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谷若与苔丝{终极版}.ppt
33页张谷若与《苔丝》,,原作及作者简介译作及译者简介译文分析结论,四大板块,原作及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小说中心思想 小说语言特色与风格,原作及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生平,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 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1867年因健康问题返回故乡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874) 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但未能出版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1871)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
1878年发表《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一些评论家认为《还乡》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卡斯特桥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886),这是他唯一不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Title,,,《苔丝》问世后,哈代开始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有的情节在连载时已被删去,其他一些也被改动;而该书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子的真实写照”引起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他们说,书中的女主人公不仅生了私生子,最后还由于谋杀同居的男人而被判绞刑,但作者在处理上却给这样一个女人以同情和谅解,这是对公认的道德标准的公然侮辱1910年,哈代被授予殊勋勋章1912年哈代的妻子去世虽然他们婚后生活似乎并不幸福,他还是深感忧伤并将它写进了组诗《旧日火焰的痕迹》,其中包括一些感人至深的作品,如《声音》和《旅途之后》1914年与他的秘书F.E.达格代尔结婚,后者在他死后写有他的传记 1928年1月11日,哈代在多塞特多切斯特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心脏安葬在他的出生地附近的斯廷斯福德教堂墓地哈代至今仍是拥有最多读者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之一。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说、罗曼史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为重要属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二、原作品发表时间及时代特点,1891年《苔丝》反映的维多利亚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时代,农村土地与牧场全都集中在少数农业资本家如《苔丝》中的亚历克少爷、克里克老爷之流手里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农民赤贫而成为资本的雇佣劳力;英国农村彻底完成了资本主义化1891年,哈代推出了他不朽的杰作《德伯家的苔丝》,哈代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不公平的社会图景,纯真、善良的苔丝姑娘被吞噬的经历使这部作品的批判力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德伯家的苔丝》出版后,立即遭到了文艺批评界的猛烈攻击但不久以后,便被译为俄文、法文等多种文字,并驰名世界小说最终赢得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苔丝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哈代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 从七十年代起,哈代开始了他的小说创作他秉执一种批判精神,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宗教、婚姻观念进行了深刻而猛烈的批判,他因此受到了公众舆论的攻击,在世俗人们眼中,哈代是大逆不道的 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化生产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发展起来英国广大农村的旧生活方式逐渐瓦解了,机器进入农村,使多农民变成无业流民,他们大量涌入城市和工矿区去当雇佣工人《德伯家的苔丝》和 《卡斯特桥市长》清楚地反映这一社会变化的情况哈代在小说中艺术地再现了一幅破产的农民被迫不断迁徙、背井离乡的情景 英国整个维多利亚时代都处于资本主义势力上升阶段,社会分化的出现,导致了农民的破产,农民成为雇佣工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就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工人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两个坚决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不堪忍受非人待遇,纷纷组织起来反抗1848年英国发生了规模宏大的宪章运动。
宪章运动并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大约到了七十年代,运动开始衰微下去但这场工人运动对英国的社会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七十年代开始,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但经济的发展并未给人们带来幸福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英国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工人大量失业,社会矛盾尖锐,日益成熟的哈代在这个动荡的社会形势中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社会的真面目经过他的深思,在九十年代,他写出了《德伯家的苔丝》与 《无名的裘德》两部批判力作原作中心思想,《苔丝》描写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位纯洁无暇的贫穷少女苔丝在一系列命运的不幸中苦苦挣扎并最终因杀人罪被执行死刑的故事作者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揭示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批判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社会黑暗,反映破产农民的困顿生活原作文本类型,小说(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原作语言特点,,把主题与语言的艺术形式结合《苔丝》打破了浪漫主义所惯用的直抒胸怀的手法,通过象征暗示,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事物,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文章通过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三个主要象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到两位大师的象征艺术写作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语言简练易懂极突出的形象化特点通过精确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哈代把所讲述的背景变成栩栩如生的画面。
文中还多次用到象征,如玫瑰的美丽要付出代价,暗指苔丝会因美貌付出代价苔丝家的马名为“王子”,以贵族之名却过着体力劳作的卑微生活,这也与苔丝虽为为贵族后裔却清贫地生活着相照应译作及译者简介,译者简介 翻译时代背景 译者翻译思想 译文语言特色与风格,译者简介,张谷若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山东烟台人,北京大学教授他于20世纪30年代以成功地翻译了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一举成名 他一生从事教授英国语言文学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为人尊重 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除《苔丝》与《还乡》外,还有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以及唐诗英译等 这些译作屡经再版,数十年来拥有海内外广泛的读者,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成为高等院校外文翻译教学、研究及实践的范本 他旗帜鲜明地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则在于翻译家的地道做人此主张得到翻译界业内同行相当广泛的认同。
——百度百科,翻译时代背景,张谷若的译本于1935年由上海商务译书馆推出——20世纪中国翻译史P370 20世纪30年代,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统一思想”的年代,三民主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的思想,以政权的力量强制灌输给民众但是,“统一思想”的举措并未改变多元鸣放的局面,特别是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三大思潮鼎立的格局张太原的新著《〈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以个案的方式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的这种矛盾、冲突的复杂局面 第一,自由主义者并未与三民主义文化相妥协第二,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会通 第三,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并非紧张 其实,20世纪30年代,无论何种主义或思潮背后,大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或隐或显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别是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外向型的民族主义最终把各种思潮粘合在一起,结果是三民主义在形式上或名义上成为各方认可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之下最终产生了多元思想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并未使多元消失,各思想派别都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认识和解释三民主义,实际上仍是统一中的多元局面1926年,张谷若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时,开始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兼诗人哈代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他大学毕业后到师大女附中教英语,一面教书,一面翻译哈代的作品《还乡》是他最早完成的译作当时,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会设立了一个编译委员会,组织出版科学与文学书籍胡适是文学书籍编译工作的负责人,见到张谷若的译稿,认为翻译得很好,并且约请他翻译哈代的另一部名著《伯德家的苔丝》这两部译作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曾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自此,张谷若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20世纪中国翻译史P369,译者翻译思想——百度百科,张谷若,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摆脱原语语言的形式束服,用地道的译语传递源语所表达的艺境张谷若翻译了很多世界经典名著,他的译作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并被称为译界的楷模英国伟大的文学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创作方面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善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内心情感的变化哈代化音乐之美、绘画之美于他的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具有显著的美学特征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哈代的代表作,它全面地展现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张谷若将哈代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与技艺精湛而巧妙地展现在他的译作中,完美的再现了原著的审美价值。
译学观点,在1980年第一期的《翻译通讯》上,张谷若发表过一篇名为《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评论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译学观点文章一开笔就引用了一句古语:“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张谷若认为古今中外都有从事翻译实践以及研究翻译理论的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于是便争论不休,这些是在情理之中的张国若认为优秀的译文应该在四个方面与原作对等,意思应与原作达到一致:1.译文应在内涵、思想内容方面与原作保持一致,做到神韵相通;2.译文应在形式方面与偏离不大,原作也就是说词句表达上应保持基本一致;3.译文应在用词的性质上与原作基本保持一致,如原文用的是俚语、习惯用语或典雅语,译文也应用相同或类似的词语;4.原作的语言是标准的译出语,那么译文也应符合译入语的标准——《20世纪中国翻译史》P371,,张谷若有了这样的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从作品内容、语言文字、作品效果三个方面,他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译文反映的思想和生活都是原有的,不是把外国的生活方式变成中国的生活方式,不是将外国的风俗改成中国的风俗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上,她都尽量接近以至酷似原著的风格原作如是散文,就用散文形式翻译;原作是诗行的地方,翻译过来也是诗行;原作用上层社会典雅的语言,翻译史就体现这个特点;原作中乡民的对话用了俚语、方言,译文也选用劳动人民带乡土味的口语。
做到以上若干点,译文就可以与原文达到在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致,产生感人的效果达到很高的翻译成就——《20世纪中国翻译史》P372,,张谷若说:“要做到译文地道,首先是译者做人要地道我们今天翻译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一定要你完全同意他的思想信仰,但是你对这个作家、这本书必须喜爱,否则照猫画虎,是翻译不好的翻译家做人要地道,就是要忠于作者,终于读者,把翻译当成一种事业去做,这样才能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