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走向生命自觉的班级文化实践探索.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9234974
  • 上传时间:2021-12-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8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走向生命自觉的班级文化实践探索 张映红摘 要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班级自当成为促进学生“生命自觉”的精神家园鼓励学生自主制定班级制度,从而将班级管理权交给学生,实现自治管理,唤醒其自主成长意识;着力构建学习交往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协同,在高品质的学习交往中体验成长;借助丰富多彩的生涯教育活动,让学生自主演绎精彩生活,走向自觉的生命成长关 键 词班级文化;班级制度;学习交往共同体;生涯发展G41文献编码A2095-1183(2021)01-00-03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育行为离不开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但是,教育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主体的,只有真正唤醒人的“生命自觉”的教育才具有生命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班级自当成为促进学生“生命自觉”的精神家园,以催人向上的班级生活,让学生找到方向,走向自觉的生命成长一、建设自觉自治班级制度,唤醒生命成长自主意识英国教育家斯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要别人来管的人[1]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2]。

      这种自觉追求是人的主体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的高度体现,而学生的这种自觉、自律能力的的发展正是在班级生活中养成的其中,班级制度作为学生的精神指引、行为准则,其规约与引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班级生活中,我们从管人、限制人的观念转向促进学生自觉发展,努力构建走向“生命自觉”班级制度具体而言,班级基本制度由学生共同制定,鼓励学生积极“建议献策”,拟定并通过了《班级目标发展公约》《班级常规管理的条例》《无声自习的规范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公约》等如此,班级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规则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对学生来说,纪律不再是外部的强加的要求,而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理解与遵循,他们以高度的自觉性一起维护、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例如,《无声自习的规范要求》实施前期,各班认真组织了一次“打造‘无声晚自习,提升高学习内驱力”主题班会这一规范由各班学生自己提出并拟定,体现了学生的诉求;通过主题班会,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即无声自习的“理念核心”是全神贯注地自习,不仅自己全神贯注,而且不影响他人全神贯注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逐渐学会了制订自习计划,自己找学习任务,尽量自主解决问题——学会了“主动学习”。

      积极、主动、自律的学习品质涵养自在其中,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各类评定权“下放”给学生例如,《无声自习的规范要求》由值日学生负责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现场解决,每周评选无声自习优秀班级;《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条例》《“生命自觉”之星评选细则》的具体条例由学生共同制定,并由学生干部负责,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民主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和“生命自觉”之星等如今,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团六部”自治管理运作体系,由主席团统筹六个部(学习部、文体部、纪检部、外联部、生活部、宣传部)进行自冶管理,实现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活动自发、管理自治、评价自省例如,宿舍管理是住宿学校的重要工作,生活部、纪检部自行制定了《宿舍自主管理条例制度》《宿舍文化节开展制度》,由学生推荐舍长,做好舍务分工,制定宿舍目标,宿舍奋斗口号与奋斗公约等,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每学期,学生举行一次宿舍文化评比活动,评选高优、文明宿舍,并由宣传部定期展示优秀宿舍环境设计、舍友共同努力、相互关心的图片,宿舍成为了学生的温馨和谐家园借由班级制度的共同制定与践行,我们将班级管理权力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唤醒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自主意识。

      二、构建学习交往共同体,深化生命成长体验感悟在校园生活中,学习既是个人行为,也需要集体的努力班级在本质上应该成为学生互相唤醒、取长补短的学习交往平台,将“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行为,不断深化学生的成长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其走向自觉的生命成长为此,我们着力推动班级学习交往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温暖润泽、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自主、协同,进行高品质的学习与交往构建学习交往共同體,首先要建立平等、信任、尊重、互相倾听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彼此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才能实现高效的互动、合作与交往依托常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班级普遍建立学习小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以强带弱”,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各小组资源共享,在日常不同学科学习中一起发现和解决共性问题,逐渐搭建起学科学习共同体,形成了“开放、平等、互动、交往、对话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但有来自朋辈的支持,更有小组导师的悉心指导,让每位学生都有可倾诉的老师,让每位老师都有要牵挂的学生,营建起富于情感的学习“同盟”氛围同时,我们倡导日常课堂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入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从而将学生带进“真实”的问题情境,展开自主探究。

      如此,对学生而言,探究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从中逐渐体会到学科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地理学科组在教学研究中,结合必修模块每一章的地理原理,力求教学与真实自然现象对接,如地转偏向力与所在地(附近)港口的设置关系,流水作用对周边地貌形成的影响等;与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对接,如本地工业园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升级面临的问题,郊区农业发展变化等,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观察与分析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教师则注重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注重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如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分别认领“真实任务”,从而激发其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展开一系列自主探究活动;之后,为学生提供交流、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如请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案,展开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或是提出不同意见,或是接纳、学习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或是展开辩论交锋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在思维碰撞中,学生不断深化学习体验,构建起生动的学习交往共同体在“学习交往共同体”的课堂上,学生最大的感受是:这个课堂是我自己的,这个课堂我必须努力,这是能让我们合作的舞台,所以我们能在互助中提升因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全情投入,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懂得接纳与协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但从不囿于自我,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更在协同过程中锐意创新……学生成为生命自觉的践行者,不断实现更好的生命成长。

      三、创生生涯发展主体实践,激发生命成长自主演绎当前,生涯教育已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生涯规划教育包含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能成为怎样的人、我怎样成为怎样的人等,更重要是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人,这是生涯规划的起点,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意涵这一课程的价值不局限于日常课堂意义上的学科学习,其价值更在于引领学生“认识自己”,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还包括对形塑“自我”的力量的认识,从而学会自觉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条件,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创设了生涯发展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演绎精彩的生命成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班级从不同层面策划“我的成长与团队建设”“我的职业取向与社会需要”“我的未来和国家发展”等系列主题班会,从自我、他人、社会、国家等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寻找自身的生命定位;进而以“我的成长与自我塑造”为主题,开展“我发展,我快乐”“我完善,我进步”“我创造,我超越”等生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认清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等,逐渐对自己的生涯发展作出比较清晰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社会服务性学习等,接触、了解社会,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

      例如,以“我的人生规划——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职业人)”为研究性课题,鼓励学生开展“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等社会实践,充分体验社会发展对末来职业取向、人才的需求方向等,从而鼓励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利益、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生命成长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发展我规划,班级发展我负责,学校发展我担当,社会发展我努力、祖国末来我创造”逐渐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并努力将其转化为自我成才的行动学生朝着自己的生涯规划努力前进,从“小我”走向“大我”,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克服各种困难,演绎了精彩的生命成长正如一位毕业生(已被英国某高校景观设计学院录取为硕士生)的感言:当初写下的职业梦想是景观设计师,老师建议我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喜欢画画和植物,就找了一个两者结合的职業此后,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多关注,慢慢地就不能自拔了每了解多一分,就觉得自己对这个职业的喜爱多了一分,并为此专业报考成功尽最大努力,不断积累素描、设计、专业英语等知识回望这三年,我想说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日程表、月程表,规定你之后的路怎么走它更多的是一个帮助你了解自己的机会你可能会像我一样,一开始就遇上心爱的职业,也有可能会在过程中不断修改。

      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对未来的设想,慢慢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为此做准备我认为这才是职业生涯规划最大的意义参考文献:[1]赫伯特斯宾塞.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150.[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华侨中学广东佛山 528300)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