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实验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含答案).doc
55页1《实验心理学》 历年真题 1990 年~2010 年 1999 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1. 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对反应时产生下列哪些影响( D )4P114A. 减慢 B. 无影响 C. 先减慢后加快 D. 加快2. 两点阈是哪一种阈限( A )5P152A. 绝对阈限 B. 差别阈限 C. 绝对差别阈限 D. 相对差别阈限3. 在单字学习的再认和再测验中,能够再认和再现的单字在全部学过的单字中的百分比就是( D )1P4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潜在自变量 D. 因变量4. 实验结果要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组内设计是( C )2P18A. 较困难的 B. 不可能的 C. 较容易的 D. 肯定的5. 司机在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或绿灯时的反应属于( A )4P110A. 选择反应 B. 简单反应 C. 辨别反应 D. 延缓反应6. 实验中出现低限效应的原因是( B )1P6A. 任务中等困难 B. 任务过于困难 C. 练习交数不够 D. 任务过于容易7. 当进行再认测验时,低频字比高频字成绩( C )6P200A. 更差 B. 一样 C. 更好 D. 无规律8. 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对另一种在气味的阈限将( B )5P151A. 不影响 B. 提高 C. 降低 D. 先提高后降低9. 恒定刺激法实验中,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哪些方面的影响( A )3P70A. 态度 B. 血压 C. 性别 D. 智力10. 因变量的效度是指( B )1P5A. 一致性 B. 有效性 C. 敏感性 D. 可测量性二、多项选择 1. 儿童的电报语言包括( AC )7P208A. 内容词 B. 轴心词 C. 算符 D. 开放性词2. 知觉恒常性包括( BD )5P165A. 嗅适应 B. 大小恒常性 C. 视网膜象的恒常性 D. 颜色恒常性3. 从长远观点来看,对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是( AD )8P248A. 理解 B. 死记硬背 C. 机械背诵 D. 学会推理24. 反应时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 ABD )4P116A. 额外动机 B. 预备时间 C. 智力 D. 年龄5. 下列词对中哪些属于联系群集( ABC )6P194A. 粉笔-黑板 B. 桌子-椅子 C. 男人-女人 D. 狗-房屋三 、填空1. 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 饥饿 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 外现程度 的影响进食。
9P2742. 两维图形的知觉分组原则中有 封闭性规律 、 连续性规律 、 相似性规律 、 接近性规律 5P1553.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 习惯误差 或 期望误差 3P594. 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5 岁以前反应时间逐渐 变快 ,60 岁以后反应时间逐渐 变慢 4P1175. 再认的保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保存量=认对 旧项目 的百分比数-认错 新项目 的百分数6P182五 、名词解释 1. 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很短(约 1 分钟) ,记忆容量有限的一种记忆过程6P1732. 实验中的高限效应:要求被试完全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并且什么没有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1P63. 节省法:(重学法):一种测量记忆的方法,用来计算记忆的,保持量6P168、183节省的%=100×(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 间初 学 时 的 诵 读 次 数 或 时间重 学 时 的 诵 读 次 数 或 时)4. 句子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平时看到听到的,根据一定文法组织起来的一串词,即,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就是句子表层结构;句子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
7P2185. 减法反应时:邓德斯认为,如果在简单反应中因增加了其他心理过程而使反应时间加长了的话,那么,增加的这些时间就是所增加的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从辨别 C 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 A 反应时间,便是辨别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选择 B 反应时间包括了辨别、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 C 反应时间仅包括辨别和简单反应时间,那么,从选择 B 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 C 反应时间,便是选择反应这种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了4P1116. 差别阈限:在 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小刺激增量,这个最小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简称作 j.n.d3P56 六、 简答题1. 简述部分报告法的实验程序6P174答:斯波灵用一张有三行,每行有四个字母,共 12 个字母的卡片作实验材料刺激卡片向被试呈现 50 毫秒接着给被试一个声音,由声音来指示他报告哪一行字母高音只报告他看到的第一行字母;中音只报告第二行字母;低音只报告第三行字母,三种声音是随机呈现的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贮存,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32. 试述自变量的种类和特点?1P4答: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3. 什么是闪光融合和临界闪光频率?5P132答:视敏度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的空间分辨能力;闪光融合测量的是人眼对刺激物时间变化的分辨能力例如,书桌上的台灯每秒钟开关一次灯泡,你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亮与暗,甚至每秒 10 次也能分辨出亮与暗当灯的亮-暗变化相当快的时候,由于眼睛不能分辨光那么迅速的变化,所以就把亮- 暗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了,也就是闪光融合了我们把刚刚看成是连续光的时候,每秒钟亮-暗的周期数称为闪光融合频率,或者叫临界闪光频率七 图表题指出图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并对该实验结果做简要的说明6P203答:1..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被试的不同(两个水平正常人、非正常人) ,第二个是单词的不同性质(两个水平快乐单词、不快乐单词) ;2..因变量是学习单词需要学习的遍数;3..控制变量是被试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以及智力等方面,单词的频率、意义性、难度等;4..此实验是组内设计实验;5..做法:被试包括 16 名在医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16 名正常人,两组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以及智力等几方面都作了匹配。
首先让被试本人用数字评价单词的快乐程度,然后为每位被试选择 12 对快乐单词和 12 对不快单词要求被试把字单学到连续两次正确地回忆出来,以单词的性质(快乐与不快)为横坐标,以被试达到学会标准所需的学习遍数为纵坐标,可得到实验结果6..结果:如图,两类被试在达到标准所需的学习遍数上没有显著差别,虽然正常人学习的稍快些但是两类被试与单词种类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正常人学习快乐单词快于不愉快单词,相反,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习不4快乐单词稍快于快乐单词7..结论:学习的快乐性原则不适用于非正常人八 设计题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的影响2P倾斜度有 10 度、15 度、20 度答:1..首先确定该实验为组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下进行实验实验共有三种实验处理,即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分别为 10、15、20 度2..把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相同的规定时间内记录被试在每种实验条件下输入字符的个数为了消除实验顺序的影响,可以采用拉丁方的方法安排实验顺序通过比较被试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输入字符的个数(或者是比较速度=个数/时间) ,就可以得出结论;计算机键盘与桌面的倾斜度对输入字符速度究竟有无影响。
2000 年实验心理学试卷一 :单选1. 在时间估计准确性实验中,一只绿色小灯泡与电钟相连,主试按键让灯亮 10 秒,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 10 秒 时间,其中被试复制的时间长度是( C )1P8A. 自变量 B. 控制变量 C. 因变量 D. 潜在变量52. 提出制作心理量表的数量估计法的心理学家是( D )3P98A. 费希纳 B. 韦伯 C. 艾宾浩斯 D. 斯蒂文斯3. 视崖要测量的知觉是( C )P163A. 成人深度知觉 B. 成人视敏度 C. 幼儿深度知觉 D. 幼儿视敏度4. 前摄抑制是指( D )普心 7P196,实验 6P184A. 先后学习材料互相干扰 B. 先后学习的材料无关C.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 D.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5. 有实验证明,在记忆成人的主观组织程度与回忆数量是( B )6P202A. 负相关 B. 正相关 C. 无关 D. 无规律6. 当有人要你判断中年人得心脏病的概率时,你多半首先想到某些朋友有心脏病,然后再来判断中年人患心脏 病的概率。
这样,你想起的例子多少就决定你判断的概率大小,这时你利用的策略是( B )8P265A.代表性 B.可利用性 C.样本大小 D.记忆7. 移动哈诺伊塔的策略之一是( C )8P253A. 整体策略 B. 部分策略 C. 循环子目标策略 D. 记忆8. 认知失调是用来指( A )9P287A. 两种互不一致的认知 B. 两种互不一致的行动 C. 做事失败后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 D. 与爱人吵架后所产生的不愉快状态二 :多选1. 在组间设计中,被试的分组原则应该是( BD )2P20A. 用拉丁方平衡实验顺序 B. 匹配被试 C. 用完全的平衡方法实验顺序 D. 随机分配被试2. 个案法适宜于研究的对象有(ABD)2P53A. 一个具有超常记忆力的人 B. 狼孩 C. 母亲语言与孩子语言的关系 D. 神童3. 反应时实验中防止“假反应”的办法是(AD)4P120A. 改变每次发出预备信号与呈现刺激间的距离 B. 取消被试C. 实验前口头警告 D. 插入“侦察试验”4. 两点阈是( AD )5P152,普心 5P89A. 绝对阈限 B. 相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5. 加工层次理论认为,记忆是认知系统对刺激物进行各种不同水平分析加工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