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山饭店案例研究.pdf
3页香山饭店调研——中国情缘建设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 中国建筑师们面临着既要现代化, 又要保持民族中国特色的困惑 中国建筑界在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舞台一位富有国际盛名的,于中国有着不解情缘的建筑师, 引起了国内建筑师们的注意——他就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978 年,旅居海外 43 年的贝聿铭,应邀回到祖国,做了一次重要的考察1979 年,他又先后 6 次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最终设计了一座建筑的文化坐标——北京香山饭店建设理念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 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贝聿铭贝聿铭是一位一直努力在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找寻平衡点的建筑师经过在长江流域的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等城市考察,贝聿铭认为,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 比如中国园林建筑和民居中院落与室内空间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 园林建筑中观赏路线的布置使人感觉到从幽静僻静到豁然开朗的强烈对比,这些优秀的建筑手法,都应该继承下来因此, 这座建筑利用中国园林的手法, 与自然很好地融于一体 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 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
设计手法颜色建筑采用中国南方传统的建筑颜色:白墙灰瓦,将建筑的“中国风”的这种基调定格下来他希望香山饭店的窗户采用北京城墙上的那种旧式瓦片来装饰贝聿铭的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在北京找到了一位已届七旬的老工匠,很快地在城郊一座幸存的窑中复制了这些瓦片 瓦片从窑中烧出时工匠们给它们上了釉彩, 使这些瓦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深灰色的光泽 这就是贝聿铭喜欢的建筑材料 —— 简朴却不失优雅窗户他说: “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在中国园林中, 窗户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给人的是一种神秘的吸引感, 让人总是情不自禁想看看窗外到底是什么 不仅仅在连廊上, 在入口处便将窗户这一重要的园林元素展现出来, 一下子便给进入的人奠定了一个具有中国风的基调 这个小小的园林元素却是整个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屋顶整个建筑的屋顶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坡屋顶,特别是在中庭部分,贝聿铭采用了“歇山式”的屋顶但其并没有建“新古董” ,而是将三个玻璃屋顶并排放置,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屋顶形式,又能体现现代的纯粹性, 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屏风一进入中庭我们便能看见一个开有圆形洞口的屏风,给人是一种熟悉的感觉。
其一,圆形的洞口是园林中的一种洞口形式;其二,屏风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使用的形式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贝聿铭都将中国的元素融入其中院子院子是中国建筑中最典型的一个元素,无论是从北方的四合院还是中部的窑洞,再到南部的土楼,院子始终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院子中的水以及山石则是中国园林中的典型元素无水石部成园林,可知其在园林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贝聿铭也曾为了这些山石煞费苦心,只为追寻那曾经的中国情愫空间序列这是从主入口分别抵达大门厅、 接待大厅、 接待大厅与主庭院之间的过渡空间和主庭院的一个空间序列 我们可看出, 从刚开始大门厅的低而小的空间进入接待大厅高而大的空间时, 借用了对比与衬托使后者感到更高大, 而且也可以使人感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达到空间序列的第一个高潮 接着到达低而小的过渡空间, 此空间正是餐厅休息区, 也能给人一种亲切、 温馨的感觉 当进入主庭院时,空间再一次的扩大, 从室内过渡到室外, 完成了空间的再次的对比和变化, 达到空间序列的最高潮空间布局用于各组客房相互联系的的单面走廊迂回曲折单向景窗的运用,使人如置身于园林之中,客房也因此朝向四面八方,将周围的山林景色尽收眼底。
总结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香山饭店于中国的那种不解之缘, 这可以算是一个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 这也反映出贝聿铭, 这位年迈苍老的建筑师与中国的情愫之缘, 在他的建筑中反应的淋漓尽致, 而这种情愫也不仅仅反映在这一栋建筑之中他的设计手法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内在的反应看过《贝聿铭传》 ,一直觉得他有着比较强的中国情愫从他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的设计手法,这些方法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入口 大门厅 接待大厅 过渡空间 大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