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42页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目录一、总体要求 1(一)调整目的 1(—)••••••••••«••••••••••••••••••••••••••••••1(三)调整依据 2(四)调整原则 4(五一)戈IJ>巳l⅛l••••••••••«••••••••••••••••••••••••••••••4(六)规划期限 4二、规划调整背景 5(一)市«况 5(二)土地利用现状 7(三)中期评估 8(四)面临的新形势 9三、规划调整目标 10(一)经济社会目标 10(二)土地利用战略 10(三)规划调整指标 11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一)农用地 13(二)建设用地 13(三)其他土地 13五、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4(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14(二)建设用地布局 14(三)生态用地布局 20六、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22(一)城市(镇)周边基本农田划定 22(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23(三)基本农田整备区划定 23七、土地利用分区调整 24(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4(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6八、土地整治任务调整 28(一)土地整治潜力 28(二)土地整治任务调整 28九、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29(一)土地利用现状 29(二)土地利用目标 29(三)规模边界调整 29(四)布局调整 29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 31(一)交通运输项目 31(二)水利设施项目 31(三)能源电力项目 31(四)军事项目 31(五)环保项目 32(六)民生项目 32十一、区(县)土地利用调控 33(一)土地利用方向 33(二)主要用地调控指标 34(三)市级预留指标 34十二、环境影响评价 36(一)土地利用布局调整评价 36(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评价 37十三、保障措施 38(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 38(二)加强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38(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经济调控机制 39(四)提升规划管理的科技水平 40(五)建立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 40一、总体要求(一)调整目的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的新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遵循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原则,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规划,对《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调整完善。
合理调整全市耕地、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障《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顺利实施,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基础二)调整任务1、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2、调整全市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3、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布局;4、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融合”;5、安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6、调控和指导区(县)土地利用三)调整依据1、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256号);(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57号);(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5)《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V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7)《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8)《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9)《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4号);(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2号);(11)《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实施细则(试行)》(陕国土资发[2014]56号);(12)《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陕国土资发(2015)13号);(13)《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方案〉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6)44号);(14)《关于做好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指标安排使用管理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6)46号)o2、技术标准(1)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23-2010);(2)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土地管理行业标准TD/T1020-2009);(3)关于印发《陕西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要点》(试行)的通知(陕国土资发(2016)56号)。
3、相关规划及其他成果(D《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3)《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4)《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5)《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规划》;(6)《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7)《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8)西安市城市(镇)周边及全域基本农田划定成果;(9)西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四)调整原则1、总体稳定,局部微调2、应保尽保,量质并重3、节约集约,优化结构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5、多规融合,充分衔接(五)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包括新城、碑林、莲湖、潮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高陵、鄂邑等11区和蓝田、周至等2县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渭河南岸,东至满河,西到绕城高速,南联长安区,涉及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未央区、雁塔区全部行政辖区及浦桥区、长安区的部分街道,面积729.18平方公里六)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基准年:2014年;规划目标年:2020年。
二、规划调整背景(一)市域概况1、地理位置西安,古称长安,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北与咸阳市相连,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安康、汉中市接壤,西与宝鸡市毗邻,东与渭南市相接,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7o40,-109o49,.北纬3349'—3435'之间,土地总面积10096.8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驻地未央区2、自然概况全市分为南部丘陵山地和北部川嫄两大部分,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54.60%和45.40%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南部是横亘东西的秦岭山脉,山峦叠障,雄伟壮观,是构成中国地质、地理、气候和生物南北自然分界线,秦岭主脊海拔2(X)0~28()()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北部为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平均海拔400~700米,其中东北部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城区处于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西安市属东亚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6.4°C~13.4°C,年均降水量537.5~1028.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83.4~2267.2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84x109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07天全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两个差异明显的区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黄褐土、褐土为主,南部的秦岭山地以黄棕壤、棕壤土为主,有12个土类,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16.94亿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为24.87亿立方米境内河流54条,主要有泾河、渭河、沪河、海河、泮河、漓河、漓河、涝河等8条,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誉3、社会经济概况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实施内陆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之一本轮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强化区域发展的“集约、集群、集成“,突出"核心板块”支撑,全市经济建设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沪潮生态区、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增长的产业新高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主导格局已经形成伴随产业格局成熟稳定,城市功能、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等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均迈上了新台阶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63.28%提高到2014年的72.60%,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4%和35%,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技术市场交易额、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星电子建成投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西安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建成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开通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2.75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64%,其中城镇人口626.44万人,乡村人口236.31万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74.7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394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95.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3.9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19.56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2.9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2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2项指标均较2005年“翻两番“,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西安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西周丰镐开始,历史上有秦、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具有1200多年的辉煌建都史,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汉长安城和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悠久的历史使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全部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87.47平方公里,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结构2014年,农用地823271公顷,建设用地156597公顷,其他土地29813公顷2、土地利用特点(1) 土地利用区域功能明晰(2) 土地利用城镇化趋势明显(3)文物保护用地点多面广(三)中期评估1、规划指标实施情况(1)耕地保有量本轮规划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目标287107公顷2)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本轮规划安排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66000公3)建设用地规模本轮规划到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目标为162670公顷2、规划布局实施情况规划期间,全市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布局在市中心城区;西咸新区;潴桥区范围内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纺织新城;临潼区中心城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