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工作的绩效挑战与应对策略.docx
14页新常态下高校教师工作的绩效挑战与应对策略 臧兴兵++王海红摘 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会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常态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内涵式发展;二是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三是加强协同创新论文针对这一趋势提出解除制度供给抑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制定协同创新的具体措施等应对策略关键词:新常态;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应对;策略:G40-058 文献标志码:A :1671-1254(2016)02-0078-07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人口渐趋老龄化,农村富余劳动力锐减,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弱化社会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这一趋势无疑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也提出了新挑战一、高校教师工作分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构成大学的三大使命。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袭着培养人才的单一办学方向缓慢前行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由最初的知识职业行会脱胎而成,如意大利的博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专业教育,为社会需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19世纪初,德国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极力推崇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1]在洪堡看来,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1862年以后,随着美国赠地学院的发展,社会服务开始成为高校的第三大职能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范围早已超越了培养人才的单一目标,广泛涉及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推广、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新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创新的第一资本高校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国外文献一般称为学术职业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大学进行基础研究马克斯韦伯认为,学术工作不仅是学者据以谋生的手段,而且是学者响应知识的“神召”(calling)、积极实现精神超越的手段由于高校中不少教师并不习惯于到社会上去挣钱,而是喜欢以本职教学、科研安身立命,高校在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上远远高于企业。
科学研究是产生知识的源泉,技术创新主要来源于科学研究据统计,1980年以来,大学仅技术转让就为全美经济贡献约300亿美元,每年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市场上超过1000种产品来自于大学科研成果[2]无论是对于获得工作还是保住职位而言,全球经济中薪资水平最高的工作都需要高级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同时扮演着教学者、研究者和服务者角色,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从事科研,开展社会服务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一方面通过专业研究,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改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学工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作为服务者,高校教师对外参与技术创新、科技咨询、成果推广以及在各类培训中直接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对内履行学科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学术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校内职责高校教学科研必须由教师和科研人员来完成,高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给新的教育供给创造了机会,并且强化了对技术维持与更新的永久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为企业等主体的创新人才提供来源因此,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能辐射整个社会由于知识资源丰富,高校知识扩散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存在显著促进作用。
二、我国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绩效通常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为的结果,包括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组织绩效是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完成的各种任务的数量、质量及效率;员工绩效就是员工的工作效果、业绩、贡献,是员工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组织对员工的最终期望,主要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成本费用以及为改善组织形象所做出的其他贡献亨特等对不同工作类别的员工高绩效和平均绩效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对于办事员来说,高绩效和平均绩效的差异为17%;对于事务性管理人员而言,这种差异拉开到25%;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这方面的差异被进一步扩大为46%[3]这表明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评具有合理性的一面高校教师绩效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对社会的贡献,本文主要讨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个最基本层面一)人才培养截至2014年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3559万人,规模已经稳居全球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屡创新高,2013年达到690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达到749万普通本科高校近5年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是将近全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数的一半。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1583%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2003年毕业生数也开始陡增2000-2014年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合计共6484万人,相当于欧洲的法国、英国或意大利的全国人口总量其中,研究生毕业生数逾400万人,接近新西兰或爱尔兰全国人口;博士毕业生从2004年的23446人增加到2012年51713人,大量博士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充分保证了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和高端技术市场的人才供给每10万人口平均在校大学生数增幅超过3倍,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城镇人口比例从1286%提高到6162%,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向受到质疑,高校毕业生就业很难,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当年扩招的大动作,近10年来中国这一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很可能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在1980-1990年,韩国工人的工资从每小时075美元上涨到1356美元;墨西哥小时工资从1975年的075美元,上涨到了1990年的401美元;而中国的工资涨幅较小,从1978年每小时05美元涨到了2010年的2美元[4]从劳动力市场角度分析,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充足供给,有效平抑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势头,从而维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科学研究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2010-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从2157万人增加到2336万人,专任教师从1343万人增加到1535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从6226%提高到6571%近年来,在国家科技三大奖通用项目中,高校获奖数占全国总数70%以上,产出社会科学重大成果比例占全国80%以上[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2000年批准科学基金资助经费13亿元人民币,2010年增长到83亿元高校承担的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2010年,大学获得面上项目资助10819项,经费370979万元,占面上项目总经费的8199%;获重点项目资助304项,经费67568万元,占重点项目总经费的7005%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共16194项,其中,高校获13179项,占8138%;青年项目共资助15367项,高校获11742项,占7641%;地区科学项目共资助2497项,高校获2242项,占8979%;重点资助564项,高校获405项,占712%;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98项,高校获135项,占68%由于企业研发力量的崛起,我国高校研发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曲线a)从2000年的1724%下降到2012年的967%;高校试验发展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研发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比例(曲线d),从2004年的435%下降到2012年的072%;高校应用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应用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比例(曲线c),从2008年的4727%下降到2012年的4013%。
但是,我国高校基础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比例(曲线b),2000-2012年波动不大,平均比重达到全国的2/3;高校应用研究机构研究与试验发展折合全时人员,占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比例,2000-2012年波动也不大,平均比重达到全国的2/5(见图3)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我国高校始终保持着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绝对主力地位新常态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0%,知识产权开始超越有形资产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2005-2012年,我国高校教师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方面占了全国绝大部分份额发表科技论文占全国比例(曲线l)平均达766%其中,国外发表数比例(曲线m)明显上升,反映出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正在提速;2005~2012年高校出版科技著作占全国比例(曲线n),几乎呈一条水平线,稳定在827%左右,如图4所示: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超过德国,位于美国和日本之后在中国注册的65万个专利中,60%是来自企业发明。
而且,我国高校正在成为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20%左右目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10个,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519%;大学承担了50%以上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大学全面参与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研究任务;大学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占全国总数的55%此外,全国大学科技园已建成115个,覆盖30个省份的近200所高校2010-2014年,高校累计提交政策咨询报告4万多篇,在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表现出非常高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三、新常态下我国高校教师面临的挑战新常态下,我国正在从制造业“世界工厂”向技术工业大国迈进,力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三,已完成向创新体系的转型,一些国际公司开始将中国作为科研的基地但是,高校教师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科研能力、基础研究比重、原创性成果亟待提高,产学研合作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一)挑战之一:内涵式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模式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消费需求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将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在质量保障上,发达国家高校比较重视自我评估、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强调内外部保障机制的互通、重视质量标准建设和立法的作用[6]而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相对落后,质量标准缺失[7]这些有意义的教育过程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教育大学的本质就是有关知识的制度,知识的获得、传授和应用三者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大学而加以制度化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8]学术劳动的高深性,决定了大学教师涉及的都是一些高精尖内容,因此是一种耗费心血的工作高深学问的探究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有其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学术活动的环境不允许有丝毫阻碍这种创造性思维空间的存在;同时,“高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