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日文化交流》ppt课件.ppt

22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75444475
  • 上传时间:2019-01-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07.81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日文化交流概述,09(2)班,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 第三是影响深远 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历程,(一)古代 1、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日: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飞跃。

      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徐福上奏秦始皇,徐福像(江苏赣榆),徐福东渡航海画像,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质的 飞跃徐福因此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2、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 ( 中:隋唐时期 ;日: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吉备真备,鉴真像,阿倍仲麻吕,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逍唐使的贡献 1、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大宝法令”、教育制度) 2、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唐代诗集、日本的假名文字) 3、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3、公元十世纪至十四世纪 (中:五代宋元时期;日: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经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其中,无准师范成为宋代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人物4、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初(中:明清时期;日: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 这个时期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既有贸易,又有移民甚至战争交流的内容除物质的商品贸易外,更突出精神文化,而且逐渐从佛教这一重点转移到儒学、美术、书法、医学以及政治和经济上来这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交流,反映出日、中两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特点 图:雪舟和尚,清朝末期的留日潮 (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 19世纪末期,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的终结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史也迎来了剧烈变化的后半期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以中国年轻人为主,热情高涨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整整持续了10年时间,人数达到9000人之多留日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 留日学生们将新文化交流和传播作为使命,深深感到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留学生们通过翻译各种书籍和杂志,将西方以及日本的新思想、新知识介绍给中国国内的青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留日学生和日本教师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郭沫若等 鲁迅和藤野严九郎 《藤野先生》 在华日本教习:20世纪初期,大量中国留学生去 日本留学。

      另一方面,很多日本教习来到中国,他 们在中国国内自己开设学校,或者被中国学校招聘 当时,中国人将他们称为“日本教习”坐落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鲁迅纪念馆的藤野严九郎半生像,另一方面,日本来到中国后,独自或者和中国人合作在中国很快地开设了很多新学堂,如福州的东文学社(1898年)、泉州的彰化学堂(1898年)、天津的东文学堂(1899年)、厦门的东亚学院(1900年)、南京的同文书院(1900年)、北京的东文学社(1901年)等 这些也大大促进了中日文化上的交流现代中日文化交流,1945年至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日:昭和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文化的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就开始了民间文化交流,既有文艺演出,艺术和文物展览,也有学术和人员往来2、1972年至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日: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972年 9 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随着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两国政府间文化关系开始建立并得到加强中日文化现状,近年来,双方在商业展演、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之一 中日文化交流呈现以下特点: 一、共同文化渊源深厚,文物、书法、诗歌、水墨画、戏剧(京剧、歌舞伎)等传统东方文化的交流独树一帜。

      二、民间交流占据主体据统计,目前民间文化交流约占文化交流总量的95%以上各个领域中日文化的交流,语言文字 一千多年前,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语言文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音乐 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重要的范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中日音乐交流的历史是中国音乐的国际化和日本音乐本土化互相交织的行程文学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 ,纯 粹假借一套指定汉字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医药学 德川时代中国医学传入日本是与黄渠宗僧侣分不开的他们有许多人懂医术药学,如心越、独立都懂医术 在药学方面,庆长12年(公元1607)林罗山在长崎获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它献给幕府小野兰山,著《本草纲目启蒙》48卷,所载凡1882种,日本的本草学到此时集其大成五、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第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第二,增信释疑,加强合作 第三,复兴东方文化,创造亚洲世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