心力量的观点,在贝多芬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贝多芬伟大成就的背后,爱情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终于如愿以偿了,虽然后来由于耳聋听不到,却看到了成千上万人为他指挥“第九交响乐“演出成功的热烈欢呼的场面,他在世期间,绝大部分作品得以出版演出。

      尽管他的作品体裁没有莫扎特那样全面,但仅就他的九部交响曲就足以使他成为不朽了当他告别人世时,竟出现了千百辆马车和二万人自发地为他送葬的壮观场面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命运对莫扎特和贝多芬同样苛刻,但没让他们殊途同归,却构成了强烈的反差门马直卫曾做过恰当的概括:“莫扎特是天之娇子,从天而降,贝多芬则是大地之子,升入苍穹“柏辽兹当年曾写道,贝多芬的震动“对我几乎和莎士比亚曾使我受到过的震动一样大贝多芬高耸入云的身躯,覆盖了一个世纪,也覆盖了莫扎特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至此,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生命就此终结,但他们各俱独特魅力的音乐艺术和身世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围绕着两人的生与死就形成了几大迷团,也就有了今天莫扎特和贝多芬研究专家和爱好者们的天才神童之迷、莫扎特死因之迷、贝多芬不朽的恋人之迷和贝多芬海立根镇自杀之迷等等,使很多人前赴后继、穷其一生、探索不已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二、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莫扎特和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在于他们独特的个性、身世和大量精典之作,以及充满古典浪漫气质和艺术哲学精神的跨时代性他们的崇拜者可分别列很长一串名单。

      很多艺术家、思想家都从莫扎特那汲取了不尽的营养,首先就属贝多芬,还可列出很长的名单:如 E.T.A 霍夫曼、歌德、舒曼、普希金、安格尔、还有的在莫扎特精神的感召下走上了艺术道路或完善了自己的创作,如萧伯纳、罗曼.罗兰、柴可夫斯基、拉威尔、德拉克罗瓦、安格尔、卡拉扬、海老泽敏、赵鑫珊等等而在贝多芬身后,一个时代全部觉醒,世俗感情得到了充分表现,其中瓦格纳、比才、李斯特、伯辽兹沿着贝多芬的足迹走的更远,萧伯纳和罗曼.罗兰都是对二者兼而崇之又互相转化,他们受莫扎特召唤,转而对贝多芬崇尚至极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这些崇拜者常常把自己的崇拜偶像与旗鼓相当的另一个进行对比参照,如歌德非常熟悉贝多芬,但莫扎特却成了他第一存在柴可夫斯基认为莫扎特音乐“是接近理想而战栗“,而听贝多芬音乐“是由于恐惧而战栗“萧伯纳把贝多芬戏称为“泰坦人“,把莫扎特说成是“穿号衣的仆人“,当贝多芬紧握铁条象独眼巨人一样敲打时,唯独莫扎特镇静沉着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而美国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在《一个民族音乐学者看莫扎特》一文中,运用了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论,更加明确地将莫扎特与贝多芬对立起来他认为在西方音乐体系的一系列对子中,有大小调对称、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亨德尔与巴赫、李斯特与肖邦、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对比等等,而这其中最鲜明的对立就属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立。

      当这些崇拜者对其偶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时,就只有到文学中寻找答案了,特别是到了标题音乐盛行的浪漫主义时期,除了肖伯纳戏称贝多芬为“泰坦人“,普罗米修斯、周比特等名字也常出现路易.肯特纳在贝多芬手稿大量涂改和划掉重写的痕迹中,发现了贝多芬“创作一首作品从怀胎到分娩的整个过程,它是记录人类繁重劳动的珍贵文献“,这一过程的启示,正象是“赫克力斯般的劳动痕迹“赵鑫珊把贝多芬这种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从斗争到胜利的斗士精神,称作“西西弗斯精神“而贝多芬笔下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与具有统治世界的想象力的拿破仑“先敬慕崇拜,后又恨又爱“,而真正爱的是“背叛民主制的最高原则和伦理原则“之前的拿破仑,而今天贝多芬这种民主斗士精神、这种普罗米修斯般的英雄性已成为贝多芬音乐的精髓舒曼曾说“莫扎特也象人们传闻的那个前额明亮的雷神周比特一样,发出自已的闪电“,后来人们习惯把莫扎特第 41 交响曲称作“周比特“交响曲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无论是泰坦、赫克力斯、西西弗斯,还是普罗米修斯,在奥林匹斯山众神之王“周比特“面前都显得稍逊一筹风骚,但提起将人类由原始引向文明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伟岸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又是无可比拟的。

      在这深奥象征的背后,人们不免突发联想,周比特与普罗米修斯谁更伟大,甚或莫扎特与贝多芬谁更伟大,这正是一个不可比较的比较,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错落、难分高下的比较也正是一百多年前,大文豪肖伯纳为之烦闷苦恼、大伤脑筋的问题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所以说,由于这些察崇拜者所处的时代、民族、风格、流派的不同以及内心感受的千差万别,其反馈的审美评价也就各有千秋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三、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莫扎特和贝多芬天籁般的音乐和如雾似迷的身世,引起后人浓厚的兴趣,一些学者、艺术家把他们的音乐思想、身世及艺术风格等作为终生研究的课题,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一些专门从事研究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文学家、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比比皆是理论家--莫扎特研究专家阿.爱因斯坦一生致力于莫扎特研究,他的文章独到精确令人信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写的《莫扎特传》和后来费里克斯.胡赫写的传记小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评论家萧伯纳和中国的大翻译家傅雷都是莫扎特的研究专家,二者的研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莫扎特的艺术作品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爱因斯坦和胡赫的,还有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 ,普希金的诗剧《莫扎特和萨列里》 (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谱成歌剧) ,法国拍摄的电视剧《莫扎特》 ,美国作家冯.达文波特的传记小说《莫扎特》 ,德国作家默里克的小说《莫扎特的布拉格之行》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由福尔曼导演的美国影片《Amadeus》获得了 1985年度的奥斯卡金像奖。

      广为流传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 ,是其另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雏形和序曲,后写《贝多芬的伟大创作年代》洋洋七大卷普希金笔下的长诗《莫扎特与萨列里》的发表更增加了莫扎特的神秘感传记作家费里克斯.胡赫笔下的莫扎特、贝多芬人物真实、栩栩如生赵鑫珊躲进“山雀鸟巢“五年如一日,孵出了洋洋几十万言的《贝多芬之魂》 ,被人誉为用文字演奏的美妙乐章紧接着他乐思泉涌,又一力作《莫扎特之魂》相继问世,倍受世人瞩目,一时洛阳纸贵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为了追寻故人的足迹,日本音乐学家海老泽敏曾几度沿着当年的“莫扎特之旅“的路线进行考察,写下了十多部论文集,翻译了十多部基础资料和文献,出版了 20 卷集的莫扎特丛书,这样的成果别说在东方,即使在欧洲也属罕见中国音乐学家钱仁康年过八旬,还翻译了出版了《莫扎特书信集》等大量文献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英国作家彼德.谢弗根据莫扎特书信集等文献编写了《阿玛多依斯》 (中译本《莫扎特传》 ) ,后被美国派拉蒙公司般上银幕,一举获得八项奥斯卡大奖它通过莫扎特的对手萨列里之口把莫扎特说成是“肮脏的满脸傻笑的在地上爬的污秽的毛孩子“和“目空一切,高傲自大被崇坏的精灵“。

      实际上作者利用这样一个表面荒唐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只识庸才不识天才的哲理布鲁诺.内特尔认为《阿玛多依斯》不是写历史上的莫扎特,而是写天才与勤奋有能力的人之间对比,有把它引申为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比未得原作者授权严禁转载 任何内容演奏家和指挥家对二者的崇拜更是精彩纷呈,演奏大师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把莫扎特和贝多芬当年留在纸上的符号变成了活生生的音乐语汇,这就出现了小提琴演奏上的梅纽因和奥伊斯特拉赫的莫扎特、以及穆特的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