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文化之一儒家文化.doc
15页第四章 思想文化之一 儒家与传统文化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论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主干儒家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的地位,研究分析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基本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影响,也有利于我们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 儒家的产生及发展一、先秦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的儒家学说,诞生于先秦,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儒家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汉代刘向、刘歆、班固等认为,诸子百家出自周官其中,儒家是从周代主管教育的官员转化而来的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其他各家如道家出于史学之官,阴阳家则出于天文之官,法家则出于刑法之官,名家则出于礼乐之官,墨家则出于祭祀之官,等等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按照这个架构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诸子百家均出自士人:儒家出自文士,墨家出自武士,道家出自隐士,名家出自辨士,阴阳家出自方士,法家出自法术之士。
1儒家前身为官,在周天子缺少足够的力量来豢养这些官员的时候,其后人便流落为江湖文士,是可以理解的近代学者章太炎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他在《国故论衡》中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当代学者也同意这个观点,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 “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 “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 “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一)孔子的主要思想极其影响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先人是宋国贵族,商人后代其曾祖父孔防叔因避宋乱逃到鲁国,父亲孔叔梁纥为鲁陬邑宰由于父亲早逝,孔子早年生活贫困, “少贫且贱,多能鄙事” ,但是,贫贱而艰辛的家境,并没有压倒孔子,反而使他身上很少富贵子弟的纨绔气,萌生出积极进去的志向。
他自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十五志于学” ,即在 15 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主要学习周代的礼乐二十岁在鲁任委吏之职(管理仓库的帐目) ,1 冯友兰著《中国 哲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3 页第二年改做乘田(管理牛羊,祭祀用的牛羊) ,都非常尽职尽责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设教办私学孔子兴办教育的本意,是要弘扬周礼文化传统, “述而不作”——传述古代的文化传统而不标新立异他想通过办教育来继承合发扬正在没落的以周礼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从而影响政治,间接参政公元前 501 年,孔子 50 岁时开始从政,由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大司寇(中都宰是管理国都的长官;司空是管理工程建设的长官;司寇是主管司法的官吏) 公元前 497 年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 14 年的周游列国的活动,晚年又回到鲁国,以整理古代文献和聚徒讲学终其一生孔子删《诗》 、 《书》 ,定《礼》 、 《乐》 ,赞《周易》 ,修《春秋》,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讲到了孔子的人格和学说受尊崇的情况:“《诗》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的言行、人格及其学识成了自天子、王侯乃至庶民的榜样,不仅影响了当世,而且流传于后世孔子伟大之处还在于创立了一个影响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儒家学派,培养了一大批“崇仁厉义”的弟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烙印孔子主要思想:仁与礼他希望建立一个既存在君臣上下亲疏等级差别,同时各等级之间又和谐统一,充满亲情的社会1.为国以礼 中庸和谐礼是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尊尊亲亲” 主要指周礼,在周礼中,严格的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与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结合在一起当时“礼崩乐坏” ,人们都不照周礼行事,出现“犯上作乱”僭越礼制的情况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要求用周礼约束人们的行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以祭祀为例,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举行郊祭(祭天) ,诸侯只能祭祀自己封国境内的名山大川然而鲁国从僖公开始也举行郊祭,俨然以天子自居;地位更低的季氏也举行旅祭(祭泰山) 。
祭祀用的乐舞,按照规定只有天子可以用“八佾” (八个行列) ,诸侯用“六佾” (六个行列) ,大夫用“四佾” (四个行列) 后来不仅鲁国的诸侯僭用“八佾” ,甚至季氏也“八佾舞于庭”了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愤然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孔子三十六岁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不为物欲所诱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礼”的本质是“异” ,即差异,用来显示社会中各等级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用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差异,绝对不可混淆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因此周公在“制厘”的同时又“作乐” ,使“礼”与“乐”相反相成 “礼”讲究差异, “乐”则讲究和同 “乐”当然是音乐,但是它超越了音乐,带上了浓厚的政治 、社会色彩 “乐”的功能是,以音乐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情绪——喜怒哀乐,产生同类感,仿佛四海之内皆兄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意思是说,有了“礼”贵贱等级差别就显示出来了;有了“乐” ,各色人等上下之间就和谐了。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意思是说,有了讲究和同的“乐” ,人们就不会埋怨;有了讲究差异的“礼” ,人们就不会相争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政治智慧,对僵硬的等级礼制作了调节,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礼”本来是用来显示不同等级之间人们身分差别的,强调“和为贵” ,就是在承认有等级、有差别的前提下,协调与和谐社会上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抛开其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内涵,乃是一切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普遍适用的原则 “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 “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恭,长惠幼顺” ,是一种双向关系,而不是后来的三纲中的那种“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亡”单向关系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所以他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 ,受到弟子们的尊敬中庸”是孔子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孔子曾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论语·雍也》),即说作为最高的道德——中庸,长久以来,人们却很少有这种道德了。
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全面而又灵活的,其作用是防止专断和走极端其要点有二:一是“中” ,二是“和” 孔子赞赏尧所提出的“允执厥中” (《论语·尧曰》 ) 孔子所谓“中” ,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 、 “恰如其分” ,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所以,他既赞成要遵守一定的标准,又反对不顾条件去专守某一个固定标准,反对“意” 、 “必” 、 “固” 、 “我”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四者讲的都是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指的就是引导人们排除认识上的片面性,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2.“仁”的学说孔子寻找“礼崩乐坏” 、诸侯混战争霸、人民生灵涂炭的原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少了,人情淡漠,只剩下名与利,于是提出“仁爱”的思想。
如何让人们去爱他人并遵守社会规范——外在的礼制呢?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下手,如果家庭里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会 “仁者爱人” ,由爱家人到其他人仁的含义:(1)孝悌为仁之本 “孝”是子女孝敬父母, “悌”是弟对兄的敬重和顺从孝悌”的要求非常符合人道父母含辛茹苦,生你养你,兄长处处呵护你,幼时也帮助父母抚育你,从有恩须报的要求说,你也应该尊敬父母,敬重兄长于是,孝悌伦理要求便有了深厚的情感基础然而孔子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此,还要求人们忠于君主由于中国社会家国同构,通过长期的培养与驯育,孝悌观念扎根于灵魂中的人,必然是敬重君主者,所以,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2)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为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受到大家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任用;办事敏捷,就会收到良好效益;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够使唤人要求人们做一个温良敦厚的君子3)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要使仁的美德保存于每一独立的人,同时,又要使个体之间相互贯通,以使仁爱精神充溢于人间,就必须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在孔子看来,这桥梁就是忠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即从积极方面讲,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这就是忠恕即从消极方面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指出仁者就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4) “克己复礼”为仁,仁带有政治目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政治目的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还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为人师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述,仍值得吾人后辈学习继承此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孔子主张“天人合一” ;在关于神灵方面,孔子声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未知生,焉知死” ,对超自然的信仰,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孔子坚持以教育为本,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通过教育和文化来改造社会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折点上,他通过总结春秋以前的中国文化成果,成功地对中国社会的生活秩序进行伦理化道德化的提升,创造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原则,以“中庸”辨证为方法,协调家庭、社会、国家,宗教、哲学、自然,以及政治、经济、教育等等诸方面关系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经孔子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成为中华文化的命脉在海外,孔子和儒学成为中华乃至东亚文化的象征二)孟子的主要思想孟子(前 372-前 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