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参专题讲座-2.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2531869
  • 上传时间:2018-08-22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87M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参专题讲座----纯山参概述,生命科学学院:王义教授/农学博士 研 究 领 域:药用植物生物技术2012.10.22,中国人参分三类:野生人参(野山参)半野生人参(统称移山参)栽培人参(园植人参、园参) 原始含义- -纯山参(天然野山参):是指在高山密林中自然分布、自然繁衍、自然生长几十年以上的野生人参其遗传基因是野山参,种子是自然洒落地上或靠风、水、鸟、兽自然传播;没有任何人工痕迹,亦称“天然野山参”一、野山参的名称定义,,一、野山参的名称定义,,依据: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代号:GB/T18765-2008) 按照新标准,野山参可以是天然野生的,也可以是人工播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生长并具有野山参特征的“林下籽”野山参概念的延伸,极大扩大了野山参产品资源为我国人参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空间最新定义: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中的野生人参或“林下籽”经过若干年后能够完全体现野山参特征的人参”二、野山参的资源分布主要分布于东经117~137度、北纬40~48度范围内的各种类型山地长白山及长白山脉延伸地区、 前苏联的远东沿海地区、 朝鲜北部与中国相邻的边境山区也有少量蕴藏三、野山参的基本特征,1、芦俗称“芦头”,即主根顶端细长部分,每年秋季地上部脱落,春季再复生,所以在根茎上留下一个茎痕,俗称“芦碗”,由于生长缓慢,芦碗数量随参龄增加而增加。

      马牙芦:根茎上茎痕明显,稀疏而大,形如马齿状,多在根茎的最上段 堆花芦:根茎上的茎痕排列紧密,形如堆花,多在根茎的中段或上段 圆芦:根茎上的下段茎痕,因生长年久而长平,表面比较光滑,形如圆柱,故名“圆芦”,多在根茎的最下段三、野山参的基本特征,(4)线芦:根茎细长而较圆滑者称为“线 芦”;较粗长而不太圆滑者称为“草芦” (5)竹节芦:根茎在一定间隔处呈环节状突起,形如竹节,多在根茎的中下部 (6)二节芦:根茎上端形态是马牙芦,下段是圆芦或竹节芦者称为“二节芦” (7)三节芦:同一个根茎上具有马牙芦、堆花芦、圆芦(或竹节芦)者,称为“三节芦” (8)雁脖芦:根茎一般是直立的,因生长受阻等原因,从某部位弯曲,形似雁脖,称为“雁脖芦”,也称“回脖芦”纯正好的野山参应当具有“三节芦”,而且以“雁脖形三节芦”为佳,这是野山参的重要特征2、艼---不定根,野山参的不定根,即根茎上长出的支根,俗称“艼”枣核艼:艼的形状为中间粗,两端细,呈枣核状;护脖艼:根茎基部生的艼;掐脖艼:两个艼对生于根茎两侧;艼帽:艼和芦的统称;一般生长年限久远的野山参上多生有参艼1~3根,这是野山参艼的特点3、体--主根,(1)灵体:体态小巧玲珑,支根(腿)匀称,明显可分,多为2条,分裆自然,体短粗而质坚,支根短粗,须根细长。

      根形呈菱角形、元宝形或跨海形 (2)横体:主根短粗,两条支根分裆角度大,或有一条向横向伸展者 (3)顺体:主根较长,圆柱形,支根顺直生长者,称之“顺体”;如为1条支根者,俗称“赶山鞭” (4)笨体:主根较长,支根2条以上,粗细不匀,主根和支根极不相称,体形蠢笨,称之为“笨体” (5)疙瘩参:主根短粗,近似圆球状,支根两条以上,长短不匀称,明显细于主根者,谓之“疙瘩体”4、须野山参支根上生长的细根称为“须” 或“须根”生长久远的老山参须根上 具有小疣状物,俗称“珍珠疙瘩”皮条须:须根粗细较均匀,细长, 清晰而不乱,柔韧而不脆,似皮条样, 中下部缀有明显的“珍珠疙瘩” 水须:在须根上生长的细小的吸收 根,白色,细嫩而脆,多数在植株枯萎 后脱落,少数变为次生须根而继续生长龙缠须:,5、皮野山参主根的外层表皮称为“皮”皮的色泽,老嫩程度与生长年限、地势、坡向、土壤、水分等条件有关 老皮:表皮粗糙,黄褐色,无光泽 嫩皮:表皮鲜嫩而细腻,黄白色而有光泽 紧皮:表皮细腻,老嫩程度适中,外皮丰满,内在充实,黄色而无光泽 锦皮:皮肉质地坚实,皮紧细腻,黄白色或金黄色,外皮似锦缎,故称“锦皮”6、纹野山参主根上部外表的环状横纹,俗称为“纹”。

      野山参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其横纹浅而稀 深兜纹、铁线文:,6、纹野山参主根上部外表的环状横纹,俗称为“纹”野山参生长年限越久,横纹数目越多,越紧密;生长年限较短,其横纹浅而稀 紧缩紋(环纹):横纹紧密环于主根上部,纹理细密而深,呈螺旋状,称之为“螺旋纹”,为纯正野山参基本特征 浮纹:横纹浮浅而稀疏者称“浮纹”生长年限短的野山参,多显浮纹 断纹:野山参经移植后,横纹断开,断续延散到主根下部野山参的典型特征:以生长年久、芦长、碗密、带圆芦、体丰满、纹深而密、枣核艼、带珍珠疙瘩、须根坚韧不易断,五形俱佳者为上品马牙雁脖芦,下生枣核艼身短体横灵,环纹紧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档八字形须根结瘤密,龙缠长又清四、移山参,起源于清朝年间,东北已成为野山参的主产区---官参 “乌苏里江参场”、俄木索罗(敦化)和珲春; 敦化的采参者便将这种不足重量的野生小参集中移植到敦化附近的山沟里,加以看护,待重量够时,再挖出来交作官参充数或上市出售,后称秧参; 至清末,最负盛名的是辽宁宽甸之石柱沟,所产秧参畅销国内,远涉南洋; 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的远东疆土后,大参罕见,小秧参也很难寻觅,无秧可供,栽培逐渐萎缩消亡,至20世纪50年代“移山参”上市量仍微不足道,不成气候。

      历史上的“秧参”,就是移山参的起源1、起源---秧参、小捻子,2、移山参含义,传统含义:为野山参幼苗,一般多是十多年或二十几年的“小捻子”,不宜作货,于是集中所获将其移栽到便于看护的山野林下,使其在野生环境中继续自然生长,待生长十几年或几十年后再采收做货,这种被移栽过的野生人参习称“山移山”或“移山趴” 这种传统的移山参,原生地是荒野的山林,移栽地也是荒野山林,移栽前的野山参幼苗是野生种子基因,而且移栽后再生长若干年,具有大部分的野山参特征,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移山参”移山参现代含义: 国家标准:将幼小的野山参苗或林下参苗移植于野山林下自然生长或园参收获后被遗留下来的人参自然生长, 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征的,可视为移山参; 标准中将野山参移栽、山移、家移、籽趴、秧趴、池底参等都归类为移山参,而不是原始意义单一的“山移山”; 移山参与野山参相比较个性差异很大; 野山参是野生种子自行繁衍,自然分布,在荒野的原生地不动生长多年而成 移山参有野生种子秧苗,也有园参种子秧苗;而最重要的是被人为的动土移栽,移栽前的生长环境或后期的生长环境也截然不同遗传、生长环境和年龄因素是决定移山参性状特征的关键。

      园参由来,在野山参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辽东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人参 中原人参栽培:很早就有移栽人参的记载,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秘密栽参:为了防止以次充好,清政府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吉林等地私人栽参,发现秘密栽参者治罪尽管如此,栽参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移山参成规模:栽培人参是从“移种”开始的,后来发展为采集种子,进行播种,初期播种之后,任其自然生长,20—30年之后才采挖;产品与山参相似,称为“籽货” 参营:到了清末发展为大规模伐林栽参砍伐成片森林,烧荒开地,上搭参棚;播种之后隔2—3年移栽一次,8—10年后采收参营俗称棒椎营纯山参、移山参区别,纯山参、园参的区别,1、芦头的区别 纯山参芦头细长,扭曲,芦碗小而紧密有堆花,四面环生 园参芦头短粗、直挺,芦碗大而宽疏,单面生或两面生 2、艼的区别 纯山参的艼须稀少而下顺 园参的笨艼而平伸上翘 3、主根的区别 纯山参的主根支根粗短,上粗下细纺锤形,形体健壮,质地松泡 园参上细下巨圆柱形,形体肥胖质地实沉 4、支根区别 纯山参支根少,多数为两条,粗短且尖,健壮如短鸡腿,分档成人字形 园参支根多,臃肿而长,多姿多态纯山参、园参的区别,纯山参、园参的区别,5、纹的区别 纯山参环纹粗深,集中在主根肩部。

      园参环纹浅浮,疏布全身 6、表皮的区别 纯山参表皮细腻紧密、有光泽 园参表皮粗糙宽松、无光泽 7、须根的区别 纯山参须根细长,毛须互生,柔韧迥旋有弹性,珍珠疙瘩大而明显 园参须根粗短从生,嫩脆,无珍珠疙瘩人参专题讲座----人参史话,中国人参应用史中国人参贸易史中国人参科学研究史中国人参加工史辽参与高丽参渊源考,人参史话-----中国人参应用史,人参随人类采集业兴起而被发现和利用 甲骨文、金文早已记载人参 人参药用精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汉代是我国重用人参的时期 唐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高峰期 宋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持续期 明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困难时期 清代是我国应用人参的衰退时期,纯山参应用历史,公元前465年, 《范子计然》(范蠡,春秋战国时代越王的宰相)载: “人参出上党,状如人者善”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吴普的《吴氏本草》、陶弘景的《名医别录》等经典医药著作所载的人参均为“野山参” 汉代张仲景(公元196-220年)的《伤寒论》中共收载药方113方,其中配伍有人参者达21方,占总方数的18.6% 唐代孙思邈(公元581-632年)著有《千金备急方》共三十卷,收载5300余方,其中配伍有人参者竟达358方,约占总方数的6.8%。

      唐代王涛编著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共四十卷,共收载632O余方,配伍有人参者576方,约占总方数的9.l% 明朝张介宾(公元1563-1640年)撰《景岳全书》中共收载2218方,其中配伍人参者达509方,占总方数的23% 从我国春秋战国至明朝长达2000年的经典医藉都在处方中巧用人参治病,这些人参都是“野山参”人参专题讲座----人参文化,1、神秘的采参习俗 时间:在长白山区,挖参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这段时间 团队:进山采参时,一般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一伙,称为“拉帮”;也有一个人进山采参的,即“单棍撮” 领导:选一位大家都信得过的且有丰富放山经验的“山里通”当把头 工具:有鹿骨钎子、索拔棍、快当刀、快当斧子、红绒绳、油布、铜钱等人参专题讲座----人参文化,准备工作: 入山时,采参人都带着小米、咸菜和炊具; 首先选好地场,在窝风向阳山坳里用树干、树皮搭个窝棚,称之为“压仓子”再搭个“老爷府”,供奉山神爷老把头; 分工:采参人搜山时横排前进,彼此距离约一棍,称之为“排棍”;排中间的人叫“挑杆的”;第一次放山的采参人(称“初把”)在边辊和挑杆的中间,也称之为“压趟子”人参专题讲座----人参文化,发现过程: 喊山:放山人如果发现了人参,就要大声喊:“棒槌!”,叫“喊山”。

      接山:把头接问“什么货?”发现人瞅准以后就要立即回答,说出几品叶,然后大伙接着说“快当!快当!”,叫“接山”有时发现的不是一棵人参,而是一片或一簇,就按打头的一棵是几品叶来回答 喊炸山:如果喊错了,发现的是一棵草而不是人参,也要挖出来拿着,叫“喊炸山” 固宝:人参要由把头挖,先用栓有铜钱的红绒绳套在参叶上,目的是给人参带上笼头,怕它逃跑也有用草帽盖的接着,把头要在人参周围的地上划一米见方的框框,四角插上四个人的索拔棍,称之为“固宝”其他人点燃蒿草熏蚊虫,当好助手人参专题讲座----人参文化,挖参过程:挖参时先破土,然后用光滑的鹿骨钎子慢慢地一根一根地挖参须子把参须周围的土抠净后,再用青苔茅子将参拉出来随后,用青苔茅子、桦树叶、掺上一些原土,把人参包起来,用草绳打成“参包子”大的参包子由把头拿着 砍照头:挖完参由把头在附近选一棵红松树,朝着挖参的方向,从树干上剥下一块树皮后,在白茬树干上用刀刻杠放山的人数刻在左边,有几个人就刻几道杠;右边刻的是几品叶参,几品叶就刻几道杠,这是为了使大家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挖过人参,是人参生长区即为砍“照头”人参专题讲座----人参文化,2、人参崇拜与人参文化 (1)汉人好参 源远流长 先秦著述和前四史中未见有关人参的明确记载; 汉代: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纬书和本草。

      《礼纬.斗威仪》: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人参是吉祥的象征,并与君王有关 《神农本草经》:“人参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这是对人参药理作用的经典表述,一直影响到当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