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南子文化体系重构研究.docx
14页“淮南子”文化体系重构研究 邢勤锋 张飞霞 郭丽娜摘要:《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意识形态由“黄老之学”向“独尊儒术”的过渡阶段,是以“无为”为指引、以道德为统领且又调和、兼容百家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黄老学体系淮南子”文化体系是指该书及其成书后形成的对补充、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本体”认知和操作方法系统“本体”选择的双本体建构有独特影响的诸多因素总和通过“淮南子”文化体系重构实现其对“强人”的另类阐释和时代价值的应然指引關键词:《淮南子》;“淮南子”文化体系;“强人”:B234:A:16721101(2017)03000106Abstract: “Huainanzi”, written in the transitional stage of the ideology of Xi Han Dynasty from the learning of Huang Lao to Confucianism, was a school system guided by the thought of “doing nothing”, led by morality and compatible to reconcile hundreds of ideas and values. The cultural system of “Huainanzi” studi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ook and many factors that play a role in supplementing and perfect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gnition of “ontology” and the value of “ontology” operation concept model, behavior model constraints. By re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system of “Huainanzi”, this paper tries to realize its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of “strong man” and the guidance of time value.Key words:“Huainanzi”; the cultural system of “Huainanzi”; “Strong man”一、“淮南子”文化概述《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文化主流由“黄老之学”向独尊儒术过渡时期,其思想主旨是调和以儒道为主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矛盾并倡导构建以“无为”为指引、以道德为统领又调和、兼容百家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的黄老学体系[1]。
也就是说,《淮南子》首先是秦汉时期以淮南王刘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对诸子思想综合的一部著作,它对先秦诸子百家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多有吸收继承这种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的传承主要表现在对确定性或者说对秩序的范式构建上,它依违于法、道、儒之间,表现出似是而非的哲学特征、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以及学以致用的务实作风[2]其次,《淮南子》以论“治”为全书主旨,而其论治又从“道”的助治之功、“人”的可治之性、“史”的证治之用三个维度展开,展现其治国理政的政治生态观[3],体现它“适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性”的治理范式,彰显它同异互补的认识理论[4],并强调“和”是“治”的关键即“神和”者“生”,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进而凸显“和”在“治”之范畴内的基础性地位[5]其三,《淮南子》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哲学观初步探讨了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认知图式构建的内在逻辑[6]它认为感知天地大道、模仿天地至理,以及通晓古今兴衰、体悟古今得失是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建构的知识图景其四,《淮南子》以开阔的视野倡导自然观的价值寓意,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万物本是同为一体、各有各的作用,人不能主宰一切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性范式[7]。
最后,《淮南子》认为环境困境、生活悖论、价值取舍苦恼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一种文化范式的塑造,特别是受到人类生活态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8]从上述《淮南子》相关学术研讨的视角来看,其内容是异常丰富,其独特价值不容忽视而本文的“淮南子”文化体系是指该书及其成书后形成的对补充、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体”认知和操作方法体系“本体”选择的双本体建构等有独特影响的诸多因素总和[9]此外,下文的“淮南子”文化体系既指《淮南子》一书,又包含对“淮南子”内容阐释和思想引申的相关著述二、“淮南子”文化体系之于“强人”启示“强人”一般寓意是指人的身体与心理对外界的征服力和控制力,更是其精神理念与行为模式对操作对象的表现力[10]它是伴随着人类经验理性、思维理性和实践理性强大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性反思和有机重构[11]强人”也指“使人强”的使动用法,主要包括西方人追求个体强大使操作目标、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有效统一,也包括中国传统观念中关于人自身“浩然之气”类追求和目标“垂拱而治”类的价值诉求本文的“强人”寓意在于从“淮南子”文化体系的“本体”认知和操作方法体系“本体”选择的双本体建构视角追求其“自我”彰显和“使人强”目标实现。
一)“淮南子”文化体系之于“强人”本体性启示“淮南子”文化体系之于“强人”本体性启示的中心思想是指“淮南子”文化体系中一些关于“强人”的著述,不是作为“强人”的手段或媒介,而是“强人”本身,换句话说自强有为、尊天保真、重德惜福和知诚识真与善是“强人”的本质属性、应然性状态,是“强人”的哲学本体endprint1.人要自强有为淮南子”文化体系对“无为”的解释,一方面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主张,强调行动应符合天理,随着事物自然本然性而发展,按着事物自身运行规律去变化,而不加以人的限制如《原道训》提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12](修务训),也就是说为人处世不先为、不违背,循道而为;另一方面,在体察“道”的基础上对“无为”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阐释,引入积极进取思想,化抽象“無为”为具体,强调人的自强有为如《泰族训》中把万物的运动与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说明人的积极有为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天地规律调节自己活动,当然现实条件也不可忽视,如此则四时有序、万物可长,以及国泰民安意图也可最终实现可见,“淮南子”文化体系强调人因循道而积极、自强有为此外,“淮南子”文化体系的“无为”观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主体产生重要影响,治理主体的“无为”不是消极被动适应,不是仅通过妄为满足人民需要,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与环境去调节政策,即积极主动而为是源于治之大道的无为自为。
一般而论,我们现在所说的“有为”强调的是人的努力态度,是一种方法论寓意,而“淮南子”文化体系的“无为而为”是对规律、规则的彻底理解与充分崇尚,是一种本体论转变此外,一般自强观也是指人的独立品行,但“淮南子”文化体系的“自强而为”观则是充分认识规律与条件而使“作为”获得合理有效的回应因此,一个自强有为的人只有如此构建“自强有为”的本体性认知才能不怕困难与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实际上,“淮南子”文化体系所说的无为是继承汉代以前无为观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提出的“有为”,强调的是遵循规律规则行事同时,更需根据客观条件去调整方案,是无为之有为2.人要尊天保真淮南子”文化体系在以自然为中心的传统基础上,又结合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天地人文观首先,“淮南子”文化体系追求用“道”来统驭万物、顺应自然之变如《要略》与《原道训》提出“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返”、“天人合一”、“正其道而物自然”[13],倡导道是万物本源,有其自身本来存在规律,我们做任何事都需遵道而为;其次,从人与物的关系出发,“淮南子”文化体系认为人与物是和谐地存在于同一片天地如“淮南子”文化体系认为人性是先天的,那么“循天随人”使自然之性与为人处事浑然一体就理所当然;最后,“淮南子”文化体系更援用圣人的案例探讨保持本性,坚守简朴生活,不贪求物质享受的积极意义。
通过上文梳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视角:一是道的客观存在性,包括人性的自在性即人性是本来存在的,我们需要循道而为如果在追求外物时不顾物的自在性,事物原来规律就会被破坏而且假使我们内心浮躁失去内心的平静性、宽容性,又怎么能与社会相融呢?二是人与道的合一,强调人性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我们在生活中不仅仅需要遵循道,同时也应循势而为淮南子”文化体系之“尊天保真”的本性认知要求人的发展不仅需要依“天”或者说“道”的本性而为,同时也要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去调适行为,如此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达成和谐3.人要重德惜福道家所说的道德偏重于自然性的道德,儒家的道德则偏重于社会性的道德淮南子”文化体系作为道家的经典思想代表,其所探讨的道德是将规范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用自然性的道德观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得到保持就会实现其良性状态——“福”的状态如“淮南子”文化体系所阐释的福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对自然性道德的所得,是“道”与“德”的对立统一,即“有德者必有福”、“君子致其道而禄归焉”[14]此外,“淮南子”文化体系还认为人只要持道养德就能得福,就如我们老话所说好人有好报,即获得“德”、享有“福”的实现路径。
最后,“淮南子”文化体系在《览冥训》中提出“所以言致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沦无形也”强调纯粹的德行到达洁白清纯光明通达之处,即道德带来的好处是显著的[14]63人要“重德惜福”其实质就是要求人在为人做事过程中处理好“道”、“德”和“福”的应然性关系如果人们能够领悟并提升“淮南子”文化体系这种“本体性”认知,则“强人”的本体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此时的他无论处于何时何地做何事,总是在追求幸福但如果人们没有把“重德惜福”上升到“强人”的本性性地位,可能就会缺少应然性的哲学指引,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获得就可能发生偏差,人们对幸福的享受也可能出现扭曲4.人要知诚识真与善我们传承文化对于人性认知比较经典的有儒家的“善”和道家的“真”,但两家都积极强调二者相通于“诚”当然,“淮南子”文化体系通常把“精”、“诚”二字合用,认为两者的功用是合一、通用的而且“淮南子”文化体系还认为,如果我们心中有“精、诚”,我们所作所为就会通感于天,于是乎与天地合一,进而获得我们祈求的“真”与“善”,亦即“善、真溶于诚”当然,作为思辨的学术巨著,“淮南子”文化体系亦在《修务训》中从反面探讨“真、善”与“精、诚”的背离关系如《亻叔 真训》提出“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蛇之一过也。
[15] 此外,《修务训》也提出由于有些人对道的明了不深刻,对理论的体察不深入,看见一些说法就以为是正确的,便放松学习,这样松散的学习是无法达到“真”的[16],所以人的学习态度应该是至诚即“精”无论是从人性论还是学习态度的视角来看,也或者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人都应该至诚至精以最后达到“真”与“善”知诚识真与善”要求我们了解“诚”以最后达到人的“真、善”,并将之上升到“强人”本体论的高度而“淮南子”文化体系的“精、诚”、“真”和“善”的关系处理原则不仅仅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又深深承载时代的气息与生机二)“淮南子”文化体系之于“强人”方法性启示“淮南子”文化体系之于“强人”方法性启示的中心思想是指“淮南子”文化体系中一些关于“强人”的著述,是“强人”的重要手段或媒介,换句话说求和以自治、养生以自爱、权变以通达和以道驭技以自保等是“淮南子”文化体系实现“强人”的实然路径和必然方法,可以提高“强人”效果达成的信度与效度,是“强人”的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