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世纪俄罗斯绘画欣赏(下).ppt
41页十九世纪俄罗斯绘画欣赏(下)背景音乐背景音乐: :在波浪上在波浪上 ( (俄罗斯铜管乐俄罗斯铜管乐) )自动或手动放映自动或手动放映幻灯片制作幻灯片制作: : 江崇奎江崇奎2008-08-112008-08-11吉普林斯基肖像画吉普林斯基肖像画•吉普林斯基吉普林斯基(1782—1836年年),,•是俄国是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世纪上半期最杰出的肖像画家,•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出身于农奴,毕业于彼得堡美术学院•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他所画的肖像都力图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并揭示出人物个性及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具有一定的浪漫情调•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他注重光和色彩的处理,•画面明暗对比强烈,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对象处于兴奋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中•他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总是用探索或毫不在乎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看着这个世界•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不失为俄罗斯伟大的肖像画家奥都莉娜像奥都莉娜像(吉普林斯基吉普林斯基,1822-1823)普希金像普希金像(吉普林斯基吉普林斯基,1827)小园丁小园丁(吉普林斯基吉普林斯基,1817)•在关卡旁在关卡旁(卡萨特金卡萨特金,1890)•焚稿焚稿(卡萨特金卡萨特金)女矿工女矿工(卡萨特金卡萨特金,1894)北方的牧歌北方的牧歌 (柯洛文柯洛文,1886)冬冬 (柯洛文柯洛文,1894)喝喝茶茶时时分分柯柯洛洛文文1886年年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年年)的画作的画作•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年年),,•16岁做照相制版学徒,岁做照相制版学徒,•1857年年20岁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
岁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年轻画家是一位关心社会和大众命运的人,年轻画家是一位关心社会和大众命运的人,•常为不平等的社会而苦恼常为不平等的社会而苦恼•因此,曾画过因此,曾画过《《荒野中的基督荒野中的基督》》,,•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护林人护林人 克拉姆斯柯伊克拉姆斯柯伊1874荒荒野野中中的的基基督督克克拉拉姆姆斯斯柯柯依依1872手持马勒的农夫手持马勒的农夫(克拉姆斯可依克拉姆斯可依,1882)无法慰籍的悲痛无法慰籍的悲痛(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1884)无名女郎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1883)•月夜月夜•(克拉姆斯柯依克拉姆斯柯依,1880)库因芝库因芝(1842—1910年年)•库因芝(1842—1910年)生长在乌克兰•是19世纪俄国最富浪漫主义情调的大自然歌手。
•在他的画中描绘了乌克兰的大自然,•画家着意描绘阳光和月光的效果•画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优美简洁概括,•他曾两次举办个人画展,每次只展出一张画,•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场面•克拉姆斯柯依看后告诉列宾说,•人们为库因芝的展览而兴奋、激动和叫绝•库因芝的画风一直引起画界议论,•克拉姆斯柯依说他“别出心裁”,•有人称他为“神秘的库因芝”•白桦林白桦林 (库茵芝库茵芝,1879)•第涅泊河上的月夜第涅泊河上的月夜 (库茵之库茵之,1880)•雷雨后雷雨后 (库茵芝库茵芝,1879)•乌克兰的傍晚乌克兰的傍晚 ( (库茵之库茵之,1878),1878)•三勇士三勇士 (瓦斯涅佐夫瓦斯涅佐夫,1876-96)睡公主的故事睡公主的故事 (瓦斯涅佐夫瓦斯涅佐夫,1887)•阿廖努什卡阿廖努什卡•( (瓦斯涅佐夫瓦斯涅佐夫,1881),1881)地地下下王王国国的的三三公公主主瓦瓦斯斯涅涅佐佐夫夫骑着灰狼的伊凡王子(瓦斯涅佐夫,1889)攻克雪城攻克雪城 (苏里柯夫苏里柯夫,1891)缅缅希希科科夫夫在在别别留留佐佐夫夫镇镇苏苏里里科科夫夫女贵族莫洛卓娃女贵族莫洛卓娃 (苏里柯夫苏里柯夫,1887)苏沃洛夫越过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苏里柯夫苏里柯夫)初获勋章者初获勋章者费多托夫费多托夫,1846,1846少校求婚少校求婚 (费多托夫费多托夫,1848)那不勒斯港的马格林堤岸(谢德林,1827)那不勒斯港的马格林堤岸那不勒斯港的马格林堤岸 (谢德林谢德林,1827)吻吻 (莫勒莫勒,1840)罗马牧童(马尔科夫,1826-1830)莫莫斯斯科科庭庭院院 波波连连诺诺夫夫18781878没落没落 马克西莫夫马克西莫夫1889月夜的港口之船(鲍里索波耶茨,约1835年)十九世纪俄罗斯绘画欣赏(下)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