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中医学基础第三章气血津液.ppt
98页第三章 气血津液 n目的要求:n1、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n2、掌握气血津液的功能n3、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n4、熟悉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n5、熟悉血的生成及运行n6、了解气的运行及分类 第二节 气n一、气的含义: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精微)物质n其生成与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n1、 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n2、 后天之精气:n1) 自然之清气:由肺主吸入,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n2) 水谷之精气: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二、气的分类 名称生成来源分布功能特点元气肾中精气全身激发脏腑功能宗气水谷精气自然清气胸中助肺呼吸,助心血行营气水谷精气脉中营养化生血液卫气水谷精气脉外 护卫肌表;维持体温;调节汗液排泄;温煦脏腑三、 气的运行n(一) 气机的概念:即气的运动,称气机n(二)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n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称“气机调畅”n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失调称“气机失调” n(三) 气机失调的常见形式n1、气滞:即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常见如肺、胃、肝气滞n2、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常见如肝、胃气逆n n3、 气陷:即气的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常见如内脏下垂n4、 气脱:即气外逸太过而不能内守常见如:大出血、严重吐泻n5、 气结(气闭):即气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常见如:气厥、癫证四、 气的生理功能n(一) 推动作用n1、 促进、激发人体生长发育n2、 激发、推动脏腑生理功能n3、 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n4、 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n(二) 温煦作用n1、 维持体温的恒定n2、 温养脏腑器官n3、 温煦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n(三) 防御作用n1、 抵御外邪入侵n2、 驱邪外出n(四) 固摄作用n1、升举、固摄内脏n2、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n3、控制汗、尿、唾、胃液、肠液等的分泌与排泄n(五)气化作用n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n(六)营养作用n是指气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n其一为水谷精气,尤其是营气n其二为自然之清气第三节 血 n一、 血的基本概念:即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 血的生成和运行n(一) 血的生成来源n1、 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根本,营气、津液、精等皆根于水谷精微。
n2、 营气:营血互育互化n3、 津液:津血互渗互化n4、 精:精血同源,互育互化n 水 谷 精 微n ↙ ↓ ↘n 营气 血 津液(二) 血的运行n1、 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通过心气的推动循行于全身n2、 脾n(1) 脾统血: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不致无故流失n(2)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使血液充盈n3、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维持循环血量的相对恒定n4、 肺:主气而宗气充沛、且肺朝百脉,助心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三、血的主要功能n1、 滋润和濡养:脏腑、官窍、形体等全身皆得其养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弱”n生理 n 血液充盈n ↓n 各得所养n ↓n 面色红润 皮肤与毛发润泽n 肌肉丰满 脏腑功能旺盛n病理 n 血液亏虚n ↓n 不能濡养n ↓n 面色萎黄 皮肤与毛发枯槁n 肌肉痿弱 脏腑功能低下n2、 濡养神志n生理 n 血液充盈n ↓n 神有所养n ↓n 神志清晰 反应灵敏 思维敏捷等n病理 n 血液亏虚n ↓n 神失所养n ↓n 精神不振 反应迟钝 思维紊乱等第四节 津液 n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n1、 津与液之异同:性状分布功能特点津质清稀、流动性大皮肤、肌肉孔窍、脉中滋润为主液质稠厚、流动性小骨节、脏腑脑、髓濡养为主n2、津液的构成:包括以下两部分:n(1) 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n(2) 各种正常的分泌物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n1、 津液的生成:n(1) 胃受纳腐熟水谷n(2) 小肠分清别浊n(3) 脾运化升清n2、 津液的输布n(1) 脾运化n(2) 肺宣发肃降n(3) 肾主水(升清降浊)n(4)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n3、 津液的排泄n(1) 小肠分清别浊n(2)肺的宣发肃降 n(3)脾的运化n (4) 肾主水、升清降浊n(3)大肠传导n(4)膀胱的气化三、津液的生理功能n1、 滋润和濡养n2、 化生血液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n(一) 气对血的关系:即气为血帅n1、 气能生血n(1) 气(营气)血互化n(2) 气推动和激发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功能活动n2、 气能行血n(1)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n(2) 推动相关脏腑功能活动促进血液运行n3、气能摄血:气能统摄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
n(二)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母n1、 血能载气:血为气之载体n2、 血能养气:气血互生一、气与津液的关系n(一) 气对津的关系n1、 气能生津n(1) 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促进津液的生成n(2) 气津互化n2、 气能行津:气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与排泄n3、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的分泌与排泄n(二) 津对气的关系:n1、 津能载气,为气之载体n2、 津能化气二、血与津液的关系n1、 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同盛同n 衰n2、 津血互渗互化:出入脉道,相互渗透n 转化第四章 经 络n目的要求n1、 了解经络的概念及系统组成n2、 了解经络的功能作用n3、 了解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与交接规n 律n4、 了解奇经八脉的名称、功能一、经络的概念n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n经:是体内纵行的主干,有路径之义n络:是经的分支,网络全身二、经络系统的组成n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n(一) 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n 十二经附属部分 n n 经 脉n ↙ ↓ ↘n 十二正经 奇经 十二经附属部分n1、十二正经n 十二正经n ↙ ↘n 手三阴三阳经 足三阴三阳经n ↗手太阴肺经n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n ↘手少阴心经n ↗手阳明大肠经n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n ↘手太阳小肠经n ↗足太阴脾经n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n ↘足少阴肾经n ↗足阳明胃经n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n ↘足太阳膀胱经n2、 奇经八脉:n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n3、 十二经附属部分n(1)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到达脏腑的分n 支n(2) 十二经筋:十二正经到达骨节肌肉n 的分支n(3) 十二皮部:十二正经相应的体表分n 区(三) 络脉n1、 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n 有一分支加脾之大络n2、 浮络:分布于体表的较小分支n3、 孙络:细小的分支三、经络的生理功能n(一) 沟通联系作用n1、 联系脏腑与官窍:通过循行和分支实现n2、 联系脏腑与外周肢节:通过十二经筋实现n3、 联系五脏与六腑:通过十二经别实现n4、联系经脉与经脉:通过交接、流注、n 表里关系、奇经八脉实现 n(二) 运行气血,濡养机体n(三) 感应传导作用n(四) 调节机能平衡四、经络的应用n(一) 阐释病理变化:病理情况下,经络是传递病邪的途径,也可以反映病候n(二) 指导诊断:根据症候、体征等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及相互关系,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等。
n(三) 指导治疗: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n(四) 指导预防养生保健五、十二正经n(一) 名称(命名):由三个部分构成脏或腑、阴或阳、手或足n(二) 体表(四肢)分布规律n前缘—太阴n四肢―内侧 中线—厥阴 阴(脏)经n后缘—少阴n前缘—阳明n四肢―外侧 中线—少阳 阳(腑)经n后缘—太阳n(三)走向与交接规律n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相交接n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与足三阳经交接n足三阳径从头面走向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交接n足三阴经从足趾末端走向胸腹,与手三阴经交接n(四) 流注次序六、奇经八脉n(一) 奇经八脉的分布n(二) 奇经八脉的功能n1、 密切十二经之间的关系:通过循行、交会等n任脉:为“阴脉之海”n督脉:为“阳脉之海”n2、调节十二经气血:通过循行与交会n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n3、奇经与肝、肾、女子胞、脑等关系密切n督脉:循脊柱里上行直达脑内n冲、任、督:皆起于女子胞而别行,故称“一源而三歧”第六章 病因n目的要求:n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n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n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第一节 外感病因六淫 n一、概论n(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n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n2、 六淫的形成n(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n(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阴雨等n(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n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入发为外感病n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n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病与多发病n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兼夹致病n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n(一)风n为春季的主气n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n病因属性:阳邪n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n病症特点:“其性开泄”即皮毛腠理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n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n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处n病症特点:n(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
n(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震颤等n3、风为百病之长n病症特点:n(1) 致病广泛n(2) 易兼邪致病n(二)寒n为冬季的主气n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n病因属性:阴邪n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n2、寒性凝滞(主痛)n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得温则减 n3、寒性收引n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n(三)暑n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n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n病因属性:阳邪n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n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n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端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等症n3、暑易夹湿n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n(四)湿n是长夏的主气n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n病因属性:阴邪n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肿泄泻等症。
n2、湿性重浊n病症特点:“重浊”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n3、湿性粘滞n病症特点:“粘滞”n(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n(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n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n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见于腰以下部位(五)燥 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n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n病因属性:阳邪n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之症n2、燥易伤肺n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六)火(热)n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n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n病因属性:阳邪n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面红目赤n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火热证象n2、易伤津耗气n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之症n3、易生风动血n病症特点:n(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症。
n(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各种出血之症n4、易致肿疡n病症特点:多见阳性“肿疡”,包括疮、疖、痈、疡等疠气n一、 概念n1、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的总称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等 n2、疫疠:由疠气所导致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n二、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n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n2、 传染性强,病状相似n3、一气一病 第二节 内伤病因七情n一、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 n二、七情的致病特点n1、直接伤及内脏n2、 影响脏腑气机n3、 影响病势及预后转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