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学习.docx
25页面向“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的挑战性学习 摘要:挑战性学习在改革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挑战度、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培养和提升卓越拔尖人才核心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有效课程教学模式本文以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开始,全面系统地分析挑战性学习,包括挑战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及其制定、问题或任务设计、基本特征、学习模式、教学评价、对师生的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性学习比较等方面,以期为“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实施提供建议和参考关键词:挑战性学习,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师互动,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20073)一、引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下简称“卓越拔尖”计划)是教育部在原有多个单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个旨在继续深入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战略计划这个计划不再局限于少数参与高校,而是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卓越拔尖人才,以期推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向一流迈进,支撑国家“双一流”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卓越拔尖”计划以工科、理科、医科、农科、文科为主,覆盖几乎所有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上有更高的要求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标准有各自的要求,但从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看,所有学科专业毕业的卓越拔尖人才均应该具备类似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包括终身学习能力、挑战困难的勇气、学术自信与自我认同、多学科知识整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构成了各种层次和类型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实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标准不能简单地沿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必须进行全方位系统深入的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以保证卓越拔尖人才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些改革中,最基础、最本质、最关键的部分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表明,与发达国家同类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课程存在着“通过容易、效果有限”的现象,即课程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和提升方面的作用与预期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课程挑战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反映出我国高校的一些课程在学业挑战度和师生互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同类高校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和实践表明,挑战性学习在改革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挑战度、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培养和提升卓越拔尖人才核心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有效课程教学模式。
本文以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作者主持完成的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①,从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开始,全面系统地分析研讨挑战性学习,包括挑战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及其制定、问题或任务设计、基本特征、学习模式、教学评价、对师生的要求、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性学习比较等方面,以期为“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建议和参考,更好地实现其预期目标二、当前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1.课程与教学内容挑战度不够,影响培养目标实现学业挑战度(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涉及高阶学习、反思性和整合性学习、学习策略及数量推理等多个方面,是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着力点学业挑战度是美国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项目的核心指标之一,强调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业任务对学生学习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意义②学业挑战度在个体和高校两个层面与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个体层面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投入和学习成就;从高校层面上评价其培养目标和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支持度等目前,在体现学业挑战度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挑战度上,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仍然存在着低于发达国家同类高校的现象,尤其在高年级课程上。
挑战度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直接感知到的课程难度和学生感知到课程在“分析”“综合”“判断”“应用”等高阶认知目标上的体现两个维度③也就是说,学生不仅没能感知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挑战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无法通过课程教学环节习得跨学科知识,应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反思性和整合性学习,导致学习、探索、应用和创新知识的学习体验缺失,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不高,影响学生学习成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仅强调学生自身对学习活动的投入,同时强调高校创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环境的重要性,这就从个体和组织层面为高等教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提出了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普遍不高,造成直接的结果是,学习了知识,不知如何运用;有了专业理论,没有专业能力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少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以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为目标;二是受长期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也习惯于“安静地”听教师讲授,热衷于享受这种“带耳朵听而不需动脑”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深层次分析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自1952年Rogers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后,“以学生为中心”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组织高等教育实践的共识,但是,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仍然是当前我国不少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3.教学评价作用发挥有限,不利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评价必须与教学理念和教学范式的转变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教育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然而,目前高校的教学评价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质疑和批判,认为其在教学过程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效果提升和教风学风的改善等方面的作用尚不明显④教学评价未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导向、评估、激励、诊断、改进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学评价的形式性和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两方面一方面,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评价往往是重形式而轻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般都会邀请学生和教师对每门课程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评价,而不重视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在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上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相对于学习而言具有滞后性首先,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终身学习等理念的发展并未伴随着相应评价标准、方式和主体的改进;其次,在教学模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由此造成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乃至评价体系的滞后性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三、挑战性学习的内涵及意义1.挑战性学习的内涵挑战性学习(Challenge Based Learning,简称CBL)的核心是挑战性问题,挑战性学习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是围绕挑战性问题展开,通过具有挑战度的问题或任务(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地接受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等方面的挑战并得到相应的提升,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学术自信和自我认同2008年,清华大学根据自身本科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挑战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2012年着手建设了15门校级和一批院系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其中2012年首门,2013年3门,2015年第二批11门;而后在2016年第三批立项47门清华大学挑战性学习课程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提高课程挑战度来实现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的挑战性学习课程“力图通过有趣有价值的挑战性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高强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快速获取新知识并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敢于善于挑战自我、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作为拔尖学生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⑤挑战性学习的内涵可以由三方面构成:在问题导向上,以具有挑战度、趣味性、综合性、前沿性和应用背景的热点问题为对象,以好奇心和成就感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平台,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相结合,通过亲自动手和亲身实践,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创造性地解决课程预设问题;在目标结果上,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和掌握多学科知识,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过程中形成和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学术自信和自我认同感2.挑战性学习的意义挑战性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八点,其中一些将对学生人生职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时效挑战性任务是富有情境性和挑战性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更容易进入参与式的深度学习模式,自觉主动地增加时间投入,付出超越普通课程的精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挑战问题与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挑战性问题往往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问题,因此,挑战性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不畏困难、挑战问题的品质和勇气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的学习及综合应用⑥挑战性问题的解决涉及多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及综合应用,这要求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一方面选择不同学科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整合集成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以解决问题,这些在传统的课程中是难以实现的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挑战性问题是开放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这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强与教师同学的沟通,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力争拿出与众不同的方案,从而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⑦挑战性问题既可以是未曾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要求运用与前人不同的途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挑战性学习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包括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又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师生互动和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挑战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需要从知识传输者转变成解决问题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学生需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这就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高效率地解决挑战性问题增强学生的学术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通过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和获得成就感,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学术潜能、增强自己的学术自信、发现自身的能力优势,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充满自信,甚至明确或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选择这些能够有效地迁移到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包括要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多学科知识应用能力、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学术造诣、解决专业问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的热爱、投入和深入研究等,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四、挑战性学习的理论基础1.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理论杜威的“做中学”(也称“从做中学”)理论来源于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试图解决美国当时教育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杜威主张的“做中学”,就是强调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主张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人的成长过程和不断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他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相关的实践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