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ppt
138页第四章第四章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油气成因和烃源岩生油理论碳化物说 宇宙说高温生成说有机成因说第一节 油气成因第一节 油气成因一、 油气无机成因说 19世纪中叶提出的碳化物说; 1889年提出了宇宙说; 1904年又提出了火山说; 20世纪初又提出了岩浆说和高温生油说; 20世纪随着板块理论的兴起又有油气深成说和深源气的提出以及在褶皱带前缘断裂带的找油活动 解释不了为什么世界90%以上的石油都埋藏在沉积岩中,为什么石油具有只有生物有机质才有的旋光性、生物标志化合物等问题致命要害地球形成之初温度很高碳、铁呈液态Fe+C---FemCn1.碳化物说地球冷球之后,碳化铁保存在地球深处如果地表水沿地壳裂隙向下渗透,与碳化铁作用,生成烃3FemCn+4mH2O→mFe3O4+C3nH8m烃类不断聚集油田形成了烃类上升到地壳岩石中宇宙之中有许多烃类物质地球呈熔融状态时,烃被包含在它的气圈中2.宇宙说烃被岩浆吸收,凝结于地壳中而成石油地球冷凝3.高温生成说150公里的上地幔温度超过15000K、压力5000MPa,由于FeO及Fe3O4参与H2O、CO2------而成烃类还原还原 认为油气起源于活的有机体,即由地史中动植物的遗体转化而来。
根据主张石油形成于沉积物成岩作用的早期或晚期又分为早期有机成因说和晚期有机成因说 19世纪中叶以来,提出了动物说、植物说以及动植物混成说进入20世纪,混成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富含分散有机质的淤泥就是生成石油的母岩到了50年代初,Smith提出了“石油是早期生成的烃类富集而成”后来有人又提出了只有当母岩埋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时,有机质才大量的生成液态的成熟烃因此晚期生油说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 二、油气有机成因说二、油气有机成因说4.有机成因说有机成因说主张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 已经证实,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藏也同附近生油岩有关,是油气侧向和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至于基性岩浆中只含有0.5%碳,并且至今尚未证明它们能否形成碳氢化合物所以,指导世界油气勘探实践的,是现代石油有机生成学说(1)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油气田99.9%都分布在沉积岩中2)石油和天然气在地质时代上的分布很不均衡,这与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分布状况相吻合 (3)石油的成份具有相似性,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 (4)石油与煤具有同源性。
(5)从大量油田测试结果可知: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有些深部油层温度最高也就141℃ (6)上新世至更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工业油藏,表明生成石油并聚集成油藏所需的时间,大约不到一百万年 (7)研究成果表明,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过程,至今还在进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有机成因说的证据有机成因说的证据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尽管目前油气有机成因理论日臻完善,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由此否定油气无机成因理论的科学价值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宇宙化学和地球形成新理论的兴起,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为油气无机成因理论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无论是油气有机成因理论还是无机成因假说,都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诸如地球深部和宇宙空间烃类的成因及分布、各种原始物质(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转化为油气的详细机理、不同原始物质生成的石油或天然气有哪些特征 油气成因理论小结油气成因理论小结早期有机成因说 1.实验发现,一些生物组分如类脂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生成烃类 2.在现代或近代的沉积物中,观察有有机质向烃类的转化。
3.某些细菌是有机质加氢、去羧基转化为类石油物质的媒介,而这一过程完成于沉积物埋藏不深的阶段 难点: a.世界上发现的原生油气藏几乎偶在上新世以前; b.现代沉积物中的烃类性质与真正的石油不同 晚期成因说 应该看到,原始有机质从沉积、埋藏到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在承认晚期成油起主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一概否定早期成油的影响,只不过在生油的量上可能多少不一,以晚期为主 现在看来,液态石油的成因主要是晚期成因,而天然气的成因条件转化较为宽松气与油的成因差别 1.天然气气源广阔,是多源的,相对而言,油源范围较窄,往往受到有机物源的限制,是少源的沉积层系中烃源岩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气和油的生成比重,几乎所有有机质岩类(腐植型、腐泥型、混合型有机质),不同环境(海相、湖相、沼泽相)的有机岩类均有成气条件 2.生气是多阶段的,而油则是在有机质达到中演化阶段生成的 3.油、气都属于流体矿产,但其流动、扩散性质以及成藏、保存条件都有很大差别第二节 沉积有机质u 沉积有机质的物质 u 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 u 沉积有机质的形成 u 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和丰度 u 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概念保存来源成份分类分类概念成份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物质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物质 定义: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从前寒武纪到泥盆纪,沉积有机质的唯一来源是海洋浮游植物(藻类)和细菌,泥盆纪以后,高等植物也开始变的重要起来尤其是在成煤作用方面起特别重要的作用,但就对沉积有机质的贡献而言,则远不及海洋浮游植物和细菌部分有机质(1)在海洋或湖盆沉积环境中浮游生物(2)但在一些浅水地区的水底植物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对死亡植物进行再改造的细菌,可被认为是沉积有机质的主要补充来源 有机质的来源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 元素组成(质量百分数) C H S N O 碳水化合物 44 6 50 木质素 63 5 0.1 0.3 31.5 蛋白质 53 7 1 17 22 脂类 76 12 12 干酪根 79 6 5 2 8 沥青 84 10 3 1 2 石油 84.5 13 1.5 0.5 0.5 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脂类脂类 狭义的理解主要是动植物的油脂 广义的理解包括油脂、固醇类、萜类、烃类和色素,所以有人也称其为类脂 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不溶于水,但溶于极低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氯化碳、乙醚、苯和丙酮。
脂类的特点:一是抗腐能力强;二是化学成分和结构都最接近石油 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单醣或单醣的聚合体的总称,碳水化合物是单醣或单醣的聚合体的总称,通式可写为通式可写为C n((H2O))m,包括葡萄糖、淀粉、,包括葡萄糖、淀粉、纤维素、几丁质等,他们是植物的主要组成,动纤维素、几丁质等,他们是植物的主要组成,动物中数量较少但是碳水化合物大多容易被喜氧物中数量较少但是碳水化合物大多容易被喜氧细菌消耗或被水解,难以保存下来细菌消耗或被水解,难以保存下来葡萄糖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在动物组织中含量最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在动物组织中含量最高,低等植物中的含量高于高等植物蛋白质只要经过去高,低等植物中的含量高于高等植物蛋白质只要经过去羧基和去氨基后便可形成烃类羧基和去氨基后便可形成烃类 蛋白质构成了生物体中大部分蛋白质构成了生物体中大部分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容易受喜氧细菌破坏,不利保存。
蛋白质容易受喜氧细菌破坏,不利保存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木质素 木质素仅存在高等植物中,是一种木质素仅存在高等植物中,是一种贫氢、富碳、富氧、贫氢、富碳、富氧、富含芳环结构富含芳环结构的高的高分子聚合物分子聚合物 木质素具有比纤维素还强的抗腐能木质素具有比纤维素还强的抗腐能力,是成煤的重要母质,也可生成天然力,是成煤的重要母质,也可生成天然气,也可能是石油中芳烃的母质之一气,也可能是石油中芳烃的母质之一沉积有机质的形成沉积有机质的形成 沉积有机质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它主要是生物的遗体也包括其生命过程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进入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部分是新生成的复杂分子,他们在生物体中找不到对应物 从生物物质的发源地说,沉积有机质一方面来源于水盆地本身的所谓原地有机质,另一方面来自由河流从周围陆地携带的异地有机质,其中有少量的是来自剥蚀更老的沉积层中有机质即再沉积的物质 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和丰度 丰度用有机碳含量表示 绝大多数沉积有机质呈分散状态与泥质沉积物相伴生。
沉积岩中有机质分布的另一特点是不同地质时代是不均衡的 不同沉积环境或者不同岩性岩相条件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差别很大位置平均值 (质量%)重量 (1016t)位置平均值 (质量%)重量 (1016t)大陆,陆棚,陆坡大洋粘土和页岩… 0.990.82粘土和页岩… 0.220.07碳酸盐岩… 0.330.08碳酸盐岩… 0.280.10砂… 0.280.09硅质沉积… 0.260.04沉积有机质分布主要的影响因素沉积有机质分布主要的影响因素 生物物质的产量: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湿度、含盐度和营养在海洋,温湿带的浅海区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营养条件,在大陆以湿热带最重要 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指生物死亡后的沉降、沉积和埋藏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条件 沉降、沉积速度:有机、无机质点的绝对速度;有机、无机质点的相对速度 沉积物的粒度:粒度越细所含有机质越多 第一,要求有缺氧的水体,它可以使吸附在矿物颗粒表面上的溶解有机质和微粒有机质被保护而免受生物的消耗; 第二,要求有机质在水体中滞留时间短,深度适中的水体中有机质的堆积条件优于很深的水体; 第三,适度的沉积颗粒的沉积速度对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有利。
有机质供应量一定,则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浓度与矿物颗粒的沉积速度成反比 沉积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 沉积岩沉积岩中不溶于中不溶于碱、非氧碱、非氧化型酸和化型酸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分散有的分散有机质Ø沉积岩中常温常压下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有机质称干酪根(Kerogen)与此对应,岩石中可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称为沥青 Ø干酪根在热解或加氢分解时产生烃类物质Ø干酪根是沉积有机质的主体,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 80~95%的石油烃是由干酪根转化而成干酪根的概念干酪根分离法干酪根分离法1、将生油岩粉碎后,先用氯仿抽提,然后用M.A.B(甲醇—丙酮-苯三元溶剂)或E.A.B(乙醇、丙酮、苯三元溶剂)进行抽提,除去可溶有机质2、用盐酸溶解除去岩样中碳酸盐氟氢酸溶解除去岩样中硅铝酸,如;4、用比重差异原理以重液、超声波除去干酪根中的黄铁矿及其它矿物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以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以C为主,其次为为主,其次为H和和O,还有,还有N、、S等它们一般分布范围等它们一般分布范围C::70-90%,,H::3-10%,,O::3-19%,,N::0.4-4%,,S::0.2-5%(据(据Tissot,,1984))2*1011T干酪根的数量及最大化石燃料资料量有机质的转化示意图干酪根的成分和结构 近年来,通过对干酪根进行高温热解或低温降解,揭示出它们含有活的有机体的全套有机结构,包括萜类、卟啉、氨基酸、羧酸、酮、醇、烯烃和醚桥等,说明干酪根系由生物转变而成。
通过电子衍射和X射线、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物理方法,发现干酪根在结构上是一种复杂的三维大分子,它有很多结构单元(核)由环状化合物组成(芳香环、杂环),多个核通过桥键相连接,在桥和后上都有可能具有官能团干酪根的分类干酪根分类光学分类化学分类透射光分类反射光分类藻质体无定形草质体木质煤质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I型AⅡ型BⅢ型B 孢粉学家用HCL和HF除去无机矿物质后,将有机残渣(干酪根)放在显微镜透射光下观测,划分出藻质、无定形、絮质、草质、木质和媒质五种组分随着埋深加大,地温升高,上述组分的生油潜能按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媒质顺序依次降低,(H/C)原子比也降低孢粉学分类孢粉学分类——透射光方法透射光方法ü藻质和无定形组分:均来源于海、湖水生浮游生物 ,前者可识别出藻类形态,后者呈多孔状、非晶质、无结构、无定形的云雾状,没有清晰的轮廓;ü草质组分:由孢子、花粉、角质层、叶子表皮和植物细胞构造所组成,大部分来源于陆地;ü木质组分:呈易辩认的长形木质构造的纤维状物质,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ü煤质组分是陆地天然碳化的植物物质与再沉积的碳化物质ü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地温升高,上述组分的生油气潜能按藻质-无定形→草质→木质→煤质顺序依次减小。
孢粉学分类孢粉学分类——透射光方法透射光方法藻质体无定形草质组份生油潜力生油潜力:藻质:藻质-无定形无定形→草质草质→木质木质→煤质煤质 煤岩学家在显微镜在用25-50倍油浸镜头,通过反射光观察煤或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其划分如下: 壳质组/脂质组(腐泥组):孢质体、角质体、藻质体、树脂体 镜质组:前镜质体、真镜质体及其变种 惰性组:碎质体、菌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 目前,测镜煤的反射率已经成为判断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标志这三组的反射率是顺序增加的,而生油潜能却是顺序降低的煤岩学分类煤岩学分类——反射光方法反射光方法ü腐泥组:包括无定形体和藻质体,其中无定形体为絮状或团块状、薄膜状;ü壳质组:呈暗灰色,富含氢,由孢子、角质、树脂、蜡组成,包括孢粉体、角质体、树脂体、木栓质体等;ü镜质组:呈灰白色,富含氧,具镜煤(Vitrain)特征,由同泥炭成因有关的腐殖质组成,包括结构镜质体和无结构镜质体;ü惰质组:呈黄白色,富含碳,包括碎质体、菌质体、丝质体、半丝质体,在碳化过程中,属不活泼成分以上四组的反射率依次增大,生油潜能依次降低。
煤岩学分类煤岩学分类——反射光方法反射光方法腐泥组镜质组壳质组干酪根类型及其演化图解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结果,可按H/C和O/C原子比区分不同类型的干酪根(3类)随着埋藏深度加大和温度升高(成熟作用增强),每种类型有机质都沿着一定轨迹演化:浅处未成熟样品为高H/C比和O/C比,向深处则逐渐降低化学分类干酪根的类型uⅠ型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腐泥类型 uⅡ型是生油岩中常见的干酪根,又称混合类型 uⅢ型是由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植型Ⅳ是残余型1为藻腐泥型干酪根 2为腐植—腐泥型干酪根腐植型干酪根I型干酪根Ø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原子比介于1.25~1.75,O/C原子比介于0.026~0.12 以含类脂化合物为主,直链烷烃很多,但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很少;Ø来自藻类堆积物,或各种有机质被细菌强烈改造,留下原始物质的类脂化合物馏分和细菌的类脂化合物; Ø生油潜能大化学分类Ⅱ型干酪根Ø原始氢含量较高,但稍低于I型干酪根,H/C原子比0.65~1.25,O/C原子比0.04~0.13属高度饱和的多环碳骨架,含中等长度直链烷烃和环烷烃甚多,也含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Ø来源于海相浮游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和微生物的混合有机质;Ø生油潜能中等。
化学分类Ⅲ型干酪根Ø原始氢含量低和氧含量高,H/C原子比0.46~0.93,O/C原子比 0.05~0.30,以含多环芳香烃及含氧官能团为主,饱和烃链很少,被联接在多环网格结构上;Ø来源于陆地高等植物,含可鉴别的植物碎屑甚多,可被河流带入海、湖成三角洲或大陆边缘;Ø热解时可给出30%产物,与Ⅰ、Ⅱ型相比,对生油不利,但埋藏到足够深度时,可成为有利的生气来源化学分类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泥质岩干酪根中,以Ⅱ型为主, 占48.5%,Ⅰ、Ⅲ型分别为22.9%和28.6%1a、2a、3a分别为Ⅰ、Ⅱ、Ⅲ型未成熟干酪根结构的概念模式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化条件 沉积岩中的有机质要向石油转化必须经历一个碳、氢不断增加而氧不断减少的过程,即为一个去氧、加氢、富集碳的过程 原始有机质的堆积、保存和转化过程,必须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而还原环境的形成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受当时的地质及能源条件所制约 一、一、 古地理环境古地理环境Ø海相环境海相环境Ø大陆环境大陆环境二二 、大地构造环境、大地构造环境三、三、 物理化学环境物理化学环境Ø温度与时间温度与时间Ø细菌活动细菌活动Ø催化作用催化作用Ø放射性放射性海相环境海相环境u有利区域有利区域——浅海、浅海、三角洲三角洲、、海湾、泻湖海湾、泻湖 一一般般认认为为浅浅海海区区及及三三角角洲洲区区是是最最有有利利于于油油气气生生成成的的古古地地理理区区域域。
在在三三角角洲洲发发育育部部位位,,陆陆源源有有机机质质源源源源搬搬运运而而来来,,加加上上原原地地繁繁殖殖的的海海相相生生物物,,致致使使沉沉积积物物中中的的有有机机质质含含量量特特别别高高,,是是极极为为有有利利的的生生油油区区域域;;在在浅浅海海大大陆陆架架范范围围内内,,水水深深一一般般不不超超过过200200米米,,水水体体较较宁宁静静,,阳阳光光、、温温度度适适宜宜,,生生物物繁繁盛盛,,尤尤其其各各种种浮浮游游生生物物异异常常发发育育,,死死亡亡后后不不需需经经过过太太厚厚的的水水体体即即可堆积下来可堆积下来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环境分析沙丘三角洲沼泽三角洲是由河流补给沉积物,受河流和海洋/湖泊营力综合影响的沉积体系是最复杂的沉积体系三角洲 海海湾湾及及泻泻湖湖,,因因有有半半岛岛、、群群岛岛、、沙沙堤堤或或生生物物礁礁带带与与大大海海相相隔隔,,携携带带大大量量氧氧气气的的汹汹涌涌波波涛涛难难以以侵侵入入,,新新的的氧氧气气不不易易补补给给,,在在这这种种半半闭闭塞塞无无底底流流的的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环境中,也对保存有机质有利 这这些些区区域域,,浮浮游游生生物物特特别别发发育育,,属属于于ⅡⅡ型型干干酪酪根根;;若若有有陆陆源源有有机机质质加加入入,,则则可可见见到到ⅡⅡ型型与与ⅢⅢ型型干干酪酪根根的的混混合合产产物物。
波波斯斯湾湾盆盆地地的的中中、、新新生生界界,,西西西西伯伯利利亚亚的的侏侏罗罗系系、、白白垩垩系系,,墨墨西西哥哥湾湾的的中中、、新新生生界界,,以以及及我我国国四四川川盆盆地地的的志志留留系系、、二二叠叠系系、、三三叠叠系系都属于浅海环境的产物都属于浅海环境的产物砂坝-泻湖体系------砂坝砂坝又称又称障壁岛、堤岛、堡岛障壁岛、堤岛、堡岛,泛,泛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砂坝和砂岛被砂坝从指近海与海岸线延伸方向平行分布的一系列砂坝和砂岛被砂坝从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但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称毗邻海域隔离出来、但仍与海洋沟通或有限沟通的浅水域称泻湖泻湖两者互相依存而构成两者互相依存而构成 砂坝砂坝-泻湖体系泻湖体系不利区域——滨海、深海区 滨海区,海水进退频繁,浪潮作用强烈,不利于生物繁殖和有机质的堆积保存; 深海区生物本来就少,死后下沉至海底需经历巨厚水体,易遭氧化破坏;加上离岸又远,陆源有机质需经长途搬运,早被淘汰氧化,都不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不利区不利区陆相环境u有利区域—深水、半深水湖泊 尤其在近海地带的深水湖盆更是最有利的生油坳陷,因为近海区域地势低洼、沉降较快,是陆表水的汇集地带,容易长期积水而形成深水湖泊,保持安静的还原环境。
湖泊能够汇聚周围河流带来的大量陆源有机质,同时提供水生生物的繁殖发育条件有机质丰富,以Ⅰ型和Ⅲ型干酪根为主u不利环境——浅水湖泊和沼泽区油气藏呈环带状分布:内环为气藏,外环为凝析油气藏或油藏库车坳陷库车期末:三叠系最大生气强度120×108m3/km2库车期末最大生气强度:侏罗系165×108m3/km2u不利环境不利环境————浅水湖泊和沼泽区浅水湖泊和沼泽区 在浅水湖泊和沼泽区,水体动荡,大气中的在浅水湖泊和沼泽区,水体动荡,大气中的氧易于进入水体,氧易于进入水体,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这里的生物;这里的生物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多属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多属ⅢⅢ型干酪根型干酪根一般认为,一般认为,ⅢⅢ型干酪根生油潜能差,多适于造煤和生成煤系气、型干酪根生油潜能差,多适于造煤和生成煤系气、沼气,为天然气的生源沼气,为天然气的生源 不过,近年来油气勘探表明,煤系地层有机质不过,近年来油气勘探表明,煤系地层有机质不仅可以生气,而且其中某些显微组分也可以不仅可以生气,而且其中某些显微组分也可以生油生油,,如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加拿大的斯科舍盆地、如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加拿大的斯科舍盆地、我国的吐哈盆地都在煤系地层找到了石油。
我国的吐哈盆地都在煤系地层找到了石油 u不利环境——浅水湖泊和沼泽区 土壤层土壤层残积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半风化层有机质少难于保存 全球构造格局中沉积盆地的分布全球构造格局中沉积盆地的分布大陆板块内部大陆板块内部大大 洋洋 板板 块块碰撞山带碰撞山带大陆板块内部大陆板块内部大西洋大西洋型张裂型张裂大陆边大陆边缘缘西太平洋型大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弧沟体陆边缘弧沟体系系陆陆壳壳盆盆地地大大陆陆裂裂谷谷盆盆地地弧弧后后盆盆地地弧弧前前盆盆地地深深海海沟沟开开阔阔大大洋洋盆盆地地大大洋洋中中脊脊中中谷谷盆盆地地开开阔阔大大洋洋盆盆地地残残留留大大洋洋盆盆地地陆陆内内剪剪张张盆盆地地陆陆源源沉沉积积棱棱柱柱体体周周围围盆盆地地大地构造环境 沉积盆地的各个沉降时期中,研究沉积盆地的各个沉降时期中,研究沉降速度沉降速度(Vs)(Vs)与沉与沉积速度积速度(Vd)(Vd)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之间的关系至为重要 ((1 1)若沉降速度远远超过沉积速度)若沉降速度远远超过沉积速度(Vs(VsVd)Vd),水体急剧变,水体急剧变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深,生物死亡后,在下沉过程中易遭巨厚水体所含氧气的氧化破坏; ((2 2)反之,若沉降速度显著低于沉积速度)反之,若沉降速度显著低于沉积速度(Vs(VsVd)Vd),水体,水体迅速变浅,乃至盆地上升为陆,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易受空气迅速变浅,乃至盆地上升为陆,沉积物暴露地表,有机质易受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中的氧所氧化,也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
波斯湾前陆盆地构造横剖面图波斯湾前陆盆地构造横剖面图 只有在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度与沉积速度相近或前者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 (1)可以长期保持适于生物大量繁殖和有机质免遭氧化的有利水体深度,保证丰富的原始有机质沉积下来; (2)可以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地温梯度大,生、储层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环境 适宜的地质环境为有机质的大量繁殖、堆积和保存创造了有利适宜的地质环境为有机质的大量繁殖、堆积和保存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有机质向石油及天然气演化还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如:的地质条件,有机质向石油及天然气演化还必须具备适当的条件,如:u温度温度 时间时间 细菌细菌 催化剂催化剂 放射性放射性物理化学环境温度与时间温度与时间—时间温度关系时间温度关系、、TTI值值、、 在地质环境里,无论油气的生成、运移或破坏,都离不开温度的制约在世在地质环境里,无论油气的生成、运移或破坏,都离不开温度的制约在世界各国的油气勘探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追根求源,也往往是同温度作界各国的油气勘探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追根求源,也往往是同温度作用有关;尤其是在海上开展油气勘探,钻探成本高,必须在现代数字地震勘探的用有关;尤其是在海上开展油气勘探,钻探成本高,必须在现代数字地震勘探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质的热成熟度分析,作出早期油气资源预测,圈定油气生成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质的热成熟度分析,作出早期油气资源预测,圈定油气生成的有利区块,选择钻探对象,以便提高钻探成功率。
有利区块,选择钻探对象,以便提高钻探成功率 2 2.时间.时间- -温度指数温度指数(TTI(TTI指数指数) ) 1971 1971年,前苏联学者年,前苏联学者Н.В.ЛопатинН.В.Лопатин首次提出时间首次提出时间- -温温度指数的概念,用来表示时间与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度指数的概念,用来表示时间与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根根据据这这一一原原理理,,Н.В.ЛопатинН.В.Лопатин假假设设成成熟熟度度与与时时间间呈呈线线性性变变化化关关系系、、与与温温度度呈呈指指数数变变化化关关系系据据此此规规定定两两个个参参数数::温温度度因因子子(γ)(γ)反反映映成成熟熟度度对对温温度度的的指指数数关关系系,,即即温温度度每每增增加加10℃10℃,,成成熟熟作作用用速速率率增增加加一一倍倍,,用用增增加加一一个个因因子子r r表表示示,,温温度度因因子子γ=rγ=rn n=2=2n n,,这这里里 n n代代 表表 任任 意意 10℃10℃间间 隔隔 Ti—TTi—Ti+1i+1内内 ,, n=(Tin=(Ti-- 100)/10100)/10,, 并并 选选 取取100~110℃100~110℃作作为为基基准准间间隔隔,,令令其其指指数数值值n=0n=0,,。
时时间间因因子子(Δt)(Δt)表表示示沉沉积积物物在在每每个个温温度度间间隔隔内内经经历历的的时时间间长长短短( (以以百百万万年年为为单单位位) )于于是是任任意温度间隔意温度间隔i i内的成熟度可表达为:内的成熟度可表达为: 成熟度成熟度i=ΔTTIi=ΔTTIi i=r=rn ni i·Δt·Δti i=2=2n ni i·Δt·ΔtI I 现今沉积厚 1100m现今沉积厚 600m (1)研究成熟度,确定特定层位的油气保存状态:根据地质模型,计算各生油层和储集层的现时TTI值,结合干酪根类型,即可判断生油层油气生成进入了哪个阶段,从而预测能钻遇石油、湿气或干气聚集的储集层深度,以指导钻探工作(2)确定有利生油气区范围:通过盆地内若干点位制作地质模型,计算各生油层的现时TTI值,勾绘各层TTI等值线,圈出进入生油窗的分布范围,以便确定有利的生油区和生气区(3)确定石油生成时间对圈闭进行评价:在地质模型上对各层都计算出TTI值后,连接各层生油门限和石油的死线,在模型中画出全部地质历史上的生油窗界限,确定各生油层石油生成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再同圈闭形成时间配合分析,以推测圈闭接纳石油的可能性,对圈闭的含油远景作出正确评价。
时间时间-温度指数在勘探中的应用温度指数在勘探中的应用 按其生活习性可将细菌分为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性细菌三类对油气生成来讲,最有意义的是厌氧细菌 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条件下,有机质可被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甲烷、氢气、二氧化碳以及有机酸和其他碳氢化合物 细菌在油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实质是将有机质中的氧、硫、氮、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碳、氢,特别是氢富集起来,并且细菌作用时间愈长,这种作用进行得愈彻底 (1)细菌的催化:CO2+4H2→CH4+2H2O (2)某些细菌使氢气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SO4+5H2→H2S+4H2O (3)细菌使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加氢产生饱和烃 细菌活动细菌活动 催化作用 在自然界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两类催化剂 粘土矿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无机盐类催化剂粘土的催化能力同其吸附性质有关催化剂表面吸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原子时,它们便会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化合物蒙脱石粘土催化能力最强,高岭石粘土最弱 有机酵母催化剂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当有酵母存在时,有机质的分解比在细菌活动时还要快得多。
实验证明,在过氧化物的破坏过程中,如以酵母代替胶体氢氧化铁,将使催化作用的活动性急剧增加很多倍从苏联格罗兹尼油田井下剖面的酵母研究发现:酵母的作用不决定于岩石的埋藏深度,而决定于岩石的成分在富含有机质的岩石中,特别是在富含植物残余的岩石中,酵母的活动性最大 放射性 在粘土岩中富集大量放射性物质,沉积物所含水在α射线轰击下可产生大量游离氢,所以这些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也可能是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能源之一小 结 1、细菌和催化剂都是在特定阶段作用显著,加速有机质降解生油、生气; 2、放射性作用则可不断提供游离氢的来源; 3、只有温度与时间在油气生成全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所以,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是在适宜的地质环境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节第三节 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 有机质的成烃演化阶段与油气生成 干酪根热演化成烃与热模拟实验 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有机质成岩演化与成烃作用(据Tissot&Welte,1984)成烃演化阶段 1)成岩作用阶段即未成熟阶段 2)生成作用阶段即成熟阶段 3)准变质作用阶段即过成熟阶段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环境:当原始有机质堆积到盆底之后,开始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这个阶段的深度范围是从沉积界面到数百乃至1500m深处,温度介于10~60℃,以细菌活动为主, 2、产物:在这个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有机质除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熟石油外,大部分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由于细菌的生物化学降解作用,产物以甲烷为主,缺乏轻质(C4~C8)正烷烃和芳香烃到本阶段后期,埋藏深度加大,温度接近60℃,开始生成少量液态石油在特定的生源构成和适宜环境条件下可生成相当数量的未熟-低熟油 3、意义:值得强调指出:在这个阶段生成的生物化学气,或称细菌气,甲烷含量在95%以上,属干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异常低,介于-55~-85‰它们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埋藏深度浅,易于勘探和开发,是经济效益高的研究对象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环境: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1500~2500m,进入后生作用阶段前期,有机质经受的地温升至60~ 180℃,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活跃因素是热催化作用在有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下,地温不需太高,便可达到成熟门限,干酪根发生热降解,杂原子(O、N、S)的键破裂产生二氧化碳、水、氮、硫化氢等挥发性物质逸散,同时获得大量低分子液态烃和气态烃 2、产物:这个阶段产生的烃类已经成熟,在化学结构上显示出同原始有机质有了明显区别,而与石油却非常相似,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递减,奇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3、意义: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常称为“生油窗”(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环境:当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3500~4000m,地温达到180~250℃在这个阶段烃类反应的性质,可分为石油热裂解(Cracking)与石油热焦化(Coking)两种作用 :石油热裂解是指在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变为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石油热焦化是指在高温下贫氢石油(一般以含杂元素-芳香烃为主)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 2、产物:此时地温超过了烃类物质的临界温度,除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团和侧链,生成少量水、二氧化碳和氮外,主要反应是大量C-C链断裂,包括环烷的开环和破裂,液态烃急剧减少相反,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是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在地下深处呈气态,采至地面随温度、压力降低,反而凝结为液态轻质石油,即凝析油并伴有湿气,进入了高成熟时期 3、意义:在深度较大的部位可以寻找优质的凝析油气藏(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环境:当深度超过6000~7000m,沉积物已进入变生作用阶段,达到有机质转化的末期,温度超过了250℃,以高温高压为特征。
2、产物: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这个阶段出现了全部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最终产物干气甲烷和碳沥青或石墨 3、意义:埋藏很深的生油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主要以产气为主,寻找液态石油的希望不大图4-12 干酪根从成岩作用阶段到准变质作用阶段的演化图 (据Tissot等,1978)成岩演化阶段 烃类 产物 煤阶 固 定碳( %) 镜 煤反 射率( %) H/C原 子比 地 温(0C) 深 度(m) 孢粉颜色 主 要反应 成 熟程度 成岩阶段 生 物甲烷 泥炭 褐煤 <55 <0.5 >0.84 <50 <1000 浅黄橙黄 生 物化学 未 成熟 深 成 阶 段 重 质油、干气、中 质油、湿气 长 焰煤 气煤 肥煤 55-75 0.5-1.3 0.84 0.69 50-150 1000 -4000 橙-褐 热 降解 成熟 轻 质油、湿气 焦煤 瘦煤 75-85 1.3-2.0 0.69 0.62 150-200 4000 -6000 棕 热 裂解 准变质阶段 高 温甲烷 贫煤 无 烟煤 >85 >2.0 <0.62 >200 >6000 黑 热 裂解 过 成熟 以上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般模式。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其中的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不一定全都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可能只进入了前两个阶段,尚未达到第三阶段; 而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 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例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直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 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因素u 细菌 u 温度和时间 u 催化剂 u 放射性 u 压力细菌 按其生活习性可分为3类:喜氧细菌、厌氧细菌和通性细菌 细菌所起的作用是将原始的有机质中的O、S、N、P等元素分离出来,使C、H特别是H富集起来细菌一般作用于有机质改造早期 温度和时间 1. 只有对沉积有机质演化而成的干酪根加热以后才能生成石油烃类; 2. 温度较低时,加热干酪根生成的液态烃和挥发组分产率较低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才会大量生成液态烃而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程度,液态烃又会减少,气态烃生成量继续增加第四节 天然气成因•天然气:烃气与非烃气 l烃气:有机与无机 l天然气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生物成因气不溶有机质可溶有机质菌体挥发性酸其他酶的发酵作用产酸菌 产甲烷菌菌体CH4+O2其他 定义:在成岩作用早期还原环境中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因微生物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部分CO2和少量的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及重烃气 形成条件:丰富的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是前提条件,最有机的生气母质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 化学组成:甲烷>98%,重烃<1%,还含有少量的N2和CO2油型气 定义:指成油有机质(腐泥型和混合型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伴生气 化学组成:石油和凝析油伴生气在化学组成上的进本特点是重烃气含量一般大于5%,最高可达40-50%,甚至可超过甲烷含量过成熟干气则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在碳稳定同位素上,由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过成熟干气,13C逐步富集,δ13C1增大,大致分别为-55‰—-40‰、-45‰—-30‰、 ≥-35‰ 与成油有机质演化有关的天然气随深度 生成模式 成油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气以烃气为主,但仍有数量不等的非烃气。
CO2主要形成于深成作用阶段的早中期;N2主要形成于深成阶段的中期;H2S主要形成于深成阶段中期到准变质阶段产气高峰在深成作用的中晚期 煤型气 定义:指煤系有机质(腐植型干酪根和腐植煤)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热成因气煤系又称含煤岩系,是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当腐植有机质高度聚集时便形成腐植煤 成煤作用与煤型气的形成:成煤作用阶段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当埋藏逐步加深,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堆积的植物遗体和碎片按泥炭—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的序列转化 化学组成:重烃气有时达到10%以上,甲烷气一般占70-95%非烃气含N2和Hg蒸汽,也含CO2,贫H2S 计算煤型气的储量常用煤气发生率,视煤气发生率,阶煤气发生率,煤系泥岩产气率,泥岩视产气率和泥岩阶产气率 实测表明,煤的挥发分随煤化作用增强明显减低,由褐煤—烟煤—无烟煤,挥发分大约由50%降低到5%这些挥发分主要以CH4、CO2、H2O、N2、NH3等气态产物的形式逸出,是形成煤型气的基础 从形成煤型气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在煤化作用过程成煤物质的四次较为明显的变化(煤化跃变): 第一次跃变发生于长焰煤开始阶段, 第二次跃变发生于肥煤阶段, 第三次跃变发生于烟煤—无烟煤阶段, 第四次跃变发生于无烟煤—变质无烟煤阶段。
在这四次跃变中,媒质变化最明显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 煤型气的形成及产率不仅与煤阶有关,还与煤岩组成有关无机成因气 定义:地球深部岩浆岩活动、变质岩和宇宙空间分布的可燃气体以及岩石无机盐类分解产生的气体,都属于无机成因气或非生物成因气它属于干气 化学组成:一般以甲烷为主,C2+含量很少,一般<1%,常可见微量烯烃,并含有较高的H2、N2、CO2、CO和He 一般将δ13C1>-20‰作为无机成因起的可靠证据 各种气体的判别方式第四节 天然气成因•天然气:烃气与非烃气 l烃气:有机与无机 l天然气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生物成因气不溶有机质可溶有机质菌体挥发性酸其他酶的发酵作用产酸菌 产甲烷菌菌体CH4+O2其他 定义:在成岩作用早期还原环境中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因微生物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和部分CO2和少量的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作用形成的甲烷气及重烃气 形成条件:丰富的有机质和强还原环境是前提条件,最有机的生气母质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
化学组成:甲烷>98%,重烃<1%,还含有少量的N2和CO2油型气 定义:指成油有机质(腐泥型和混合型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伴生气 化学组成:石油和凝析油伴生气在化学组成上的进本特点是重烃气含量一般大于5%,最高可达40-50%,甚至可超过甲烷含量过成熟干气则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在碳稳定同位素上,由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过成熟干气,13C逐步富集,δ13C1增大,大致分别为-55‰—-40‰、-45‰—-30‰、 ≥-35‰ 与成油有机质演化有关的天然气随深度 生成模式 成油有机质成熟演化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气以烃气为主,但仍有数量不等的非烃气CO2主要形成于深成作用阶段的早中期;N2主要形成于深成阶段的中期;H2S主要形成于深成阶段中期到准变质阶段产气高峰在深成作用的中晚期 煤型气 定义:指煤系有机质(腐植型干酪根和腐植煤)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热成因气煤系又称含煤岩系,是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当腐植有机质高度聚集时便形成腐植煤。
成煤作用与煤型气的形成:成煤作用阶段分为泥炭化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当埋藏逐步加深,在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下,堆积的植物遗体和碎片按泥炭—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的序列转化 化学组成:重烃气有时达到10%以上,甲烷气一般占70-95%非烃气含N2和Hg蒸汽,也含CO2,贫H2S 计算煤型气的储量常用煤气发生率,视煤气发生率,阶煤气发生率,煤系泥岩产气率,泥岩视产气率和泥岩阶产气率 实测表明,煤的挥发分随煤化作用增强明显减低,由褐煤—烟煤—无烟煤,挥发分大约由50%降低到5%这些挥发分主要以CH4、CO2、H2O、N2、NH3等气态产物的形式逸出,是形成煤型气的基础 从形成煤型气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在煤化作用过程成煤物质的四次较为明显的变化(煤化跃变): 第一次跃变发生于长焰煤开始阶段, 第二次跃变发生于肥煤阶段, 第三次跃变发生于烟煤—无烟煤阶段, 第四次跃变发生于无烟煤—变质无烟煤阶段 在这四次跃变中,媒质变化最明显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
煤型气的形成及产率不仅与煤阶有关,还与煤岩组成有关无机成因气 定义:地球深部岩浆岩活动、变质岩和宇宙空间分布的可燃气体以及岩石无机盐类分解产生的气体,都属于无机成因气或非生物成因气它属于干气 化学组成:一般以甲烷为主,C2+含量很少,一般<1%,常可见微量烯烃,并含有较高的H2、N2、CO2、CO和He 一般将δ13C1>-20‰作为无机成因起的可靠证据 各种气体的判别方式第五节 烃源岩一、 定义 二、 描述 三、 理想的烃源岩一、定义: 也叫母岩或生油岩 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并排出过烃类且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 主要是低能带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质岩和碳酸岩盐沉积二、描述:二、描述: 有机质的数量 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成熟度 有机质的数量 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 有机质丰度的主要指标为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百分含量 沉积岩中的碳以碳酸盐岩和有机碳两种形式存在,在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中,碳含量最高、最稳定,因此是最主要的丰度指标。
氯仿沥青“A”是对岩石进行氯仿抽提再进行色层分离可得到总烃含量,也能反映有机质的丰度我国陆相生油层评价标准好生油层 中等生油层 差生油层 非生油层 岩相 深 湖 -半深湖相 半 深 湖 -浅湖相 浅 湖 -滨海相 河流相 干酪根类型 腐泥型 中间型 腐植型 腐植型 H/C 1.7-1.3 1.3-1.0 1.0-0.5 1.0-0.5 有 机 碳 含 量(%) 3.5-1.0 1.0-0.6 0.6-0.4 <0.4 氯仿沥青“A”含量(%) >0.12 0.12-0.06 0.06-0.01 <0.01 总烃含量 (10-6) >500 500-250 250-100 <100 总 烃 /有 机 碳(%) >6 6-3 3-1 <1 有机质的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常从不溶有机质(干酪根)和可溶有机质(沥青)进行分析 干酪根类型的确定是有机质类型研究的主体,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元素分析、光学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以及岩石热解分析等 元素分析 元素分析:是从化学性质和本质上来把握其类型的 从全球来看,石油主要产生于腐泥型或腐植形过渡的有机质;腐植型主要生成天然气。
陆相烃源岩中干酪根类型和划分:Ⅰ型为腐泥型,Ⅲ型为腐植形,Ⅱ型为混合型中的中间型 ,Ⅱ1型为腐植腐泥型,Ⅱ2型为腐泥腐植型 还有Ⅳ型为媒质型或残余型 干酪根的类型光学分析 光学分析方法包括孢粉学法和煤岩学法 孢粉学法是按干酪根在透射光下的微观结构,将其分为藻质、絮质、草质、木质和媒质,前3种为腐泥型有机质,后2种为腐植型和残余型有机质 煤岩学法是将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分为壳质组、镜质组和惰性组,其中壳质组为腐泥型有机质,多数镜质组为腐植型有机质,惰性组为媒质型有机质 岩石热解分析 烃源岩评价仪:用岩石热解分析仪直接从岩样中测出所含的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与水等含氧挥发物以及相应的温度氢指数( S2 /有机碳,IH)和氧指数( S3 /有机碳, IO)与干酪根元素组成分析能很好对比可利用这两个指数绘制范氏图确定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类型烃源岩中的干酪根分类 孢粉学分类 藻质 絮质 草质 木质 媒质 煤岩学分类 显微组分 壳 质 组 镜质组 惰性组 显微组分细分 藻质体 无定形 孢粉、角质体、树脂体、木栓体 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 丝质体、微粒体、巩膜体 元素分析 Tissot分类 藻质型(Ⅰ) 腐泥型(Ⅱ) 腐植型(Ⅲ)残余型(Ⅳ) 中国分类 腐泥型(Ⅱ) 腐植型(Ⅲ) 媒质型(Ⅳ) 原始H/C原子比 1.70-1.50 1.50-1.30 1.0-0.70 0.60-0.50 原始O/C原子比 <0.1 <0.2-0.1 0.3-0.2 0.3-0.25 岩石 热解 分析 生烃潜力 >6 6-4 <2 <2 降解率(%) >50 10-50 <10 IH(mg/g有机碳) >800 800-500 <150 IO(mg/g有机碳) <40 60-40 150-50 红外 光谱 分析 2930(cm-1)/1600(cm-1) >3.0 >3.0 <0.4 1460(cm-1)/1600(cm-1) >1.20 1.20-0.45 <0.25 有机质来源 海生、湖生 陆生 陆生 陆生强氧化或再循环 化石燃料 以油、油页岩、藻煤和残植煤为主 油气 以气和腐植煤为主 无油、少量气 可溶沥青分析 比较典型的指标有正烷烃、甾烷、萜烷正烷烃、甾烷、萜烷等。
在正烷烃的气相色谱上,高分子量奇C优势正烷烃常反映原始有机物是陆地的高等植物,而中分子量的奇C优势正烷烃主要来自藻类或与之相关的酸 萜烷多见于高等植物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成熟度是指在有机质所经历的埋藏时间内,由于增温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变化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包括:镜质体反射率(R0)法、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和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 还要应用多种成熟度标尺和TTI等预测方法来估算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法以及孢粉和干酪根颜色法成岩演化阶段 镜煤反射率(%) 孢粉颜色 成 熟度 成岩阶段 <0.5 浅黄橙黄 未 成熟 深成阶段 0.5-1.3 橙-褐 成熟 1.3-2.0 棕 准变质阶段 >2.0 黑 过 成熟 镜质体反射率也称镜煤体反射率,它是温度和有效加热时间的函数且具不可逆性,是确定煤化作用阶段的最佳参数 在显微镜透射光下,孢子、花粉和其他微体化石随成熟度作用的增强而显不同颜色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碳优势指数碳优势指数的意义 石油中的正烷烃,主要是新生的,并且随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加,低分子量正烷烃增多,致使正烷烃分布曲线的主峰移至低C数范围。
早期具有明显优势的奇数C原子随热解作用的继续进行,奇C优胜逐渐消失,在原油中奇偶数C原子量几乎相等,所以从不成熟-成熟,奇C优势逐渐消失 时间—温度指数(TTI)的有机质成熟度预测 应用 TTI法的关键问题是要忠实地重建沉积盆地的埋藏历史和受热温度史 沉积埋藏史与受热历史模式图 三、理想的烃源岩 普遍认为理想的烃源岩主要为粘土岩类和碳酸盐岩类,一般为暗色的、细粒的岩石,富含有机质和微体古生物化石,常含指示还原环境的黄铁矿,偶见原生油苗,均为低能环境产物 粘土岩类烃源岩:泥岩、页岩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 最有利的生油气岩相为:浅海相、三角洲和深水-半深水湖相 一、 对比的意义 从广义上说包括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气-岩对比,油-气-岩对比和天然气成因分类,其中油-岩和气-岩对比以及天然气成因分类是核心问题第六节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 二 、 对比参数的选取 基础:性质相同的两种油气应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石油应该与母岩中残留的石油相同;母岩排出的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应该与母岩的性质一致。
选取原则:应该选取受非成因因素干扰最小且较稳定的指标;凝析油和原油应选用不同的对比参数;一般不宜采用油气化合物组成的绝对含量,应采用系列化合物的分布和比值 对比参数包括石油对比参数和天然气的对比参数钒镍比值与石油密度的关系图 (据Hunt,1979) 石油中的钒、镍含量有随石油的密度一起增长的趋势V/Ni似乎随地质年龄增长而减少,这个比值在最年轻的石油中最高,最老的石油中最低,这可能是因为钒卟啉的热稳定性比镍卟啉差中东伊拉克北部油田主产层为第三系,但整个中生界也有产量油来自白垩系还是第三系,常有争论后据钒、镍研究得知:V/Ni各层近似表示同源;V、Ni含量各层差别大,表示白垩系发生过向上至第三系的运移 油源对比--微量元素油源对比--生物标志化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类、甾类和三萜类由于相对地不受轻组分流失和风化作用的影响,所以它们的分布特征不仅可用于油--油对比,也可用于油--岩对比 类异戊二烯型烷烃在原油和生油岩中均有较普遍的分布,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所以可作为对比标志 有时也采用姥鲛烷/正十七烷、植烷/正十八烷、(姥鲛烷+植烷)/(正十七烷+正十八烷)作为对比标志。
气源对比--天然气成因分类不同母质热成因形成的天然气的δ13C1与Ro关系图 (据Stahl,1974) Stahl的分类:根据天然气的δ13C1与成气母岩的Ro值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海相腐泥和陆相腐植型成气的关系曲线 卢松年等的分类:根据不同成因天然气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采用δ13C1和δ13C2坐标对提出了一种划分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图 ,可把天然气划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和煤型气,油型气中还可进—步细分为成熟气、高成熟气和过成熟气 Тулало的分类:认为自然界的CH4和CO2共生体系中,它们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天然气成因分类准则他采用δ13C1和δ13Cco2为坐标对提出了CH4和CO2共生体系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图 气源对比--天然气成因分类图4—54 利用δ13C1-δ13C2划分天然气成因类型 (据卢松年等,1989) Ⅰ 生物气;Ⅱ 油型气;Ⅲ 煤型气;Ⅱ1 .成熟气;Ⅱ2 高成熟气;Ⅱ3 过成熟气 Stahl的分类:根据天然气的δ13C1与成气母岩的Ro值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海相腐泥和陆相腐植型成气的关系曲线。
卢松年等的分类:根据不同成因天然气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采用δ13C1和δ13C2坐标对提出了一种划分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图 ,可把天然气划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和煤型气,油型气中还可进—步细分为成熟气、高成熟气和过成熟气 Тулало的分类:认为自然界的CH4和CO2共生体系中,它们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天然气成因分类准则他采用δ13C1和δ13Cco2为坐标对提出了CH4和CO2共生体系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图 气源对比--天然气成因分类 自然界CH4和CO2共生体系的δ13C1和δ13分布图 (据Гудало,1981) Stahl的分类:根据天然气的δ13C1与成气母岩的Ro值的相关性,分别建立了海相腐泥和陆相腐植型成气的关系曲线 卢松年等的分类:根据不同成因天然气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采用δ13C1和δ13C2坐标对提出了一种划分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图 ,可把天然气划分为生物成因气、油型气和煤型气,油型气中还可进—步细分为成熟气、高成熟气和过成熟气 Тулало的分类:认为自然界的CH4和CO2共生体系中,它们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天然气成因分类准则。
他采用δ13C1和δ13Cco2为坐标对提出了CH4和CO2共生体系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图 油气成因争论:有机?无机? l 烃源岩:油气生成的母体 l 沉积有机质:油气生成的最基本的保证 l 油气地球化学对比:逆证油气的成因总结沉积有机质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水、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木质素 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和丰度的影响因素 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定义、干酪根的分类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演化阶段及其作用 l 促成沉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因素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 l 四种类型的气的特点烃 源 岩定义 l 有机质类型的研究方法 l 有机质的成熟度及TTI 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阶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干酪根的成烃反应速率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 “石油有机晚期成因说”的基本内容 如何评价烃源岩?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