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际老工业区转型看东北振兴.doc
5页从国际老工业区转型看东北振兴摘要:以重工业为主体和国内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但是,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工业化、产业现代化和国家城乡化进程中遭遇了“发展的烦恼”,浮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这种老工业基地的衰退在诸多国家的发展史上均有留下过鲜明的印记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世界其她重要老工业基地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度析借鉴国际老工业基地转型成功经验,可觉得贯彻东北振兴的宏伟规划累积知识的力量核心词:资源型工业基地 东北现象 老工业区振兴一、 东北现象的由来所谓资源型工业基地,是指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一国在自然资源(石油、煤炭、有色矿产等)丰富,特别是非可再生能源禀赋富余的地区所建立的有关产业的配套基地总结各国核心工业地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些区域的初次工业化基本都缘于资源型地区的自然要素配备当资源储量趋于衰竭或者产业构造面临重大技术变革后,往往浮现资源富集区域的工业优势丧失,从而浮现老工业基地发展速度的迅速衰退而基于近年的群聚效应,老基地的往往人口高度密集而产业类型高度关联一旦产业停滞就会浮现人口大量过剩,失业率攀升等一系列问题东北地区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基地,被誉为“东方鲁尔”,曾是国内重工业的核心生产基地。
本区拥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开采、石油化工、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发电设备制造、造船、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具有发达的交通运送条件,铁路营业里程占全国的18.3% ,铁路的密度是全国平均密度的2.2倍,在产业布局上,拥有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吉林、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工业都市油都大庆,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制造业之都沈阳,汽车之城长春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大体涉及三种类型: 单一的资源类基地,(如阜新、鸡西、大庆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如齐齐哈尔等)和综合性老工业基地,(如沈阳、哈尔滨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一步,随着着中国由筹划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及世界范畴内的产业构造转型,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构造性矛盾日益突出:区域分割,产业类型趋同、生态环保缺少有效协调;经济市场化限度低,发展活力局限性; 所有制构造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缺少活力; 产业构造调节缓慢,公司设备和技术老化; 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 资源型都市主导产业衰退,后续产业青黄不接东北老工业基地逐渐走向衰落,被称为“东北现象”。
二、 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后,遭遇发展的天花板乃至浮现衰退,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重要发达国家都在不同限度上浮现过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的问题日本北九州、德国鲁尔、法国洛林和诺尔加来、美国匹兹堡等,体现出颇为一致的共性1、日本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位于九州岛北端,20世纪初,本地区运用筑丰地区的煤炭资源、水资源以及进口铁矿石,建立起了一套钢铁、焦炭、耐火材料产业群随后,机械加工组装、陶瓷业、煤炭化工以及食品加工业等产业也相继昌盛起来,形成了日本最早的工业区战后日本本土的重工业方略以及朝鲜战争引起的“特需经济”,以钢铁和煤炭为中心的“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并繁华,成为日本生产基本原材料工业的基地在发明“日本奇迹”的六七十年代,“北九州工业区”作为老式的重化工业区继续高速发展此后由于资源禀赋丧失(无法再从中国大陆进口铁矿石,以及澳大利亚等进口铁矿石成本高昂)以及日本的石油能源政策(重心由本国煤炭转向国际便宜石油)的双重打击,北九州的煤炭业受到了重创,以基本材料工业为核心的“北九州工业区”开始衰落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北九州积极拓展新型经济增长点,大力增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经济开始复苏,成功挣脱困境并恢复了活力北九州市发展新兴产业重要集中在:第一,环保领域,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一代汽车产业,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资源循环使用与废弃物解决、环保机械设备的开发运用等环保产业;第二,医疗健康和生物技术、信息和网络通信技术,如生产海底光缆的日本大洋海底电缆公司、生产汽车空调机的电装公司、生产汽车语音导航系统的公司等等通过吸引一批高新技术公司来北九州办厂,增进了北九州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挖掘原有基本,发展“工业旅游”运用老工业公司旧址,建设旅游饭店和游乐设施,大力发展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通过近年努力,北九州的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实现了经济构造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主向以旅游观光等服务业为主的构造转换2、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的形成,同样与“黑色黄金”煤炭资源分不开 这里蕴藏了500 亿吨的煤炭储量19 世纪中叶之后,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使鲁尔区像淘金热同样在很短时间内便成了产业工人们的追梦之地人口数量从1850 年的40 万猛增到1925 年的380 万,鲁尔区从农业社会一跃变成欧洲重要的工业地区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先进的工业技术基本以及创业精神的基本上,鲁尔区的煤矿、钢铁、机械工业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强大的“采矿冶炼生产综合体”,并成为德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到了20 世纪60 年代,由于便宜的石油,天然气和进口煤的冲击,加之国际市场对重工业产品需求量的下降,鲁尔工业区的煤钢工业受到严重挑战,也严重影响到关联工业部门大量冶炼厂关闭,成千上万的钢铁工人失业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工业时代一去不复返,鲁尔工业区开始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衰落地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不平衡;产业构造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解决资源枯竭型都市转型的问题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规定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实行“构造转型”鲁尔开始向产业构造多样化方向发展,限制老旧工业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同步改善高新技术和研发设施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第一,钢铁联合兼并,促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托拉斯;发展机械设备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及环保工业;第二,发展服务业,创立多种高等院校和科技研究所,各类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鲁尔区的服务行业(重要以贸易、银行、保险为主)比重持续增长到1993 年时,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口已经上升到55.4%。
第三,发展工业旅游,工业废旧地被重新回收运用被规划成工业博物馆、绿地和疗养用地三、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东北老工业地就自身发展来讲,仍然拥有良好基本条件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东北经济区具有综合工业体系、丰沛的科教及人力资源、基本设施完整、农产品富足、区位优势明显(东北亚)而根据国务院实行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力求在10-15 年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等四大基地,最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这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对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的定位,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从这一战略高度来看,东北地区的发展不是某个项目、某个产业、某个都市的发展、振兴,而是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振兴因此,必须摒弃单纯拯救老式工业的思维,摒弃以往单一的走工业化道路的做法,从服务于地区协调发展和繁华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定出发,加强区域合伙、产业整合和都市规划,通过加快都市化和一体化,找到迅速发展的捷径在这一禀赋配备和逻辑诉求下,振兴东北的方略落脚点应当在于:第一,明确主导产业,整合资源,实现地区互补、互相配套,共同发展。
打破区域壁垒和产业壁垒,实现要素流动,用产业开放与地区开放增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尽快结束产业构造松散的局面,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和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东北地区,加速这两大产业资源整合,做大优势公司是首要任务;第二,大力哺育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三,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价值观,按照资源的承裁力和环境容量,布局生产力和人口分布局,积极增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对于不同的老工业基地,应当采用不同的方略,实行分类指引、区别看待对于单一资源型基地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要重点解决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哺育新兴产业,逐渐实现产业的多元化; 对于以装备制造业为中心的老工业基地,应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增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上面; 对于综合性老工业基地,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第三产业,增强中心都市功能,提高都市综合竞争力参照文献:1、(日) 高野邦彦. 有关产业空洞化. 世界经济,1987 , 22、赵涛.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一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典型. 国际经济评论, , 33、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世界地理研究, .34、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辽宁老工业基地调节和改造研究报告. 辽宁经济, ,85、朱佳佳. 从德国鲁尔区的复苏看国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 经济透视. , 116、冯革群, 陈芳. 德国鲁尔区工业地区变迁的模式与启示. 世界地理研究, .97、资源型工业基地国际经验比较与东北振兴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 .108、学位论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