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docx
8页HONGYU.MACRO拓展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保持旅游经济中高速增长,旅游产业要素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规模素质大幅提升,逐年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中的比重至2025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约13%;旅游总收入突破32.5亿元一、 存在问题新区设立时间短,旅游业基础薄弱,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以下四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白洋淀景区引领示范作用未充分展现作为国内首批5A级旅游景区,产品和业态更新速度较慢,运营管理相对落后,未形成品牌效应,对旅游消费、就业创业、居民收入等带动效应不明显同时白洋淀作为国家重点生态湿地,生态治理与修复仍面临着较为艰巨的任务,景区环境承载力和游客承载量有限二是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新区现有旅游产品整体竞争力弱,产业体系不完善,距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旅游需求尚未充分释放,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较重,缺少满足市民游客日常休闲游憩需求的消费场景及展示新区建设成就的旅游项目三是要素支撑亟待完善新区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要素的配套程度不高,缺少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美食街、文创街、文旅商综合体等产品业态,旅游及相关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有待加强尚未组建新区级大型旅游集团,中小企业规模有限,多元化发展动力不足,投融资等企业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健全旅游+”等特色市场主体培育仍需加强,旅游创新动能尚显不足,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需进一步强化二、 发展现状雄安新区自设立以来,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紧紧围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初心,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旅游业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旅游市场秩序、人才队伍建设、文旅资源普查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为推动“十四五”旅游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雄安画卷徐徐铺展,千年大计谱写新篇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吸引力有效彰显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特别是新区规划纲要公布以后,大量政府、社会机构、商务参观访问考察团呈激增态势,游客接待量从2015年的234.92万人次,提高到2019年的556.46万人次,年均增长约24.06%;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10.23亿元,提升至2019年的约34亿元,年均增长约35.02%成功举办了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雄安马拉松、环白洋淀国际自行车赛、雄州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多维度展示新区创新活力风尚,新区城市吸引力和关注度明显提升。
景观质量显著提升,新兴业态逐步丰富十三五”期间,白洋淀景区旅游码头提升改造,景观质量显著提升;新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雄安商务服务中心会展中心、容东智慧体验中心、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府河河口湿地公园、唐河河口湿地公园、孝义河河口湿地公园、白洋淀不夜城旅游度假休闲综合体、罗萨漫生活街区等主客共享旅游休闲新去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年底,雄安新区拥有旅游景区(点)共4处,包括白洋淀景区(5A)、保府酒文化园(3A)、宋辽边关地道(2A)、鄚州大庙;乡村旅游重点村共4处,包括雄县张岗乡王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黄湾村、胡各庄村、王家寨村(河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十三五”期间,初步搭建了雄安新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系统梳理新区文旅资源,基本实现旅游智慧化管理和服务;加快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改扩建、新建工作,推进白洋淀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提质升级截至2020年年底,新区共有游客服务中心3处,A级以上旅游厕所共32座市场管理逐步规范,人才培养持续推进集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文旅业各类督导检查,市场管理逐渐规范;举办文化和旅游投融资培训班、文创和非遗人才高级研修班,积极组织文旅系统工作人员、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导游等参加各类培训活动。
截至2020年年底,建设非遗扶贫工坊5个,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认定研学旅行基地(试点)8处,现有星级酒店4家,旅行社36家,演出经营场所经营单位8家,文艺表演团体28家资源普查有序开展开展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愁资源普查工作,形成了《雄安新区文物调查专题报告》《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河北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规划(2020-2035年)》等成果三、 做精文化旅游,彰显文旅融合的雄安示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大新区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一)建设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集群充分挖掘和保护性利用遗址文化、边关文化、古城文化、运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博物馆、文化馆、遗址公园等,利用云直播、短视频、全景展示等创新展示方式讲好文物故事,推出主题性、品牌化旅游产品与线路推进南阳遗址重大考古研究工程,打造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宋辽边关地道景区提质升级;充分挖掘容城卧牛古城、安新古城、雄州古城等历史空间的文化积淀和情感记忆,拓展有历史原真性、有情感共鸣的文化旅游空间;保护和挖掘燕南长城及大运河文化,鼓励建设博物馆、文化馆,远期谋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二)推出传承经典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深入挖掘白洋淀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加强“荷花淀派”文学研究,弘扬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做好红色文化遗存挂牌立碑工作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主题旅游景区景点和精品线路评选、全国红色旅游创意产品和红色旅游演艺作品创新成果征集展示活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提升全国影响力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重点提升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北冯村红色星火党建研学营等红色旅游项目,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使新区成为京津冀地区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打造独特创意的文旅产业体验集群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利用大型场馆、特色街区和公园绿地等优质空间,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创新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艺术展馆,营造“小而美”的新型城乡文化旅游空间依托新区文物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在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中增加文化元素,打造独具魅力的优秀文化旅游体验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推动启动区科技创新博物馆、高教园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艺术画廊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植入旅游文化体验产品,打造宜游、宜乐、宜购、宜学的文化旅游新窗口以及展现新区建设发展精神风貌的公共空间。
适当拓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咨询、文创商品售卖等功能,培育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阅读分享、大师课、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通过文化可视化、文化品牌化、文化体验化、文化艺术化等特色利用方式,深挖文化载体内涵、拓展文化旅游空间,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数字科技融合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通过“文化+科技”,依托现代高新技术重点对宋辽边关地道、燕南长城遗址等文物遗存进行场景再现,打造沉浸式旅游新体验通过“文化+创意”,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化,积极承接在京文化机构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利用工业遗存建设文旅融合型创意园区推进文化创意节庆化,承接北京优质资源,打造和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广泛参与度、行业标杆性的摄影节、艺术节等旅游节事盛会;推进文化创意演艺化,将文化植入文娱演艺产品,推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形式新颖别致、具有市场价值的旅游演艺项目;推进文化创意商品化,将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安新芦苇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传媒、动漫、工艺设计、数字创意、视觉艺术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开发乐器、船艺、苇编、芦苇画、面塑、剪纸、布艺、制茶等新区特色文创商品;推进文化创意IP化,探索新区文旅融合的独特IP,用原创IP讲好雄安故事,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旅融合品牌。
四、 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构建雄安文旅推介平台,鼓励新区旅游企业与周边省份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旅行商深度合作,互设分支机构、互推旅游线路积极举办旅游产品和项目推介会、旅游商品展示交易会积极参加客源地各类推介活动以及国际、国内重要旅游会展重点宣传未来城市、生态文明、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旅游产品资料整理来源:《河北雄安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