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docx
17页本质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探析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长期注重社会的整体性价值,遮蔽了人的认知视野、对行为的反思性理解和知识生产的主体性价值本文以当今时代社会日益分化和个人价值选择多元化为背景,从政治、思想和教育三个维度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解蔽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是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激活人的政治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的解蔽性的目标趋向是激活社会成员对社会整体性的政治理解,进而达成稳定的政治人格以趋向共同体生活Key: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解蔽性;政治理解;政治人格:D64 文献标志码:A :1002-7408(2015)10-0098-05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旨趣也倾向于注重社会的整体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不自觉地发挥着规训、形塑人的功能随着当代民主思想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面对社会分化和个人价值选择多元的实际情况,学界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放性特征,[1]80,[2]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训和管控,同时还应兼具释放心灵、激活人的潜能的特性解放即要求冲破“精神枷锁”,祛除政治蒙昧,揭示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遮蔽的内容。
本文基于当代政治哲学和人本思想,通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的反思,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具有的解蔽性,求取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中应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原则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述评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越来越自觉深入,逐渐摆脱了经验窠臼,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和价值受疑在一定程度上乃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尚未达成基本共识的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有影响力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第一,意识形态的转化引导,构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主流观点其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意识形态性,[3]是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意识形态转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实践活动,以维护统治权威、实现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其二,由意识形态性衍伸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属性,总体上表现为两类:(1)灌输论遵循列宁的灌输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高度不可替代的“自发”和“自觉”性,能够将社会要求灌输到人的头脑并体现于人的行为[4](2)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某一社会群体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意识形态一元引导,传达给社会成员何为应当何为不应当的教育随着研究的深入,价值观教育聚焦于特殊的价值引导,[5]政治价值观再生产[6]等。
第二,以实践交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促进人的行为发生转变的实质效果中的作用和功能,其核心是通过先进的思想掌握本阶级和其他阶级的专门活动[7]第三,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根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比分析古代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论证道德教育对人的作用和价值,指出针对后天习性的教育对人成德达善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培根、康德、赫尔巴特等西方学者关于道德教育的根源性论述,从社会规范、协调性等层面论述教育的必然性;最后回到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揭示精神生产的相对独立性,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满足人与社会的精神需要的独有功能[8][9]第四,政治性论政治性在涵盖范围上要广于意识形态性,在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如婚恋嫁娶等活动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具有政治性这一论断通过区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与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的不同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会系统的 “政治”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10]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主要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第五,精神生产实践论这是学界逐渐兴起的一种人学范式观点,在立足社会“视界”的基础上追求“人之建设”,它着眼于“人怎样成为人”和“人成为怎样的人”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启蒙性、目的性等本质维度。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聚焦人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在社会尚未分化、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相对单一的时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现有研究的困境是尚未提供使人信服的论证,并脱嵌于社会结构现成论”的思维方式仍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及其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看做是具有保守性和适应性的工具[1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散发着浓厚的“治疗”、规训特征,人的能动性和超越性未能得到彰显,在理论和实践中受到来自学界和社会人士的诸多质疑首先,遮蔽了人的认知视野以意识形态性的教化灌输论说为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将意识形态理解为一个政治哲学和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12]从政治功能层面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必然性,未从意识形态理论本身进行理论建构,因而未能揭示意识形态的总体性含义有论者认为马克思只在否定性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式,其目的不是揭示现实的真相,而是竭力把这种真相掩蔽起来,以维护它所支持的统治阶级的统治” [13]按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意识形态本身即遮蔽物,“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14]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境追问意识形态生产的时代变迁,祛除笼罩在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遮蔽物其次,遮蔽了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性理解思想支配行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说总体上将人视为能做出教育者预期行为的特定主体,认为只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先进、方法得当就能弥合受教育者落后的思想品德水准和先进思想品德要求的矛盾哲学与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在普遍价值观和行为之间并不存在简单或直接的关系,[15]人的行为会随情景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预设从外部施加的教育过程增加了使人表面机械理解的潜在反叛风险一般而言,受教者很少自觉地反思教育内容所隐含的前提性条件,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将诸多政治价值作为既定结论给出,受教育者难以真正理解其历史意义以及自我责任,如爱国主义教育,公民理解服从国家的内在价值就构成行为的深层前提性条件再次,遮蔽了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中的主体性人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来源和生产者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预设了具有真理性价值的知识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视作可以预定的、不变的、现实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受教育者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规训的位置。
同时,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集中在精英群体,虽然其着眼点转向了人的建设,但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在教育内容的生产上并不在场,其实质是遮蔽了人的平等性和价值主体性二、思想政治教育解蔽性的提出及其内涵剖析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依附于遮蔽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始衰竭第一,灌输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功能片面化重知识灌输,缺少对人精神世界的触动,长期的灌输教化使人们逐渐放弃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性追问,思想政治教育被贴上了“传声筒”的标签第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以崇高理想等非常价值遮蔽了日常生活价值,以崇高和牺牲掩盖了人的自然属性”,[16]教育内容的宏大目标脱离了人客观的实践能力而低质低效因此,统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由社会本位转向主体本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超越性的要求,需要探究本质层面的解蔽性来打破束缚人的精神枷锁遮蔽本身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效或反效,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某种程度上的遮蔽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但遮蔽达成的是人对政治社会的外在-机械理解,原先统一意识的条件在开放社会中衰微,使人们的这一理解极具不稳定性解蔽则意味着还原人的意义理解,使人达成内在-有机认同,在个人差异性的价值判断中生成对共同体价值的意义确证,意识到在政治社会中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而使行为更具有自觉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本质规定性上开放出解蔽性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人的灵魂的活动,而非仅仅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7]的观点,本文从本质视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基本维度以提出其解蔽性第一,作为根本属性的“政治”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位和价值取向受统治阶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发挥‘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作用、整合作用和主导作用,就是要以政治的根本、长远、全局性的高端视域,去规约、统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内涵和职责范围[18]在观念层面,政治始终涉及价值原则、政治理念、政治理想等规范性和建构性并存的因素,政治生活根据这些因素而建构古典时期政治对人而言具有终极性价值,参与政治生活是自然且合德性的需求,近代以来西方政治逐渐转换为工具性活动,并创设了一系列制度试图让政治为人服务,福柯通过知识-权力的谱系学考察,揭示了“政治观念”为控制民众的政治功能服务所普遍具有的隐蔽性和规训性力量,政治遮蔽的空间渗透于日常生活诸领域这一遮蔽依附于近代以降的程序合法性,即随着社会成员目的的个人化和主观化,政治难以再预设一个明确、客观、完美的目的状态,只需在程序上满足某种标准,人们的不同利益与目的就能最大限度得以协调,而传统由政治生活与该目标的关连导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价值的正当性方式逐渐丧失了力量。
事实上,形式层面的合乎程序,并不意味着在实质-目的层面也具有正当性”,[19]纳粹暴行即表明了这点,政治正当性关乎政治的价值目的或价值方向,而政治的合法性更多地涉及政治系统的程序之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彰显程序合法和价值正当双重属性,并广涵于政治社会生活中,引领社会成员过政治-道德生活进而言之,在任何现实的政治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党始终要求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主张,每一意识形态在统治层面上都具有排他性,但多元分化的社会在未达成政治价值整合前,多种意识形态始终存在,因此需要区分作为国家意志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意识形态的不同层次及张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要处理好多种意识形态的关系,实现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双重价值,而不是将政治简单视为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也需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边界,警惕政治在私人领域的泛化第二,作为核心对象的“思想”维度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紧密联系,一般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有了多个思想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政治属性的思想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人不是一出生就具有政治思想,人的政治思想既形成于礼俗、习惯、政治仪式等惯常生活中,也通过教育活动形塑。
就“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实体,思想具有经验性和独特性,发端于个人的意识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是各个不同思想的总和;就“思想”产生的条件而言,“只有当意见出现冲突,思想才出现”,[20]个体的经验性思想必然导致差异性意见,政治的复杂性迫使人类进行冲突性思考,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就“思想”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空间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场域是人的思想领域,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1]98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思想“主要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22]随着现代人本思想的发展,在人的生命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表现为两大功能:其一,思想解蔽由于人成长的习俗性接受过程,人的思想主要形成于被规定的经验感知,大部分认知均来源于生活场景中无法抗拒的客观存在,有些转化为知识,有些则成为限制思想的枷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束缚思想的惯常现象解蔽其二,思想澄清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新事物并形成新思想,加之对原有思想来源的对应物缺乏意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此进行澄清,让人在独立思考后再次确证这些精神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