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性-封建礼教视角.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68432441
  • 上传时间:2022-03-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1.7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性封建礼教视角                    文/施 静摘 要:林黛玉作为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世人对她的评价数不胜数她是一个奇女子,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自由,追求爱情,即使百孔千疮也依旧不悔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一个“情痴”“情种”固然她的结局是悲剧的,然而这种悲剧是伟大的关键词:林黛玉;爱情;悲剧曹雪芹先生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恣情任性、一个真正活过的人,她从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哪怕是为了自己追求了一生的爱情,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诗如人生没有诗,也便没有了林黛玉一曲《葬花吟》,道尽所有由爱的觉醒启发了她的人生忧患意识,一种敏锐的失落感袭上心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对冷酷现实的控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追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高洁情志和坚贞不阿精神的坚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对生命孤独的感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这个人性被压抑的封建社会的世界里,充满痛苦与折磨,却仍保持着高洁的心灵,黛玉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花的命运也如黛玉的命运诗就是黛玉人生的写照,她才华横溢,为诗社之首她的生命,她的爱情,她的高洁与独立的人格,全寄托在诗中有如此才情的一个奇女子,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是如此的与众不同被压抑的人性,在社会中无法找到宣泄,于是,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泻,造就了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在物质的世界中,她是一个弱者,但是精神的世界,她却是一个强者,她要以自己的存在重建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能在幻想中存在,也仍然执著地追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草陷沟渠林黛玉通过诗完成了她在现实中难以彻底实现的自主人格的追求二、追寻真爱林黛玉是一个“真”的人,她不像宝钗那样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满口的“仕途经济”;也不像宝钗那样压抑自己的感情,努力使自己成为封建家长眼中贤妻良母的典范,将自己如花般的青春殉葬于那个所谓的正统礼教制度黛玉渴慕爱情,虽然在爱情的道路上她走得并不远,可是她那么真诚地爱着宝玉,那么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悔,最后以生命相殉。

      她热爱自由,追求爱情,渴望自由的爱情,即使百孔千疮也依旧不悔她的爱情是自由的,是平等的,是唯一的,她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一个“情痴”“情种”因为热爱生命,才追寻真爱,活出自我,所以选择了反抗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不会允许有人来打破他们固守了几千年的礼教与传统,哪怕这种反抗的力量很小,也会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固然黛玉的结局是悲剧的,然而这种悲剧是伟大的朱光潜先生说过:“对悲剧来说,紧要的不是巨大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对待痛苦的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在犹如“风刀霜剑”般势力的贾府中,林黛玉早已感到阴冷、窒息;爱情的折磨,更使纤弱的她身心俱伤;“金玉良缘”之说,也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让她不堪重负于是,“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便成了贾府上下对她的评价不能否认,这应该算是她的性格缺点,但作为一个才华横溢而又眼光敏锐的少女,在这个自己孤身生存的险恶世界里,这是她的自我保护,也是她的生命追求,更是她对宝玉执著纯洁的爱所致因为爱,所以在乎林黛玉用一生来为爱情殉情,在现实残酷的世界中挣扎着寻求那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中的真爱在精神空虚、情感荒芜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心灵也更加渴望这种至真至纯、尽善尽美的爱情。

      三、活出真性情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与贾府门第有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因为自卑,又太过于敏感,所以只好用自尊掩饰自卑,才能在贾府这样的地方有尊严的存在在姐妹眼中,她是有才华的女子,是孤僻的女子;在长辈眼中,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没有父母的女孩;在下人眼中,她更是一位小心眼、耍小性儿、尖酸刻薄的人;懂她的只有贾宝玉所以,她爱上了他,他们是一类人,渴望心灵的慰藉,希望自由的爱情,即使在封建的大家庭中不被允许她,林黛玉,没有妥协,而是勇敢地追求,冲破封建教条的束缚这是她的自由生命的意识,也是她叛逆精神的所在对于这段感情,让人们觉得痛心的是,黛玉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她独立的人格,诗人的气质,使她不愿意适时处事,左右逢源她所能做到的就是用锋利的言语去惊醒敌人,伤害中立者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去采取行动,以便赢得人们的认可与同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心,去圆那一场木石前盟,最后使自己处于绝对孤立的境地,生活的道路渐走渐窄黛玉是孤独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可是她的孤独并不是封建时代少女伤春的孤独,而是一种青春的孤独,一种生命的孤独,一种人的存在的孤独。

      这是种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孤独感,是人的存在与社会环境严重脱节或对立的结果四、用生命报恩林黛玉原为天上绛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于是化为人形降临人间,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给他”现实中的人性是自私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显得如此单薄与虚幻,更不要说用生命来报答恩情,又何况神瑛侍者对绛珠草的恩情真的只是滴水之恩林黛玉愿倾尽生命来报答这滴水之恩,真真的难能可贵她用一生把所有的眼泪还给他,又那么的感人至深 林黛玉家道中落,她就是在贾府接受庇荫的一个孤女,无权无势,生活在势力冷酷现实的夹缝中,如何能报答恩情!她幻想着能与宝玉相知相许相守一生,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能够认可她与宝玉的爱情,再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是她是一个消极的人,对现实是没有安全感的,对他们的爱情尽管有所幻想,但更多的是感到不安,不知将来如何即使如此,她仍然在挣扎,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生存当最后一切无法圆满的时候,她就走了,选择了永远的离去,这是她的报恩之路,也是她对现实最有力的批判不甘于现实的桎梏,勇敢追求真挚的爱情她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当时的社会环境极不利于黛玉,她执著追求纯真的爱情之路必然坎坷,爱情也定遭到社会的压抑和摧残,这种美的毁灭,尤其是美的心灵的全面崩溃,带给人无限的悲剧美感,也带给人无限的心灵震撼 世人看林黛玉,皆以为其是悲剧的殊不知,来人间走了一遭,将其全部眼泪还恩的她也许是幸福的即使命运短暂又多舛,可是,毕竟按照自己的理想活了一次,是具有真性情之人参考文献:[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吴春玉.浅谈传统文化与林黛玉的关系.文学界:理论版,2010(04).[3]秦桂敏.林黛玉悲剧命运探析.文学教育,2011(07).[4]智量.比较文学之三百篇[M].上海文艺出版社,1900.(作者单位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人文系)编辑 韩 晓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