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文化之祁东渔鼓.doc
13页1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乡 村 特 色 文 化系别班级: 政史系 1103 班姓 名: 张 赛 男 学 号: 201103510068 指导老师: 王福应老师 2013 年 2 月2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祁东渔鼓进行介绍性的研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一、 祁东渔鼓的起源记载;二、祁东渔鼓的构成;三、祁东渔鼓的特色;四、祁东 渔鼓的发展;五、祁东渔鼓面临的问题;六、祁东渔鼓的传承 关键词:祁东渔鼓、特色、调查、研究 调查方式:实地采访、查阅资料、网上搜索、通过、等工具调查 湖南人有句俗话:“唱不过祁东,打不过东安 ”在祁东县,有两张文化 “名片” ,一是祁剧,二是“祁东渔鼓” 因为渔鼓通俗易懂,上世纪九十年代 祁东城乡刮起了一股“渔鼓风” ,别说婚丧嫁娶、盖楼筑舍这样的红白喜事,就 连农家猪栏里母猪产猪仔这样的事情,也要邀请艺人们上门打上一场渔鼓当 地的百姓,可以不知道谢霆锋、李宇春,但他们记住了刘兴国、邹华春、邹华 山、邹昆山、雷齐明、王玉芳、周秋琼、彭彩虹这一串串渔鼓艺人的名字,他 们才是祁东百姓心中的“超男” 、 “超女” 他们活跃在祁东城乡,平均每年演出 突破2000场…… 祁东渔鼓在我们地方非常受欢迎,因为祁东渔鼓也是非常有名有特色的, 它用祁东话演唱,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乡情,一种特别的风俗。
而祁东 渔鼓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四个全国之最:一是以演唱渔鼓为主要职业和主要收入 来源的渔鼓艺人,由建国之初的三五名歌郎发展到数以百计,一个县曲艺从业人 员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其次,全县59支渔鼓演唱队,每队每年平均演出400场以 上,每年全县演出场次达2万3千余场,演出场次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其三,每年 观看渔鼓的观众突破千万人次,就一个县来说,每年观看曲艺演出的观众人次亦 堪称全国之最在祁东渔鼓艺人中,现有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7人,湖南省曲艺 家协会会员36人,就一个县来说,高级演艺人员之多同样是全国之最2008年 初,中国曲协发文确定祁东县为“中国曲艺之乡” 一、 祁东渔鼓的起源记载 (一) 渔鼓的形成 渔鼓的构造渔鼓是用竹筒制作,一般长约70—100厘米,直径约为10—13厘 米,竹筒的中心是空的,有竹节的地方把节掏掉,这在选材上就很讲究,尽可能选 用节眼少的竹子,当地多选用的是楠竹,将里外都刨得很光滑,等竹筒干了以后, 在表面涂上桐油,再把其中的一端蒙上兽皮,如猪皮、羊皮等 渔鼓源头在道教,是道士们在传道或者化缘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 情,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 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
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情,所 以“打渔鼓,唱道情”是连起来说的渔鼓属说唱门类,夹说夹唱,叙事性极 强,说唱面甚广,盘古亘古、三皇五帝、二十四孝、才子佳人,想唱什么便可 唱什么,想唱多久便可唱多久 后来, “道情”为民间艺人所采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一曲戏文,融古今于一炉,集雅俗于一身,说天说地说 人情;唱山唱水唱风月;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把那山重水复唱出个柳暗花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抑恶扬善,除暴安良3 的民间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皆大欢喜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 世思想的工具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关于渔鼓的传说见 附页1 (二) 、祁东渔鼓的形成 渔鼓何时流入祁东,无详细的资料记载,民间传说祁东渔鼓起源于南宋建 炎年间,其时金兵入侵,北宋南迁,宫廷艺人沿途流散,成群的结社结团组班 卖艺,以谋生计,于是衡邵一带有了祁剧弹腔的班底;单个者则卖艺街头,取 筒击节,这就是丝弦,弹词、祁阳小调、祁东渔鼓的源头之水 在祁东县志、文化志里有史可查的是说解放前夕,第一个在祁东民间唱起 渔鼓的是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
他捧着一个两尺竹筒拍筒敲打,演唱历朝趣 闻和民间俚事,引得老百姓观看邹祖溪(艺名懂乃积))拜其为师,是祁东渔鼓 的创始人他把祁东渔鼓带入丧堂,又让其走出丧堂,搭演唱,每每为死者 超度亡灵唱完夜歌后,便怀抱渔鼓筒,敲动简板边说边唱,把三皇五帝、才子 佳人的故事,从古至今娓娓道来,一直唱到天亮从此,丧堂成了渔鼓根植的 土壤;在1952年中南戏曲观摩会演上,邹祖溪老先生演唱了祁东渔鼓《廖仁福 的互助组》 ,首次把渔鼓带进了大雅之堂 1976年,已故原省曲协主席周汉平先生率专家组来祁考察,因祁东的渔鼓 在演唱风格和表演手法上已自成流派,故定名为“祁东渔鼓” ,这也是“祁东渔 鼓”这种说法的正式由来祁东渔鼓形成于民间表堂,自成流派后,作为一种 单列的演唱形式很快从夜歌子里分离出来,并在祁东、祁阳、邵阳、永州一带 发展兴盛,目今已称雄湖南曲坛 2000年,祁东县成立曲艺家史会2010年,祁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祁东 曲史纳入财政预算同年,县人大常委、县政协将打造祁东文化名片,修建中 国曲艺之乡牌楼定为第一号提议案上报县委,县委书记曾祥月批示县委宣传部 在高速公路入口处选址建造“中国曲艺之乡”牌楼 祁东渔鼓载誉潇湘,驰名华夏。
二、祁东渔鼓的构成 唱本、音乐、队伍这三大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祁东渔鼓,祁东因“祁东 渔鼓”——中国曲艺之乡名扬华夏,祁东渔鼓因观众的认同与共鸣、领导的欣4 赏与支持、专家的接纳与肯定,逐步步入一个腾飞的起点,祁东渔鼓随演艺市 场的拓展、观众欣赏口味的转换,结构也在不断扩展和演变 (一)唱本结构 唱本是“唱曲”类曲艺文学脚本的统称 “弹词” 、 “丝弦” 、 “渔鼓”和“琴 书”都属于 “说唱”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为通篇唱词借重于音乐来言人叙事、 抒发感情,其特点一是唱词的句式为诗赞体形式;二是韵辙规律一般为一韵到 底;三是唱词的篇幅讲究流畅精练;四是创作的唱本,多来源自章回小说或民 间传说故事 渔鼓唱本与其它曲艺一样也是叙事体,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 渔鼓段子一般分三个部分:引子——正文——煞尾 (二) 、音乐结构 曲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结构按其曲体结构一般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联套 体和单曲体三种类型 以上、下两句旋律基本固定的唱腔为主体,并采用板式 变化的手段来演唱的唱腔结构,构成主体的唱腔,是祁乐渔鼓的旋律基础在 反复演唱中,旋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唱词言声调的不同而变化,随唱 词所表达的感情情绪的不同而起伏,即艺人所说的“按字行腔、声情并茂” 。
祁东渔鼓的音乐结构说来简单,其基本曲调为四句,五声徵调式,由两个 略有变化的上下句结构的曲调组成每个上下句前均有长过门,艺人们将之称 为“丢圈” ,为演唱者开腔前定音高、定节奏、引领情绪上下句中的短小过门, 艺人们将之称为“学舌” “学” ,祁东方言读作[huo阳平] ,意思相当于普通 话的“和” [he去声] ,模仿、声音相应伴奏主胡摹拟艺人刚唱完的一个词的 腔调,惟妙惟肖地拉一个学舌小过门,常令人忍俊不禁尽管祁东渔鼓主旋律 有四句曲谱,通场演唱的音乐特点也可用四个字概括---------无曲可依 (三) 、队伍结构 这里指的队伍结构是指渔鼓演唱队伍的成员结构,早期祁东渔鼓演唱队伍, 在划分段的具体时间可追朔到是二十世纪的50年代以前 解放初期,刘贤忠先生最初唱渔鼓完全是辛勤劳作之后的解闷和取乐,连 打带唱就是一个人,一个艺人,一个鼓筒,一块竹板,没有人伴奏,连最常见 的二胡都没有派上用场,有如一人说故事,大家听故事,不同的是间或唱上一5 段,货真价实的道情说唱所以是个单打一的结构 邹祖羲先生将渔鼓带入丧堂后,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渔鼓职业艺人,仅仅 是为了能混上一口好的吃喝,步入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刘兴国应师兄邹祖羲 之邀,为他用二胡伴奏,从此让祁东渔鼓从无弦乐伴奏变革为依托二胡伴奏, 形成了一拉一唱的格局,渔鼓队伍的结构由单一结构演变为二人结构。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女艺人的加入,音乐器材先进,渔鼓队伍也由 二人队伍发展到6-7人队伍,形成了既分工又合作的团体结构,使祁东渔鼓走 向了一条全就之路 三、祁东渔鼓的特色 祁东渔鼓的艺术特点是无本可循、无曲可依、伸缩自如、雅俗共赏艺人6 即兴演唱,既是演唱者,又是创作者祁东渔鼓的演唱主要风格为:无本可循、 无曲可依,通俗易懂、伸缩自如,演唱方法有对唱、表演唱、渔鼓小品、戏剧演 唱等多种演唱方法,演唱极其灵活,除某些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词外,长篇均无 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桥路本” ,记录故事情节概要,演唱时靠艺人临场 发挥,随口编唱,对情节与人物逐一进行深刻细致的描绘,增加浓墨重彩的渲 染,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演唱方式较为简便,演出者一人多角,进进出出, 更换角色,甚至可以从角色中跳出来进入解说状态,使得演出更让观众理解舞 言为“祁东土话” ,渔鼓唱腔是由道士腔发展演变而来,因情节变化而派生 出“道情” 、 “正腔” 、 “悲腔” 、 “垛板” 、 “散板”等几种唱腔,按字行腔,字少 音多,唱词不同,行腔亦异,唱腔古朴、深沉、优美近年来,祁东渔鼓大胆 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 念、做随机应变,连服装道具、舞、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
演 出作品内容和形式上,不仅有传统的渔鼓大书,还有大量新编的渔鼓小品等等, 主要的演奏乐器为“渔鼓筒”,以及二胡,胡琴,月琴,近年来还加入了电声乐等 乐器 其中,通俗,是渔鼓作品共同的言特色无本可循,是祁东渔鼓有别于 全国任何演艺团体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艺人通场演唱的传统曲目没有文字 唱本供艺人依本演唱文艺圈很多人难以理喻,十分费解没有唱本怎么能把一 场曲目唱下来,事实上不但唱了下来,而且唱得有声有色,唱得万众动容唱 本在哪里?唱本在艺人的肚子里,艺人知识素养的积累,让他们即兴创作、临 场发挥、潇洒自如,在祁东,一个艺人要能独立登演唱,没有十年八年的锤 炼显然不行铿锵作响的锤练二字便是祁东渔鼓的神奇所在,也是祁东渔鼓称 雄称霸曲坛的重要基因 四、祁东渔鼓的发展 一是曲目越来越丰富,以传统曲目为主的演唱底本、线本(即无文字本,只 有一条故事线索供艺人临场发挥)增多,大多为新一代艺人发掘整理,更为可喜 的是,祁东形成了渔鼓作家队伍,创作了许多紧扣时代、充满生活气息的当代 渔鼓作品,排成节目后获得许多市级奖励《湖南曲艺》杂志还为陈云飞先生推 出了作品专辑;二是演出领域大步开拓,除丧堂渔鼓外,出现了祝寿渔鼓、庆7 谱渔鼓、开墟渔鼓、开业渔鼓和婚事渔鼓;三是表演形式日益丰富,除单口渔 鼓外,还有对唱渔鼓、课子渔鼓、小调渔鼓、渔鼓表演唱、渔鼓小演唱、渔鼓 小品等多种形式。
除此以外,现代渔鼓曲目的创作,为了配合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宣传工作, 当地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创作新曲目,这些曲目大都是现代题材,包括 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先进人物事迹等等,具有很强的时代特 征和教育意义 而且随着渔鼓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些现代曲目也应运而生主要有《闹 新房》 、 《陶铸路过喝浪滩》 、 《祥林嫂》 、 《考新郎》 、 《无底洞》 、 《毛主席过黄河》 、 《寻老婆》 、 《连心桥》 、 《铁税官》 、 《胡兰玉收税》等,这些新型曲目与政府及 相关职能部门的宣传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祁东渔鼓融入了祁剧唱腔,现代渔鼓增加了现实生活题材的曲目,使思想 性和艺术性日益提高祁东渔鼓,表演已经戏剧化,运用对唱、表演唱、渔鼓 小品、戏剧演唱等多种演唱方法以渔鼓调为主,大胆汲取祁剧、地花鼓及祁 阳小调的艺术精华,生、旦、净、丑各显本色,唱、拉、念、做随机应变,连 服装道具、舞、布景等都充分运用到渔鼓演出之中,使观众耳目一新,适应 了老百姓娱乐生活多样化的现实需要 五、 祁东渔鼓面临的问题 1.官方境与民意的脱节在官方境中,祁东渔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是附属大型渔鼓表演,即 在乡俗中演唱大型渔鼓前,加演宣传小曲目,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