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尖教案】高中语文 14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doc
6页14 长亭送别●从容说课《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围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事实面前,崔母虽无可奈何,却又强迫张生上京应考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后来经过张生和莺莺的共同努力,战胜了一切阻挠,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折剧情可简化为四个方面一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二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三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四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通过分别的场面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
这样思想上有了新意,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的联姻方式,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而且还表现了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重点,突破难点,应在剧情了解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并联系过去学习的课文,形成专题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对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也要总结,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长亭送别》,进一步了解元杂剧中“生、旦、丑、末”等戏剧角色和“云、科”等戏曲吟唱道白手法的作用2.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微妙心理能力目标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德育目标1.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2.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体悟莺莺别离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教学方法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4.运用比较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设备、VCD等●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积累相关知识,为鉴赏课文打好基础,把握课文情节、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首歌唱得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道出了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屏幕显示)无 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本,请看《长亭送别》(板书)解说: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利于对文章的学习同时,本文曲词优美动人,故用诗歌导入,形式一致,易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解题资料显示屏1: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言,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序》《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的典型妇女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西厢记》是王实甫最成功的作品,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高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是唐代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对王实甫的影响更大王实甫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发展、提高,对情节也进一步加工,使人物性格的发展更为合理,同时充分发挥了戏剧表演的长处,使冲突更为剧烈,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更为细致,语言也更加精练,从而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资料显示屏2:《西厢记》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这同一般的元杂剧仅有四折不同课文节选自第四本第三折,原题为“哭宴”,写崔母被迫许嫁后,便令张珙入京应试,求取功名张珙临行前,崔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其送行,原题中的“哭”字非常形象,道出了刚刚取得母亲认可爱情的女主人公又要与心上人分别而异常痛苦的心境,正所谓“离愁别恨”但崔张分别的痛苦,是崔母一手造成的,她认为女儿是名门闺秀,张生只是一介布衣,因此门不当户不对,故而在崔张爱情既成事实之时,还要强迫张珙进京应试为官,否则不准完婚。
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崔张二人就是在象征封建势力的崔母的逼迫之下才被迫分离的选文以“长亭送别”为题,虽然委婉文雅,但过于大众化,流于一般,远不及原题那一个“哭”字更令人伤感解说:有关资料的设置,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剧情,不必要求学生强记,对有关重点内容,需要识记的,教师可根据情况,给学生点出,其余的内容只作一般了解即可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播放录音磁带)(要求:学生可轻声跟读,掌握节奏,读准字音,体味抑扬,领会感情2.学生自行默读要求:结合注解,弄清句意,并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3.明确本文所化用的诗句及典故由学生自行提出,教师归纳并用投影显示化用诗句:“碧云天、黄花地由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化用而来阁泪汪汪不敢垂语出宋人《鹧鸪天》“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蜗角功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稹《莺莺传》,是莺莺谢绝张生的一首诗伯劳东去燕西飞出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化为成语“劳燕分飞”,喻别离一春鱼雁无消息出自秦观《鹧鸪天》词“一春鱼雁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典故成语:十里长亭、举案齐眉、望夫石、红泪、司马青衫、鱼雁、青鸾戏曲术语:洁、幺篇、下场诗元人口语:上朝取应、迍迍、破题儿、辱末、斜签着坐的、死临侵地、奈时间、煞强如、怕不待4.观看《西厢记》中《长亭送别》选段用几幅图表现曲目内容,配音乐和朗读词,可改写某一曲牌内容或自己创作制作课件)学生分组后课余时间准备成果展示:第一幅图:长亭路上背景:碧云天,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伤感的琵琶声响起朗读词:是谁点染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只撒下满路带寒的秋菊/风,肆意搅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的霜叶也悄然醉了/哪里是沉醉/是离人的红泪第二幅图:长亭离筵背景:西风、黄叶纷飞、江边、杨柳乱舞、酒宴朗读词: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柔情蜜意无处诉说/纵有美酒佳肴只是空摆设/只因忧愁苦闷早已填满肠胃第三幅图:长亭分别背景如上朗读词:端起这离别的泪水,让人憔悴,让人心碎/寒风苦雨中柔情如梦/夕阳影里,衰柳长堤消魂魄/纵使海枯石烂,心不变第四幅图:远望张生(或长亭目送)背景:傍晚,青山起伏,苍翠的树林、马蹄声渐远朗读词: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是谁在挽留呢/苍翠的树林呀/你为何如此憔悴/傍晚的雾霭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荒凉的古道/为何让马蹄声渐渐远去。
解说:欣赏曲词,需多读所以设计了听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观赏戏剧选段,加深理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去把握主要情节和内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朗读词的设置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上述事例不唯一,只要准确表现文章主题即可四、分析人物形象1.结合剧情,概括人物个性特点明确: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与张珙在佛殿相遇后一见倾心,尔后又于墙角联吟,真诚相爱这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天理”之后,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都矢志不渝最终得到承认,获得爱情的胜利张珙:出身贫寒,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和崔莺莺相见时,仅为“白衣一秀工”但他为人诚挚,对爱情执著而专一,为了爱,他不惜抛弃功名,赁居西厢,并借故搭斋,通过月下联吟、琴音相挑等多种方式的真诚努力来获得莺莺的爱甚至身染沉疴,也未能改变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他又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但对爱情炽热追求,在红娘的帮助下最终获得了真挚的爱情老夫人:老辣、世故、阴险、狡猾,满脑子封建思想,时刻不忘自己相国夫人的高贵门第。
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对于女儿,她从顽固的封建观念上为女儿“着想”用严厉的管教与防范来“爱”,使女儿觉得这种“母爱”苦不堪言,甚至咒骂她为“狠毒娘”她是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是剧中封建势力的代表对女儿追求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不惜赖掉当众亲口许下的婚约她恪守“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充分显示了她势利小人的一面,暴露了她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最不受欢迎的角色红娘:为莺莺和张珙牵线搭桥,机灵乖巧,善解人意面对老夫人的赖婚,她从容镇静,机敏为二人辩解,指出双方的结合是“一心一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婚事红娘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成为我国戏曲画廊里的一个不朽典型民间称热心促成别人婚姻的人为“红娘”2.提问:曲词怎样真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莺莺的微妙心理?明确:【滚绣球】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赴长亭路上唱的,主要以途中景物为线索来抒情写意,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系玉骢,疏林挂斜晖,这正是莺莺内心世界的展现,她希望马不行,日不走,时光永驻;马慢走,车快行,紧相依偎说不尽的喁喁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