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教育心理学讲义.doc
51页第一编 心理学基础知识 2第一章 心理学总论 2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2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 4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教学 5第一节 注意与教学 5第二节 感觉、知觉与教学 8第三节 记忆与教学 10第四节 思维与教学 12第五节 想象与教学 15第二编 教育心理学 16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 16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16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6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7第二章 学生和教师心理 18第一节 学生心理 18第二节 教师心理 23第三章 一般心理学 24第一节 学习心理导论 26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27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32第四节 建构学习理论 36第五节 人本学习理论 37第六节 学习动机理论 38第四章 分类学习心理 43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43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45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47第四节 学习策略 48第五节 品德的形成 49第五章 教学心理 53第一节 教学设计 53第二节 课堂管理 53第三节 学习评定 53#第一编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章 心理学总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二、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一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 可以划分为 心理过程、 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一)心理过程1、概念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进程2、分类: 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 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2)情绪情感过程 (情) ——对外 (客观事物 ) 或对内 (自身的 )产生的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 ( 意)—— 从内到外3、解析:(1)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2)情绪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举例:满意(不满意) ,愉快(不愉快) ,喜、怒、哀、惧以及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等等(3)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过程举例:克服困难“不破楼兰终不归”(二)心理倾向1、概念: 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总会表现出某种倾向性,这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倾向2、分类: 需要、动机、内驱力(三)心理特征1、概念: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举例: 有的人观察敏锐、精确,有的人观察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记得牢,有的人记得慢、忘得快; 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迟钝;有的人情绪稳定、内向,有的人情绪易波动、外向;有的人意 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等等在一个人知、情、意的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 出来的稳定特征,即为这个人的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总是以个人特点的形态而固定 下来的三、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二 ——从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来看,可以把一个人的心 理看成是个性,从而又可以区分出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自我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2、个性心理倾向性主要包括: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 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人有各种 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等个性是人在活动中满足各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或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进 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称为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对一个人来说,什么 是最重要的?想要怎样生活?又必须怎样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愿望、态度、目标、理想、信念等等,都是由 这个人的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 错的心理倾向性价值观的基础也是人的各种需要如果说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那么价值观则处于个 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属于认知的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 认定、自我评价等等,统称为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使个人认识到自已的身心特点、自己和他人及自然界的关 系、个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和他一生的时间内他始终是他自己 自我认识主要涉及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等问题属于情绪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 务感、优越感等等,统称为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涉及“我是否满意自己” ,“我能否税纳自己”等问题。
属于意志的有: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 自信、自律等等,可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表现为个人 对自己行为活动的调节、自己对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等如“我怎样节制自己” ,“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 状,使我成为自己理想中那样的人”等自我意识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综合为一个整体,便成为个性的基础 ——自我自我使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等造成分成为统一的整体如果自我发生障碍,人就 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或者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体验,觉得自己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或者感到 自己不能做主,总是受人摆布等等,导致人格障碍、个性结构中的诸种心理成分不是无组织的、杂乱无章的, 它们是由自我进行协调和控制而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稳定的整体总之,从人的心理特征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上来看,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就是他的个性个性 是一个多维度的、具有层次结构的心理构成物、个性心理(其主要结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四、心理学研究对象划分标准之三 ——从人的心理能否被觉知到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心理现象区分为 意 识和无意识1意识: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知觉到的心理现象一般清醒状态下表现出来的……2、 无意识:梦境、人的自动化了的活动、无法回忆起的记忆或无法理解的情绪常属于无意识之列。
3、 两种注意的关系:无意识中的一些东西也会闯入意识之中,诸如失言或说溜了嘴、笔误,会把自己无意识 的愿望泄露出来有意识的动作或经验可能在梦境、联想和神经紧张症中表现为无意识的东西五、心理学的方法一、 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 :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二、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验法(一)观察法1、 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来看,观察有两种主要形式: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 非参与观察 :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2、 根据观察要求不同,观察法又可以分为 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长期观察 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行系统性观察,有计划地积累资料定期观察 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记录二)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 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 、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 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1、调查法可分为 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两种 书面调查即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搜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 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口头调查即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要使 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 的准备和训练,预先拟好问题,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 观的分析和概括三)测验法按测验测验法就是用 标准化的量 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测验的种 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的目的,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四)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通常是用刺激变量) ;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 应称为因变量。
实验需在控制的情境下进行, 其目的在于排除实验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无 关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地控制和变更自变量、客观地观测因变量,然后考察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 况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明问题的“是什么” ,而且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 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 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常识知识一、心理学发展基础知识1、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2、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哲学分离出来, 也标志着心理学上第一个思想学派——构造主义的开始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奠基人,其著作《儿童心理》于 1882 年出版,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二、心理学的内容常识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映象)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3)各种心理机能互相关联协调发展; 3、年龄阶段和心理年龄特征(1)年龄阶段:乳儿期(出生〜4、人类及其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固然要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但更主要的是受其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因素 首先是劳动,其次就是语言。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无论在人类身体结构的变化方面,还是人类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方面, 劳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产生于抽象思维之前,从形象思维、手的思维发展 到抽象思维,语言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意识)具有能动性( 2 )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的过程;( 4 )具有个别差异1 岁);婴儿期( 1 岁〜 3岁);幼儿期( 3岁〜6、7岁);童年期( 6、7岁〜 11、12 岁);少年期( 11、12岁〜 14、15 岁); 青年期( 14、15岁〜25岁);成年期( 25岁〜65岁);老年期( 65岁以后)2)心理年龄:在个体心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