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三单元整合 中西方政治制度.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18493997
  • 上传时间:2017-11-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三单元整合 中西方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和英国)以及对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君主的地位问题)1. 两个君主的地位问题1,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权力至上:2, 中国皇帝至高无上,个人独裁,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2. 中英两种政治制度对各自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英国逐渐确立起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很快成为世界殖民帝国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极大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并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三 古今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1. 古代西方——古代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索伦 克里斯提尼 玻璃颗粒)2. 近代西方——近代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英国:1, 政体:君主立宪制2, 确立:《权利法案》1689 目的:限制王权 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过往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P37)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议会权力的发展——1832 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大权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 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 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益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美国:1, 政体:民主共和制2, 确立的标志:1787 年宪法的颁布 目的:为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内容: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权力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国会 行政权:总统 司法权:最高法院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防止专制和独裁)3, 原则:“分权与制衡” (第一次实践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4, 评价 历史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地资产阶级宪法 2.他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专制和独裁,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3.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1,允许奴隶制的存在 2.不承认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力。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政治的尝试辛亥革命——推翻强王朝,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的性质)现代中国——不断完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1.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依据)2, 中国共产党——领带人民走上新的革命道路1、 武装反靠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 抗日战争——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意义)3、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4、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来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解释;取得民族独立的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结合古今中外的民主政治谈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1. 实行民治政治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不懈追求2.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因为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3. 从专制到民主,民主制度不断提高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4. 实行民主政治必须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西方国家的对外关系一. 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一步步沦为半支半封社会1,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2, 二丫——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加强3,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4, 八国联军战争——辛丑——完全沦为二. 现代中国——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50S1、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日内瓦会议 1954——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4. 万隆 1955——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好往来 2.70S19711025 恢复在联合国合发席位 1972 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尼克松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只有一个中国)19730101 中日建交 19790101 中美建交3. 新时期——走向全方位开放的外交新时代1,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 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 亚太经合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达成“上海共识”3, 积极发张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2001 上海合作组织)1. 中俄哈吉塔乌2. 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3. 中国发挥主导作用(里程碑)二战以来世界格局1. 二战后世界格局:两级格局1. 形成原因1, 美国: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 苏联: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2.“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杜鲁门主义”提出2,60——70S 多极化趋势出现1. 走向联合的欧洲:1951 欧洲梅钢共同体——欧经共体&欧原子能共同体——1967 欧共体——1993 欧盟2. 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当今世界格局:“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1. 原因: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多个力量中心出现2. 表现1.“一超”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2.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1993 欧盟)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中国实力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提高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但其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