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生源大学生入学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ocx
6页农村生源大学生入学前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任学敏【摘要】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江南大学800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对大中城市生源和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乡镇及农村生源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大中城市生源(t=4.732,p<0.01),差异极其显著,对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生源 心理健康 比较 症状自评量表(SCL-90)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健康的定义,包括身体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建国70周年的今天,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巨变和民族的复兴,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民族脊梁和行业精英,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全员育人的核心目标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虽然生理发育已接近成熟,但心理的发育还尚未完全成熟,因心理问题而触发的失常行为频频发生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由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学业压力、精神紧张等问题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退、休学的同学占到了学生比例的8%,而其中很大的一部门学生群体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入学前的心理教育密不可分。
因此,从生源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在江南大学2018级17个学院的新生中随机抽样调查了800名学生,剔除不合格问卷38份,回收有效问卷762份,问卷有效率为95.3%其中男生317 人,占总人数41.6%, 女生445 人,占总人数58.4%;其中大中城市生源352人, 占总人数46.2%,男生137人,占城市生源总数38.9%,女生215人,占城市生源总数61.1%;乡镇及农村410 人,占总人数53.8%,男生180人,占农村生源总数43.9%,女生230人,占农村生源总数56.1%,贫困生267人,占总数65.1%;非贫困143人,占总数34.9%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群体抽样调查,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作为测评工具自评量表共有90个测试题目, 涵盖了9个因子, 内容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全体被测大学生各因子得分的均数加一个标准差(xs)为界值三)统计结果与分析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结果与分析(一)大中城市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利用自评量表SCL-90得到的大中城市生源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1)。
二)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利用自评量表SCL-90得到的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情况(见表2)三)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比较大中城市生源和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各因子得分情况,乡镇及农村生源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大中城市生源(t=4.732,p<0.05),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四)农村生源大学生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比较农村生源大学生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得分情况,贫困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两个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t=3.817,p<0.05),差异显著;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别不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四、讨论(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通过本次的调研分析,大中城市和乡镇及城市生源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主要因为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心理和生理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着身份角色的转化、学业的压力、环境的变换、人际关系的问题,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二)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主要因为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生活环境比较闭塞,沟通接触的人群也有限,人际沟通能力受限,容易出现自卑、偏执、恐惧等心理问题,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又普遍缺失,故而乡镇及农村生源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
三)农村生源大学生中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通过本次的调研分析,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贫困生,主要由于贫困生在步入大学后,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与非贫困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学生极易出现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因此,农村生源大学生中贫困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概率较大五、改进建议和措施(一)大学生心理测评和新生心理档案的构建心理测评是一种便捷的心理评估策略,可以迅速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筛查和干预在高校构建完善的心理普查体系,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测评的结果和数据进行分析,可有效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干预和防御隐性的心理问题二)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活动结合不同学院的特色、师资力量,在新生群体里组织开展丰富的心理文化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开展如团体心理、心理文化节、心理竞赛等体验式教育活动,营造健康、积极、乐观、互动的氛围,可有效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的能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三)落实心理委员制度,建立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校园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群体本身,选拔同龄人担任班级的心理委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朋辈心理互助,同学更容易放下内心的防备,展现真实的自我,表达内心的困惑。
因此,落实心理委员制度,建立心理健康协会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参考文献:[1]姚莹.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18,(22):56-57.[2]马欢欢,李静一.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2):148-149.[3]贾宏汝.城镇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06):70-7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