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经济学第十一讲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ppt
26页書式設定,書式設定,第 2,第 3,第 4,第 5,*,*,書式設定,書式設定,第 2,第 3,第 4,第 5,*,2024年10月26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2024年10月26日,1,主要内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论,平衡增长战略,不平衡增长战略,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区域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中国的区域发展,2024年10月26日,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路,赫希曼,-,不平衡增长战略:,不同部门和区域的不平衡可以创造各种发展机会,并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机制迫使社会对这些机会分别加以利用,有利于动员更多的资源和投资,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平衡增长战略试图通过超过最小临界规模的投资打破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恶性循环和发展陷阱,为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2024年10月26日,3,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平衡增长战略,:,平衡增长发展战略强调的是资本存量在,各个行业同时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同时扩张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大规模投资,大推进:罗森斯坦,罗丹,恶性循环:纳克斯,2024年10月26日,4,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使用在最有效率部门从而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批评平衡增长的反经济性,提出不平衡增长。
支持者:罗斯托等,赫希曼对平衡增长战略的批评,:,平衡增长的思想是在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萧条时期,由于开工不足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资本存量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平衡增长理论试图用发达国家的情况来说明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忽视二者在基本经济条件上的差异,其理论是“早熟的”,2024年10月26日,5,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发展是经济从一种类型向其他更先进的类型转变的渐进过程各国的增长过程存在的“关联效应”,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经济资源加速经济增长2024年10月26日,6,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经济使其他部门逐步得到发展的经济学说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非均衡性质两种途径的不平衡增长,-,赫希曼(,1958,),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2024年10月26日,7,不平衡增长对区域经济的双重作用:,缪尔达尔和赫尔曼,正面推动,扩散效应:,经济中心的周围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负面影响,回波效应:,指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增长极)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净人口流入、资本流入和贸易活动,从而加快自身发展,并使其周边地区发展速度降低,2024年10月26日,8,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平衡与不平衡,区域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研究的两个思路:,第一,,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第二,,从区际经济角度,侧重研究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协调问题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佩鲁(法国),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增长速度最快,这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会形成一种,中心,,这种中心就是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一些,地区和区内大城市中心,如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2024年10月26日,9,关于发展极,1,形成条件,:,第一,,在一个地区内存在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第二,,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第三,,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2024年10月26日,10,关于发展极,2,发展极的辐射作用,:,第一,,技术创新的示范和扩散效应,第二,,资本的集中与扩散功能,第三,,产生规模效益,2024年10月26日,11,关于发展极,3,发展极与回波效应、扩散效应的发生顺序,:,第一,,首先存在回波效应,联系托达罗模型,第二,,然后发生扩散,-,当,“发展极”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扩散效应”(,spread effect),发达地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生产要素供应紧张 生产成本上升,有利的投资机会减少 资本向其他地区寻找出路 资本技术向落后地区扩散,2024年10月26日,12,缪尔达尔:,进退维谷的美国: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中提出“循环的或积累的因果关系”原理,,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和,亚洲戏剧:各国贫困问题考察,(,1968,年)等著述中,使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因此而形成的“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论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赫希曼:,增长极产生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强调指出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回波效应占支配地位,,发展了“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2024年10月26日,13,区域发展战略: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优先次序”,,即政府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对经济基础较好并已积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给予重点投资,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当这些地区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达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2024年10月26日,14,区域发展战略:,倒“,U”,形理论,-,威廉姆森,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大体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经济发展的初期,非均衡过程,-,差异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首先回波效应,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均衡过程,-,区域发展差异缩小又构成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次的扩散效应,2024年10月26日,15,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1,源于弗农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产生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变动、转移,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的是小岛清的,雁行模式,2024年10月26日,16,产业与国家发展的雁行,2024年10月26日,17,东亚的顺次发展过程(家庭生活品产业),2024年10月26日,18,高成长的顺次发生,2024年10月26日,19,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2,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变动、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次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2024年10月26日,20,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问题,特征:,共存的局面,传统经济的平衡发展状态,现代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略,2024年10月26日,21,中国的区域发展,历史视角:东南沿海地区最先接触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而内陆地区相对比较延迟地理视角:自东向西呈现出不平衡的资源条件,现实:复合性的差异结构,东西,东中西,城乡,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产业间,产业内,-,双,&,复合性二元,2024年10月26日,22,附:缪尔达尔,纲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瑞典人,1898-1987,,,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进行的精辟分析,同年获奖:,哈耶克,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因素,(,1930,)、,货币均衡论,(,1931,)、,1630,1930,年间的瑞典生产费用,(,1933,)、,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1934,)、,人口问题的危机,(合著,,1934,)、,人口:一个民主问题,(,1940,)、,美国的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国际经济,(,1956,)、,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1957,)、,超越福利国家,(,1960,)、,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研究,(,1968,)、,世界贫困的挑战,(,1970,)、,反潮流:经济学评论集,(,1973,),等,。
超越单纯经济学的针对经济的运行、发展和社会问题的综合研究,2024年10月26日,23,区域间的二元结构,地区间,转自:胡,鞍钢等,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和不协调,历史视角下的“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经济学(季刊),,2006.4,2024年10月26日,24,区域人均,GDP,的国际比较,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関志雄,、,地域格差如何是正,、,財務総合政策研究所中国研究会,、,2005,年,12,月,21,日,(,2004,年),(,200,2,年),2024年10月26日,25,附,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保守估计,计划经济时代的,“,剪刀差,”,让农民付出了,6000-8000亿元,的代价,另有统计显示,在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又从农民那里占有了大约,15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总额为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农民平均每年的总负担高达811亿元,是改革前155亿元的5.2倍,另,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最少使农民蒙受了,2万亿元,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