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9956129
  • 上传时间:2018-05-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4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和发展作 者:金安区张店镇白塔寺中学 冯 锐摘要:摘要: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 现有的资料来证明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而非东汉,继而理清文人五言诗在汉代发展的大 致脉络由虞姬的《和项王诗》到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五言诗经过三百多年的 发展而趋于成熟,从此中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五言诗创作为主的 时代即将到来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 文人五言诗 起源 发展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Origin and DevelopmentAbstract : Five-Word Poem origins in ancient literature study has been outstanding iss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data to prove that the Five-Word Poem not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Han , then sort out the Five-Word Poem i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Dynasty thread. By Yu “and items, WANG“ Anonymous “19 Ancient Poems“ Five-Word Poetry After 300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From the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has entered a new era, a poem writing poetry-dominated era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Key words : Han Dynasty poetry literati rise development中国古代诗歌,以文人创作为主体。

      而文人创作的诗歌又以五言为主流形式 有汉一代,是文人五言诗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了解了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才 能更好的了解这种诗体形式 然而有关文人五言诗的起源,却一直是古代文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 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文人五言诗起源于东汉,班固的《咏史》则被看作是最早的文 人五言诗对此,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东汉应亨的 《赠四王冠》当然也还有人认为西汉李陵、枚乘的作品才应当是最早的文人 五言诗作品无论如何,文人五言诗成立于汉代这一点,已无争议可究竟是缘 于西汉,还是东汉?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将两个概念先弄清一是关于“汉代”的时间界 定文学史上习惯于将汉高祖元年乙未(前 206)至汉灵帝中平己巳(189 年)这段 时期的文学称为“汉代文学”也就是说包含了“楚汉之争”这段历史,而不包括 “建安文学”二是关于“文人”的概念什么是“文人”?《现代汉语词典》中解 释为“会做文章的读书人”,因而不能狭义地将它理解成历史上有名的墨客、骚 人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之后,现在就可以对“文人五言诗到底起源于东汉,还 是西汉?”这个问题作出应答了一、两汉文人五言诗的起源一、两汉文人五言诗的起源文人五言诗究竟源于何时?长期以来,围绕着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 点上:一是苏、李诗的真伪问题。

      梁代萧统在《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中分别选 入了李陵用五言写成的《与苏武》诗三首和苏武的五言诗四首钟嵘《诗品》中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所以文人五言诗当缘于李陵可是对于这 七首诗的真伪,与钟嵘同时代的刘勰却提出了质疑他在《明诗》中说:“至成帝 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 见疑于后代也”之后的苏东坡在《答刘沔都曹书》中也说:“苏武、李陵赠别长 安,而诗有江汉之语……正齐、梁间小儿所拟作,决非西汉人 ,而统不悟他 根据诗的用语与苏武、李陵二人行事行踪不符,从而得出这一结论,合情合理,因 而得到了后人的支持再之后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也认为“汉武 帝时绝无此种诗体”有了这三位大师的论断,所以后世的许多学者对苏李诗的 真实性持否定态度二是《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 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等八首诗和另一首诗 《兰若生春阳》放在一起,题为“枚乘杂诗九首”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 也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然而对这九首诗的真伪,后人又提出质疑他们的 理由是:西汉避讳非常严,汉惠帝讳“盈”,而这九首诗中却多次出现“盈”字,因而 不可能是西汉枚乘所作。

      这种推断也是不无道理的 在对苏、李诗和枚乘诗的真实性进行否定之后,现在大多数学者基本上达成 了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文人五言诗不可能产生于西汉 其实,文人五言诗是否产生于西汉?我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去 验证一、考证《文选》所载的苏、李诗和《玉台新咏》所载的枚乘诗是否可 靠二、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西汉时代的五言诗作品既然通过第一种方法不能 让所有人信服,那么何不试着从第二种方法入手呢? 我们讲,一种诗歌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必定要经过 一段时期的磨合,五言诗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 言”,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也说: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 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 详切可见,与四言诗相比,五言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而五言取代四言、杂 言亦是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早在四言盛行的先秦时代,五言即已萌芽我 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召南·行露》中写的:“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 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又《诗经·小雅·北山》中写的: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不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这些五言诗句,虽然不能看作是五言诗,但毫无疑问 对后世的五言诗创作产生过影响而秦代在民间出现的一些五言歌谣,如晋代杨 泉《物理论》所载秦始皇时《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 骸相支柱无疑已经初具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了按这种发展脉络、发展轨 迹,我们讲在西汉出现文人五言诗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事实上呢,也正是如此 目前,对于《舂歌》和《美人歌》的作者问题学术界无争议据《汉书·外 戚传》记载:“高祖崩,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髡钳衣赭衣, 令舂戚夫人舂且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女?”又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可是 为什么不认定这两首诗便是文人五言诗呢?原因不外乎有这两点:一、对“文人” 概念的理解戚夫人是高祖的宠姬,而李延年出身倡优家庭所以,一般的研究 者都将其排除在文人之外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见这里涉及对“文人”这个概 念外延范围的确定问题认为他们非“文人”的这个观点同我们今天所说的“工人、 农民出身的作家就不是文人”是同样的荒谬。

      二、对“五言诗”形式的理解他们认为这两首诗并非完全用五言写就,中间夹有三言、八言我们讲,一来它们是 早期五言诗,还不是很成熟二来这两首诗都保留有口头歌唱的特点,所以不是 那么的整齐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仅仅抓住这点不放,硬是认定这是非五 言诗,那么就难免会有吹毛求疵之嫌现在就算这两首诗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五言 诗,那么,对虞姬所作的《和项王诗》又当作如何解释呢?据《史记》记载,垓下惨败以后,在汉兵的重重围困之下:“项王则夜起,饮帐 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 人和之可惜司马迁当时只记载了项王的诗,而没有虞姬和诗的内容唐张守 节《史记正义》在《项羽本纪》里引了《楚汉春秋》所载美人和项王的歌: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后世学者由于对枚乘和苏、李诗的真实性的否定,从而认定西汉无文人五言 诗而正是受汉初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诗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又否定这首诗 的真实性这种循环论证的方法本身就缺乏说服力而他们推断这首诗是伪作 的主要论据便是:项羽所唱的诗歌是带“兮”的楚辞体而非五言诗,作为和诗,虞姬 应当用楚辞体才对。

      这种观点,也难让人信服我们讲,一个人对艺术的样式各 有偏爱,为什么项羽唱的是楚辞体,而虞姬的诗就必须是楚辞体而不能是五言诗 呢?而且,通过对张守节这个人的了解我们知道,作为史学家的他,写作态度是非 常严谨的他在《史记正义》中明确地注明了引诗的出处,即《楚汉春秋》而 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楚汉春秋》九篇,陆贾所记”的记载《楚汉春秋》 系“陆贾为记时功而作,其中记事延及惠帝、文帝时事”而陆贾,大家都知道,他 是汉初著名的学者曾经追随刘邦打过天下作为和项羽同时代的人,在记载项 羽悲壮结局时详细地记录虞姬和诗的内容,也是合情合理的该书虽已失传,但 书名和作者却都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而《隋书》系唐人编写,说明该书 还在唐代流传过,因而张守节见过此书,并引用此书,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 不能因为此书失传,就怀疑它的真伪,从而怀疑虞姬所作《和项王诗》是伪作 这不是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态度更何况,我们既然承认《舂歌》为戚夫人所作, 那么戚夫人可以熟练地用五言诗进行写作,为什么与她同时代且相差不远的虞 姬就不能作出这首五言诗呢?正如曹道衡先生所说:“虞美人与戚夫人两人时代 相去甚近,而戚夫人之作既无可疑,而其体又基本上属于五言,那就很难说虞 美人之作出于伪托。

      [1]而程毅中先生也认为:“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有名的文人 作品,那就大可不必把五言诗的成立推到那么晚的为什么虞美人的歌就不能 算五言诗呢?”[2] 我们知道,《楚汉春秋》是汉初人陆贾编写的书现在即使我们认定《和 项王诗》不是虞姬自己所作,那么它也必是汉初文人的拟作,否则不会在此书 中出现这样看来,文人五言诗还应当是源于西汉况且,现在还没有充分的 证据证明《和项王诗》就非虞姬所作,所以笔者认为:文人五言诗当起源于西 汉,而虞姬的《和项王诗》则是我国第一首文人五言诗作品 在弄清楚文人五言诗的起源问题之后,下面我们就要谈谈文人五言诗的发 展情况了二、两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二、两汉文人五言诗的发展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文人五言诗起源于西汉初,虞姬的《和项王诗》 是我国第一首文人五言诗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西汉,除去这少数几 首诗我们能判定其作者外,其余的,我们都很难断定其真实的作者这是什么 原因呢? 一直以来,诗坛上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一说,尤其是在汉代由于 五言诗被认为是一种‘俳优倡乐多用之’的诗体,与四言相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因此早期的文人五言诗多不具名”(包括《古诗十九首》)。

      [3]由于不登大雅之 堂,所以文人往往为“娱情”而偶然为之这样一来,造成作品不会太多,而作 品能流传后世的也就更少如同早期出现的词和小说一样,作者多不署名或假 托他名然而没有流传下来,并不说明当时就没有人进行创作大家知道,班 固在《汉书》中特地安排了《艺文志》来记录西汉时期的诗文创作情况只可 惜,他只记载了当时各类诗歌的总量共三百一十四篇和二十八家的分类目录, 而没有具体的诗歌内容我们今天虽已无法确认哪些是五言诗,哪些是非五言 诗?但谁又能确定这其中就没有文人五言诗呢?清代的考据学家王先谦在《汉 书补注》中就指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五言诗《鸡鸣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