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选)解析“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7971293
  • 上传时间:2021-09-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解析“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之一,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但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打倒孔家店这一全面否定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鼓噪之下,先秦儒家礼教思想遭受了激烈的批判,其合理性价值判断的探讨至今仍有分歧本文将对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作历史性省思与阐释,并对其进行现实性延展,进而提出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的建构理路 一、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教化思想 一直以来,对礼教的理解和使用始终存在着歧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将其描述为:特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这里的礼教被视为特定时代政治需要的产物,等同于封建礼教或宗教又如《礼记经解》中说的恭俭庄敬,礼教也,这里的礼教是以礼为教,礼的教育 (一)礼教与礼教思想 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地存在,具有自然属性,即所谓天性, 《中庸》开篇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意为人之性源自于天,但人的自然天性往往有欲利的一面,故曰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荀子正名》)如何率性之谓道,循其性之自然,将天道(自然规律)和人道(社会法则)归于合理,是先秦儒家制礼的原初之义。

      礼, 从示从豊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由祭祀时所用的器物,引申为重要仪式,进而扩展适用于君臣之义、父子之伦、夫妇之别、长幼之序、贵贱之等、爵赏之施、上下之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维系家国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人之所以需要礼,是因为礼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社会的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于礼为使人明礼,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乎于天道和人道的标准与要求,就要教,即修道之谓教教,从攴从孝上所施,下所效也凡教之属皆从教,先秦儒家在制礼的基础上,将抽象的礼转化成现实的、可操作的实践层面,由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和以礼平天下完成礼的一系列内圣外王的过程至此,自性而道,自道而教,性道教形成一体的、连贯的教育机制性是教的本原,是教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基础与前提; 道是教的规律,是教得以开展和实施的原则与途径;有了性和道,使得以礼为教育内容的教最终得以实现 礼教作为对礼进行传播、普及和承续的手段与途径,在狭义上,通过礼仪的传授和实践,以达到礼义精神的传播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广义上,通过实施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以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关于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的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上古时期的习俗传承和周公的制礼作乐是其产生的萌芽时期;孔子将仁的内在精神赋于礼,使得礼教的理论得以基本形成;孟子和荀子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继承发展者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即使是对礼教价值持批判否定的蔡尚思也曾说过: 中国思想文化史不限于儒家,而不能不承认儒家是其中心;儒家思想不限于礼教,而不能不承认礼教是其中心 近代以前,礼教思想已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内化为国民追求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 (二)礼教不等于封建礼教 杜维明认为, 儒教中国与儒学传统是既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历史现象,又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价值系统的两个概念封建礼教与礼教的分疏,同样适用于此标准 封建礼教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人们常说的封建遗毒是指封建礼教而言,其实质是以政治化的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的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在现代文化中各种曲折的表现,而儒家礼教则是对政权化的儒家进行自觉反省,主动地、批判地创造其人文价值,并转化为意识形态,经历世俗化的过程,最终融入民众生活,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生活模式、心理定势和情感取向,从而实现了传统儒家礼教思想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高度统一。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在一定程度上,礼教甚至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共同理想,指引着人们按照正当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并能够有效地化解人的需要而造成的相互冲突因此,不能以偏概全地将传统儒家礼教与封建礼教混同起来,这种做法不符合历史真相,也是不负责任的 (三)礼教不同于宗教 中国的礼教与西方的宗教,尽管都是形而上学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中国的礼教,乃是以天道义理设教礼教中的教,指的是教化,是关于社会文化政治教化和人伦思想道德教化的重要形式,它追求的是从个人修身齐家,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性命之理西方的宗教则是人们对神道的敬仰与崇拜: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信仰者对这种现实世界之外的超自然神秘力量,寄予虚妄的敬畏与虔诚,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可以主宰一切,能够统摄万物,具有绝对权威,从而祈求佑护有学者将圣人孔子,看作是礼教的神,并将其等同于宗教的教主诚然,人们对于孔子是尊崇和敬仰的,但不可置疑的是,这种尊崇和敬仰本乎孔子的思想学说顺应了个人修身、国家强盛的根本需求,孔子既不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也不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本身,是儒学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取得垄断或独尊的学术地位的标志,而不是宗教的外在特征。

      因此,将本于天道法则,教化天下人民的礼教等同于宗教也是不恰当的 二、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价值指向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礼教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最好的继承者和完善者先秦儒家礼教思想创立之初的理论取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体现在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这一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与终极追求中,其学术关注与现世关怀共生互融,彼此观照 (一)以礼修身:内外并重、德礼兼备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礼义是人的本质,是人的立身基础以礼修身是在礼的发展的逻辑顺序中最早产生、最为基本的功能,家国天下,皆吾一身,故齐、治、平,皆修身之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以礼修身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递进的层次:约礼、知礼和践礼约礼是修身之要,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小至日常生活的洒扫应对之事,大至远大深奥的正心诚意之道,在传统习俗的具体仪式中不断规范和掌握行为仪节,形成礼仪行为惯常化的养成与发展模式知礼是修身之道,以礼修身还必须理解探求其内在真正的原理与根据,要完成从外在行为的习惯化遵守到内在认知的理性化探求的转变。

      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礼之中焉能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者焉,斯圣人矣 (《荀子礼论》)从而,礼仪素养和德性修养固化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践礼是践履笃行,不断地自我磨砺、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才能达到思想与行为的高度统一,才能最终实现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目标,成为内外并重、德礼兼备的君子 (二)以礼齐家:长幼有序、家庭和睦 长幼有序的人伦关系、仁爱和睦的家族秩序在礼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左传》记载,舜帝举荐有惠德的人为官,使其布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后来又被孟子进行了系统概括,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荀子也主张以礼齐家,在《君道》中说: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和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综上所论,可以将复杂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抽离概括出两种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孝与别孝是人类血亲关系的反映,是血缘伦常之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首孝悌,次见闻,所有的品行教化都由孝行衍生。

      别是对男女之关系的强调,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人道相处,道至切近莫如男女也修身齐家,起化夫妇,终化天下荀子也认为: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荀子大略》)当基于血亲关系的孝与基于男女关系的别被家族中的每一名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时候,这个家族必定呈现出长幼有序、仁爱和睦的美好景象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在男尊女卑、贵贱等级方面确有不当之处,但通过夫妇伦理思想的教化,实现家庭秩序乃至社会秩序的和谐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三)以礼治国:为国以礼、礼法并用 传统儒家视礼为治国的根本,为政的前提,以礼为范则构建有序的社会运行机制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荀子则将礼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指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荀子天论》),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荀子王霸》)传统儒家实现以礼治国的途径有三:一是德化政治的思想感召德治是儒家学者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德治就是要遵循仁德的原则,贯彻爱人的思想,执政以德孟子承继孔子学说,也主张德治和仁政,故而说: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孟子离娄上》) 二是礼乐教化的情绪感染乐教常与礼教相提并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礼记乐记》)帝舜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命夔典乐,教胄子,以此平治天下,使人性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尚书尧典》)到了周代,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共同构成沟通人的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伦理政治的手段 三是隆礼崇法的行为规范传统儒家认为,德治的美好愿景最终须通过礼法的推行来实现,执政者也须奉礼遵法才能推行政令孔子虽不言法,但实质上在他所推行的礼的过程中,礼的秩序就是法的秩序,故以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孔子的德治是德与法互为基础和保证所体现的政治理想荀子在主张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的同时,也强调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荀子性恶》),明确礼义和法度是矫正人之恶性的应有之义 (四)以礼平天下:大同之世、天下归仁大同之世、天下归仁是儒家社会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和最高理想。

      《礼记礼运》明确地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并描绘了理想图景: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儒家看来,这不仅是中国社会的理想,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理想,礼具有普世性,是天地之经纬,与天地并,正如孙中山所言天下者,是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我们要用固有的道德和平作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 儒家礼教思想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睦邻友善、协和万邦的外交思想,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协调国与国关系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完善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统治者只有以道德仁义才能赢得天下人心,孟子也提出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荀子则作了更为详尽有力的阐述: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子王制》)忠告统治者要以仁德服天下,不要实行以力服天下的霸王外交政策。

      可见,礼乐文化本身所体现的秩序、和谐等原则,对于理顺社会关系与人间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