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课本时蓉华.docx
20页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课本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群体、大众社会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一)实验研究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模拟实验(二)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三)档案研究法(四)心理测验法(五)相关研究法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展望一、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二、社会经验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实验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 至今)代表人物:勒温四、早期社会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一)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二)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三)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第四章社会化一、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政治民族法律道德性别角色社会化语言职业社会化三、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四、社会化的特点:五、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宏观:(一)社会文化:文化传承前人的生活经验,向个人传递行为准则,使人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微观:(二)家庭:家庭环境,父母文化素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间的冲突(三)学校:教师威信,教育期待,开放性教育(四)同辈群体:高心理认同感,自己独特的亚文化,社会化没有强制性(五)大众传播媒体:全社会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二、自我意识的功能:1.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决定于自我意识的性质,即主动进取性或被动消沉性2.自我意识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自我意识中包含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影响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活动会发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二)自我体验“主我”对“客我”所持的态度(1)自我价值感(2)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取决于工作的完成情况更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标准(3)自豪感与羞耻感自己行为与理想的自我形象相符时——产生自豪感能达到理想形象的要求时——产生羞耻感(4)内疚由于自己的行为违法社会道德准则,侵犯了他人的利益而受到良心上的责备(三)自我控制主我对客我的制约和调节功能:发动作用制止作用四、自我意识的理论(一)奥尔波特自我发展理论发展的阶段:生理自我(0----3岁)自我中心期;社会自我(3----13、14岁)客观化时期;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二)米德自我发展理论自我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不能理解和运用符号,无意识地模仿他人第二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学会语言,学习扮演重要他人并从其角度看自己第三阶段:准备阶段扮演某个角色,并能综合多个重要他人的观点审视自己第六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七.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攻击性、支配性、自信心、人际交往、焦虑等八、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1、性别角色的获得(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性激素脑2、性别角色的分化(社会因素)a家庭双亲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b学校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教师、学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九、性别角色的互补:十、性别角色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由俄狄浦斯情情结解释男女两性有别,男孩通过与父亲的认同获得了性别角色,女孩不能解脱情结埃里克森的内部空间观:男女的内部空间(生理的、性解剖学的)决定了人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还决定了人类的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
二)社会学习理论两性观:性别角色的获得:母亲是儿童行为的有力强化者;儿童对父母及他人行为的模仿;儿童的观察性学习总而言之,性别的定型是通过社会学习的各种方法而实现的社会学习中性别差异的典型实验:模仿和强化法在塑造儿童行为,尤其是诸如攻击性性别定型中是行之有效的三)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性别恒常性的获得:儿童大约4至6岁时具备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自认这些基本概念,是获得性别恒常性的最关键的基础性别角色的自我社会化:性别角色学习是自我动机高度作用的结果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2、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3)认知的情境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1、对他人情绪与表情的认知(1)表情线索是重要的社会刺激(2)面部表情的超文化性2、对他人性格特征的认知认识他人性格的困难;认识他人性格需采取多种途径——外表容貌,外显行为,过去生活情况;察言观色睹行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测量的方法4、对自身的认知四、印象形成的因素(一)第一印象(二)个人好恶评价是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中心品质(三)晕轮/光环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一个人漂亮有魅力是一种好的品质,于是他的其他特点往往也被认知为具有积极意义了(四)社会刻板印象形成错误刻板印象的原因;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原因p280五、印象管理(一)概念亦称印象整饰。
内容:语言,仪表,身体姿态,眼神(二)印象管理的策略1、讨好、恭维、抬举别人,与别人保持一致,自我表现,给予好处2、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行为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情境归因,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个人倾向归因,只有首先厘清其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2)维纳的归因理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主要是对于成败的归因内在稳定能力不稳定努力外在稳定工作难度不稳定运气(3)凯利的归因理论人们要横跨三个不同的范围来检验因果关系,即客观刺激物,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条件因为此理论涉及到上述三个独立的方面进行归因,故称为三度理论此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区别性:此行为是否特殊一致性:与其他人是否一致一贯性:此特殊行为是否偶然一、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是行为所指向的外在刺激物,属于外归因。
二、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应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属于内归因三、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为之,因人而异,此时行为原因在于行为发生时的外部情境,属于外归因4)琼斯的归因理论:人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特征是相互对应的,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可以推断他的动机、人格特质,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故此归因理论为对应推论理论3、归因偏差(1)主要归因错误(2)着眼点不同而导致偏差(3)涉及个人利益时导致归因偏差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二)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三)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动机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卫功能(四)社会态度的特点:(1)内隐性(2)方向性(3)统一性(4)复杂性(5)稳定性三、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说服者变量:吸引力,可靠性,权威性,公正性;(2)信息变量:单方面与双方面的信息;信息引起的恐惧程度的大小(3)渠道变量:个人与个人面对面宣传说服;大众传播媒体(4)信息接受者变量:智力,认知需要,人们原有的态度(5)情境变量: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四、社会态度的理论(一)强化理论(霍弗兰)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是通过强化、模仿和联想而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
其中强化是基本条件(二)认知平衡理论1、海德的一致性理论海德假设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和O双方建立起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者的人或事海德认为,POX三者的关系如相适应,则体系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无需改变若不平衡,倾向于把它改变为平衡状态人他人事件之间的平衡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人们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三)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人有行为自由的动机,当人们的行为自由受到威胁时,人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抗拒影响人的态度的改变布林首次提出五、社会态度的测量方法(一)自我评定法1、总加量表法2、社会距离量表3、语意测量(二)投射法1、主题统觉测验TAT 2、造句测验(三)行为反应测量1、距离测量2、生理反应法3、任务完成法第九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功能(三)与活动效率:内驱力理论倒U型理论(四)动机由需要激发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五)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相互排斥作用3.对于外在动机的关注有时会影响人的内在动机的激发;影响内部动机的因素:奖励、自我控制与自我决定、外在动机的施加者。
二、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1、定义:默瑞认为成就动机指个人想要尽快并尽可能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倾向或欲望2、成就动机的理论发展:机械取向的研究:阿特金森动机期望-价值理论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认知取向的研究:成就动机的本土化研究:3、成就动机的训练:个体早期独立性的培养;成年人的主动配合,首先要确立自信、自立等人格特征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上述现象是人类的共性,它超越了各种社会形态第十章从众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从众的变式:顺从接受反从众5、从众的行为原因: 对偏离的恐惧行为参照6、从众的经典实验阿希(S.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结果:在其他人作出错误选择的情况下a. 仅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从未发生从众行为;b. 约15%的被试平均发生75%的从众行为(12次中有9次从众);c. 所有被试,平均有1/3的反应表现出从众行为实验后的调查:为何从众?a.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