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中望:在创新中守望传统.docx
5页傅中望在创新中守望传统 文/荆林最近在北京798艺术区泉空间与观众见面的傅中望个人作品展览《开物》,是傅中望时隔二十年后在北京举办的第二次个人展览,三十多件以榫卯结构为基础创作的将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最新作品,生动展现了雕塑艺术家、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的创作风貌,也为业界梳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内化结构,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经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进程中,傅中望是一位深受关注的重要艺术家,他是那个时期从写实主义雕塑转向现代雕塑的先行者之一傅中望榫卯结构的创作要追溯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他1988年在武汉大学的“中国建筑文化研讨会”上,领悟到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方式斗拱带给他的启示,因此开始了榫卯系列作品的创作在那之前,还在“八五”美术新潮时期,傅中望的雕塑作品就已经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并以独具风格的创作参与到这一美术新潮运动中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终于在榫与卯的结构关系中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语汇,从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中发展出一种中国式的结构主义,并不断尝试着以木、石、金属等不同材质的“异质同构”,将他的思考、探索和创造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这些追求,不仅成就了傅中望在中国雕塑史中的地位,更使得中国雕塑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出现了不少从榫卯原理出发从事雕塑、建筑、家具设计和创作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此次《开物》展出的作品多为傅中望近年新作,以其符号性的“榫卯结构系列”为主,尤其是其去年新创作的《消失的木构》与《大木作》,以解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古与今、传统与当代对话的场域步入展厅,观众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被彩色木头覆盖的地面,以及一些墙面,这些看似没有规则地随意摆放的彩色木头,细看却大有讲究傅中望说这些零散的“木块”,实际上代表着古代建筑的材料,比如斗拱利用榫卯结构等建成的古代建筑,.在当代已少见到,甚至逐渐消失而木块上的色彩,则是曾经古建筑上斑斓色彩的还原批评家孙振华说,榫头与卯眼是一种物质构造的结点方式,中国古人根据不同的构造需要创造了丰富的榫卯结点形态,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农具等木器结构之中榫卯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技术方式,同时也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在作品的凹、凸所形成的关系中,也就是物性关系的构合、分离、契接、插入中,傅中望把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富于暗示性和涵盖力的符号物质化,即榫与卯所对应的阴与阳成功地转化为切合当代文化和生存问题的现代视觉语汇。
作为一位具有持久创造活力的艺术家,傅中望的创造源头也来自于他的家族基因他的祖父作为傅氏家族故乡的掌脉师傅,无论是邻居家盖房子还是村里盖祠堂、建庙宇,都是由他亲自设计施工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傅中望从小就与木质材料、木工工具以及榫卯结构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深深植根于傅中望成长经历中的文化因素,让他非常熟悉和着迷,使他在创作中将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常见的榫卯构成转换成了一种自己的艺术语言,并加以创造性与扩大化的运用在傅中望看来,他的以榫卯结构原理创作的“榫卯结构系列”作品,并不是他个人的创造,而是一种中国文化传统的物化形态,是传统资源的当代转换傅中望说:“我只是发现了这个符号,并选择了它榫卯是结点的艺术,有结点就必能产生关系在古代建筑中,工匠赋予榫卯不同的结构方式,造成了不同的结点的关系当傅中望将那些结构关系延伸到自己的作品中时,他不希望这些作品仅仅对传统文化进行图解,而是希望强调这些作品与现实社会、与人类生存状态的某种关联性傅中望在创作中十分强调这样一点:榫卯是一种关系的艺术傅中望说,关系在今天是有意义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国家关系、生命关系等等,都在一种矛盾、对立、无序、游离、不确定的状态中生存。
傅中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榫卯结构”概念并开始从事以此为主题的创作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观众们也渐渐在他的思考和探索中,看到了他从“榫卯结构”到“异质同构”的变化.他用更多的材料来创作雕塑作品不断丰富的材料、方法和技术手段,使人们从他的作品感受到在多元文化构成的时代里、“异质同构”所呈现的[来自www.L]多元共生的当代意义,看到了他的作品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和共鸣在泉空间的展厅里,无论是满地满墙整齐码放着的榫卯结构部件,还是用木头纵横交错搭成的望月天井,或者由一排排原木参差排列构成的墙壁,或者图腾柱一般伫立的木桩,以及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工业螺丝相碰撞构成的作品等等,无一不呈现出傅中望二十多年来由“榫9p结构”概念而来的中国传统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创作风貌,以及他今天仍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最新成果此次《开物》傅中望个人作品展览,由泉空间主办、批评家冀少峰策划作为傅中望的好友以及湖北美术馆的同事,冀少峰对傅中望的创作和探索有很深的了解在此次展览的策划中,冀少峰花了很多心思,通过整个展场的布置和作品的陈列生动展现傅中望作品的深刻内涵,让参观者对傅中望以及他的雕塑艺术的含义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冀少峰看来,此次展览的新作品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经验。
对傅中望而言,因为喜欢立体造型,选择雕塑作为创作媒介在他看来,石头、木料、石膏、金属等各种现成物体的存在,都具有社会的、文化的、现实的意义和语言的属性,而每一种物象都会不断引发新的思考,这也导致了他创作形态的多样化傅中望认为,创作是一种选择,艺术家要有求新的意识,就应做出选择,也要善于思考,对当下的情境及时作出反[来自WwW.lw5u.Com]应,并不断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视觉形态,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提出新的问题冀少峰说,傅中望将自己已有的艺术实践、艺术思考都融入到了榫卯的叙事中,他对材料天生的敏感和驾轻就熟,也使雕塑成为他表达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思考的最有力、最直接的视觉工具冀少峰说,傅中望用雕塑雕出了自己的品格,也塑出了自己的人格,他的雕塑还浸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气息,以自我的勇气和叙事方式,不仅保留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密码,也昭示着生命生存的印迹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