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加 - 内蒙古工业大学.doc
3页关于加强与改进民族预科教育的探索与研究庞 晶 萨仁图雅(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62)摘要:本文对我校民族预科教育二十多年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比较了先后六种民族预科教育办学模式的优劣,着重介绍了后三种办学模式的经验和体会,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难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预科教育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办学规模、质量的同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措施我校从一九八 O 年开始创办民族预科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值得我们自豪的成绩,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研究的教训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必然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难题为进一步提高民族预科教育办学水平.促进我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应在认真研究总结前一阶段办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难题,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办学规模、质量的同步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一、我校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概况我校自 1980 年招收第一届民族预科生以来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累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 1100 余名。
已经毕业离校的预科生有 600 多名,在校预科生近 500 名,分布在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机电一体、材料加工工程等八个专业中(未转专业的 300 名预科生在理学院) 1.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第一阶段(1980 一 1983 年):在校本部开设一年制民族预科班,由基础郡 (后更名为理学院) 负责管理教学内容主要是强化高中课程,第二年转入本科班学习第二阶段(J984 一 1985 年):两年共招收 80 名预科生,采取直接编人各本科专业就读能跟上学习的预科生可以四年完成学业毕业离校,学习上有困难者,在适当的年级重读一年,不视为留级第三阶段(1986 一 1987 年 ):学校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代培一年,复习强化高中课程,次年转入所学专业本科班学习第四阶段(1988—1989 年):预科生在基础部用三年时间学习大学基础课,转入本科班后学习两年专业课(简称 3+2 模式)第五阶段(1990---2000 年) :预科生在基础部学习两年半基础课,转入所学专业后再学两年半专业课(简称 2.5+2 .5 模式)第六阶段(2001~2002 年):预科生在理学院学习两年基础课,转入所学专业后再学三年专业课( 简称 2+3 模式)。
从效果上看,前三种模式效果不好,1985—1987 年三届 60 名预科生补考三门次以上者占 90%以上,补考 7 门次以上者占 55%,只有 44 人拿到本科毕业证,占学生总数的73%另外 9 人转入专科学习,4 人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2 人因违纪被开除学籍从第四种教学模式以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学生数从 20,K/每届逐渐升至目前的150 人/每届1988~1995 每届招收 20 名预科生;1995~1997 每届招收 40 名预科生;1998—2000 每届招收 100 名预科生;2001~至今 每届招收 t50 名预科生1988—1995 级 7 届毕业生中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违纪被取消学籍等原因未能毕业者共4 人补考率由每人每学期 0.8 门次下降到每人每学期 0.2—0.3 门次到 1998 年以后补考率有所上升(学生人数增多,学生平均素质下降,教学计划及管理方式上有些滞后) 2.民族预科教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1)学生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毕业时在本专业排前 1/ 2 的比例有所上升,毕业分配趋向好转近几年里有一名同学被评为全区十佳大学生、三名同学被评为我校十佳大学生。
1990—1995 五届学生中先后有十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其中 5 名同考取了博士研究生2)探索了一条具有我区、我校特色的民族预科办学模式,曾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的重视和表彰3)主要经验和体会:a.领导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民族预科教育有多方面的特殊性,在许多方面要得到一些特殊的校内政策和支持b.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民族预科教育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的,在国内也很难找到理想的参照模式,我校二十年办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边办学、边研究、边总结提高的过程c,狠抓教学质量是办好民族预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才能证明办学的成功另一方面,预科学生在校内或工作岗位上获得好的成绩,都会对在校预科学生、从事预科教学工作的教师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效果d.最好不要办整班的预科专业,整班的预科学生五年都在一起学习生活,缺少与汉族学生的交流学习,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利,也容易使老师降低教学要求,影响毕业生质量,缺乏竞争力最好是在学完基础课后重新编人在汉生班中学习专业课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视程度相对下降、经费不足民族预科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学校各部门间密切配合和加强管理,过去每年招生 20 名,我们的管理工作很好进行。
问题出的也很少现在的招生150 名,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没有相应的提高,各部门基本上是按一般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进行的,对预科学生仅仅从照顾或降低要求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学校也没有专管民族预科教育的分管领导.缺少对预科教育工作的协调和统一机制预科教育的经费也相对下降,原来 20 名学生时拨 2.2 万元/年,40 名学生时拨 3.5 万元/年,100 名学生时拨 7.5 万形年,现在 150 名学生连续三年未拨经费2.教育教学研究不够、教学质量滑坡近年来,在预科教育教学上的研究不够,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扩招的影响,在预科模式上也缺少创新活力.直接的结果是出现了在校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恶性循环征兆3.教学条件差、管理相对滞后过去由于单班(20 人)上课.而且教学工作量酬金相对较高.因此师资可以说是校内一流水平.目前全部是合班上课( 包括语言课:大学语文、英语)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学工作量酬金也不高,师资水平明显不如以前预科学生在学完基础课转入专业学习中仍存在衔接不好的问题,出现课时忽松忽紧的现象三、加强与改进预科教育工作的措施随着我校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针对教学及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几项旨在加强与改进民族预科教育的措施。
1.提高认识、齐抓共管 以往由于每届只有 20 名学生,党校各系、各部门都能按照特殊情况对待,在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和重视目前每届学生增加到 150 名,在许多方面的特殊性就得不到体现,基本上和本科汉簇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研究和管理,形成合理的动作机制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由于汉语水平低,文化素养不高基础知识偏低,造成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许多特殊困难,也使得在教学及学生管理上相对汉族学生来说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建议学校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补拨、增拨预科学生管理费和预科教学工作量津贴3.加强研究、创新模式由于受招生专业太窄的限制、使得预科学生在就业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这样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在校预科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建议学校扩大预科生的专业范围,能允许在预科学生中试行中期选拨制度,即在第四期前后为学生提供一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为优秀学生拓展学习领域,扩大就业机会,提高预科生学习的积极性择优比例以 15%左右为宜已开始实行 )4.加强协调、统一管理2000 年 12 月底在九八级预科生将转入各学院时,为了便于今后工作的衔接,理学院在校领导、学工处的支持下,举行了“民族预科教育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相关职能部门、各相关学院的领导以及部分预科学生代表。
开会的内容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为九八级学生将转入学业,举行一个简短的交接仪式;二是就近几年来,预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座谈和研讨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会议非常有必要建议学校形成惯例,由校长牵头每年定期举行一次但后来由于经费及人员变动等情况,目前还没有再举行过建议学校将预科教育作为一项特殊工作来抓,委派一名校领导负责,督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预科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理学院与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机制,使预科教学与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参考文献:[1]民族教育研究.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2002 (1)、(2).[2]高教司编.高等理科教育教学改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5.[3]吴宝山等.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民族生的素质教育[J].20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