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2748997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88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杜小平[摘 要]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巨匠的勃拉姆斯,创作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多种声乐和器乐体裁而《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则是其在弦乐领域的代表作作品形式完整,内容丰富,被誉为中提琴作品中的一颗明珠鉴于此,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谈起,并按照乐章顺序对作品的创作和演奏进行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词]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J65 []A []1007-2233(2018)12-0081-02一、《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勃拉姆斯(1833年5月—1897年4月),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音乐巨匠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三B”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勃拉姆斯的创作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涵盖了钢琴、管弦乐、合唱等多种音乐形式而《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则是其在管弦乐领域的代表作作品的原型是一首单簧管乐曲1894年前后,勃拉姆斯的多位友人相继离世,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之已迈入花甲之年,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一度认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已走到了尽头而1984年5月,在维也纳的一场音乐会上,在聆听了单簧管名家米尔菲尔德的精彩演奏后,勃拉姆斯的创作激情被重新唤醒,挥笔写下了两首单簧管奏鸣曲。

      在作品受到普遍好评之后,勃拉姆斯又尝试将其改为中提琴和钢琴的形式在改编中,除了增加了中提琴演奏的双音和个别音的调整,整体并没有太大的改动所以有理由认为勃拉姆斯在创作单簧管版本时,就考虑到了将其改编为中提琴奏鸣曲作品推出后,勃拉姆斯一度有些担心,但是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证明了其担心是多余的作品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堪称是中提琴的典范之作二、勃拉姆斯《第一中提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一)第一乐章创作和演奏分析第一乐章为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部分的划分十分清晰乐曲一开始,先由钢琴以八度演奏的形式进入,给人以紧张和激动之感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是勃拉姆斯所钟爱的手法之一,颇具古典主义色彩,体现出了其对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和认可从第五小节开始,由中提琴演奏主题,通过展开、变奏等手法不断对主题进行丰富在演奏该主题时,左手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要通过提前揉弦,获得幅度大、速度慢的效果同时也要控制好弓速,运弓时的力量要完全下沉下去,以增强音乐的厚重感和连续性随后的高音区演奏则要做到坚定有力,奏出八分音符带来的激动感与活跃感副部主题带有温暖和抒情的色彩,在演奏时应突出与主部主题的对比,通过揉弦力度的减弱和频率的加快,奏出温润如歌的旋律。

      从104小节开始的展开部,主题动机向下进行二度模进要求演奏要做到沉稳、干净,奏出温暖的音色特别是要为随后到来的切分音做好准备,将切分音演奏得准确、灵巧再现部是主题的重复,但是仅重复了第一乐句通过再现规模的紧缩和连接部的变化,再一次为乐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演奏时要突出一种豪气,给人以一气呵成、冲上云霄之感尾声部分中,则又一次出现了主题,先后采用了三连音和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这些音符的交替出现,不仅拉长了乐句,同时也形成了先后的对比,听起来更像是作者的叹息,传递出了依依不舍的情绪特别是乐曲的最后部分,又出现了引子中的材料,从而做到了首尾呼应演奏时要做到力度和速度上的平稳,在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中结束该乐章二)第二乐章创作和演奏分析第二乐章是慢板,带有再现部的单三部曲式前文中提到,创作这首作品时,勃拉姆斯的好友相继离世,自己也日渐衰老,所以整体色彩是优雅而伤感的特别是中提琴部分,更是带有梦幻的色彩,与其说是器乐曲,更像是勃拉姆斯的自吟自唱第一部分是一个平行复乐段结构,建立起A大调主和弦上,旋律在中高音区进行,采用了顺分性和主分性结构,突出了主题的抒情性色彩此处的演奏速度要轻柔和缓慢,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出作者这种孤寂、悲凉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为随后乐曲内容的变化做好准备。

      具体方法是弓毛紧紧贴住弓弦,尽可能减少换弓的痕迹,而且换弓的时候揉弦也不能停,方能完美呈现出旋律特有的线条美感随后的三十二分音符则要与之前的演奏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获得干净利落的演奏效果中部采用了单主题展开型结构,将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建立在E大调上,旋律更加流畅自然,在色彩上也更加明亮,此处的演奏还是要注意换弦换弓的干净准确,确保旋律的流畅性再现部主题的音域与呈示部相比有所降低,给人以沉重之感特别是主题在伴奏织体、音区等方面的变化,再一次表现出了动力性特点当旋律进行到尾声时,是没有力度记号的这就需要演奏者通过旋律线的走势来判断,当旋律线上行的时候,力度可以渐强,反之则渐弱同时注意减少换弓痕迹,避免出现拉断的感觉最后一句是小结尾,由第一部分主题的材料构成,起到呼应的作用要求用极轻的力度来演奏,同时音色又不能发虚对此需要靠近指板演奏,走出柔美而细腻的音色三)第三乐章创作和演奏分析第三樂章是复三部曲式,带有小步舞曲的风格乐曲的开始部分借鉴了奥地利民间舞曲“兰德勒”的风格,特别是在主题旋律中,二度音程后面都增加了一个三度音程,每小节一个和弦,遵循强弱弱的规律,第一拍演奏和弦的低音,在高音区演奏和弦的其他音,给人以热情、轻快之感,使圆舞曲的风格更加鲜明,也体现出了勃拉姆斯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偏爱。

      因主题旋律多次在中提琴和钢琴声部中交替出现,为了突出乐曲的圆舞曲特征,演奏要力求轻松和自然,减少换弓痕迹,尽量保持连贯而且勃拉姆斯特意采用了倒影的手法,先从伴奏声部再现,之后再转入旋律声部通过对主句各个音的翻转和模仿,对主题进行了强调,要求演奏者一定要对演奏力度有精准的控制和把握三声中部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在调式、织体等方面都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色彩也由之前的欢快转为了肃穆为了突出这种感觉,演奏时还是要注意换弓、换弦的自然,尽量不打破旋律的流畅感,可以将其想象为正在跳着华尔兹的舞者伴奏再现部则使用了原始的静止再现除了上述几点,该段还有一个演奏要点在于中提琴和钢琴的配合这也是多数演奏者在演奏该曲目时容易忽略的一点从整体上看,该段中中提琴和钢琴的关系,是一种矛盾和统一的结合两者时而对抗,时而又完美融合;时而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如果演奏时只顾个人,不顾对方,就失去了协奏的价值和意义反之,如果演奏者对两个声部都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把握住这种变化统一的关系,则可以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乐曲的音乐表现力得到空前的丰富和提升四)第四乐章创作和演奏分析勃拉姆斯虽然对古典主义音乐十分推崇,但是其毕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所以作品自然会呈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这一点在该作品的第四乐章体现得十分明显第四乐章为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A部分是建立在F大调上的單二部结构,引子中的前三个二分音符起到了统领全章的作用,象征着勃拉姆斯的阴霾情绪已经一扫而空,继而迎来了新的希望随后,先由钢琴奏出主题旋律,然后由中提琴奏出三组八度音型,实现了与引子部分二度音符的无缝连接第一插部在属调C大调上进行,采用了8+8的乐句安排,并对结束部分进行了扩展,成为第一与第二插部的连接部分第二插部采用了单二部曲式结构,连接部在引子材料与第一插部主题的材料结合后进行了充分展开主部的第二次再现,则通过结构规模的扩大和织体的变化,再一次呈现出了动力性特征最后在热情活泼的氛围中结束全曲在演奏方面,为了突出欢快的色彩,该段使用了大量的跳音,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运用跳弓技术时,发音一定要轻巧而明快,弓弦距离不能太远,避免产生突兀感而且要注重跳弓和连弓的对比,使跳弓的色彩更加鲜明在第一插部的演奏中,从54小节开始,由钢琴和小提琴交替演奏,钢琴在前,小提琴在后,要注重两者之间的配合,突出这种你问我答、你追我赶的氛围乐曲的最后部分,一开始由中提琴奏出引子,此处演奏一定要饱满热情、果断有力,为随后的钢琴声部做好准备,最终将乐曲推向高潮。

      结 语综上所述,在中提琴发展历史上,勃拉姆斯无疑是一个重要推动者他的一系列佳作,都使中提琴的音乐特点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为这门艺术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空间,为20世纪沃尔顿、欣德米特等人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第一中提琴奏鸣曲》,正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勃拉姆斯创作理念、技法和风格的集中展示因此在今天的中提琴创作、欣赏和演奏中,理应对该作品有充分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精髓所在,使个人的中提琴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均得到丰富和提升[参 考 文 献][1]高 丽.论勃拉姆斯第一首中提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J].大众文艺,2014(14).[2]刘旭娜.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双重性——“延承”与“创新”[J].乐府新声,2014(01).(责任编辑:崔晓光)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