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docx
20页0受02控测量过程控制程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GGLC-JZ4版次/修订号:1/0主责部门: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1目的确保公司测量过程受控,满足规定的预期要求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过程控制和管理3术语和定义3.1 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2 高度测量过程:关键、复杂、保证生产安全、测量结果不正确会 引起后续昂贵代价的测量过程3.3 一般测量过程:指测量控制风险较小,如用手动量具测量、低级 别过程控制3.4 计量要求:规定的计量要求从产品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和测量过 程都需要这些要求,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 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3.5 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测量设备特性的例 子包括:测量范围、偏移、重复性、稳定性、滞后、漂移、影响量、分辨 力、误差、死区4引用文件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5职责5.1 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5.1.1 负责公司测量过程的统一监督管理。
5.1.2 负责公司最高计量标准测量过程的管理5.1.3 负责原料的化验、产品质量检验、化验、试验测量过程的管理5.1.4 负责公司物资和动力介质计量结算测量过程的管理5.2 技术中心负责新产品生产过程中测量过程的策划5.3 安全处负责人身防护测量过程的策划和监督实施5.4 能源环保处负责公司能源、环境监测测量过程的管理5.5 规划发展处、项目工程单位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大型外包工 程测量过程的策划5.6 设备主体单位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安全监测、环境监测、能 源管理过程中测量过程的管理6管理内容及要求6.1 测量过程的输入是:顾客要求、组织要求、法律法规要求、测量 设备、测量方法、环境条件、测量人员测量过程输出是:完整、准确、真实的测量记录活动是确定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和性能要求、将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计 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高度测量过程形成测量过程规范和 测量过程的有效性确认6.2 测量要求的导出和计量要求的转换6.2.1 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用以下方式表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 确定度、准确度等级、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操作者技 能要求6.2.2 销售总公司宣钢分公司与顾客签订的订货合同及其技术规范 标准、产品质量特性表或图纸等应写明对所定购产品的技术要求、 产品指标,包括产品质量要求。
6.2.3 技术中心负责根据订货合同中规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可测量 的工艺参数,导出顾客的需求、产品的测量要求6.2.4 各管理部门根据组织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提出测量要求6.2.5 设备主体单位应对新增测量要求进行评审,填写《测量过程工 艺要求评审记录》,根据识别出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6.3 测量过程的识别和设计6.3.1 根据本公司生产经营、贸易结算、能源计量等情况应对测量过 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将测量过程分为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和一般测量 过程6.3.2 设备主体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测量过程进行识别和设计6.3.3 设备主体单位根据计量要求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6.3.3.1 根据计量要求识别测量过程要素, 过程要素主要包括:测量 设备、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等a.测量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软件, 以及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b.环境条件:规定进行测量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由于环境条件变化 所需要进行的修正c.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方法、测量步骤和测量结果的报告方式d.操作人员:规定执行测量人员的资格和所要求的技能6.3.3.2 测定已建立的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主 要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重复性、 复现性、操作者的技能水平以及对测量过程可能是重要的其他特性。
为了确保满足计量要求,已建立的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指标应优于计量要求的 指标6.3.4 各测量过程的主体单位设计和识别要形成《测量过程识别、评 价登记表》,导出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填写《测量过程计量 要求的导出》,明确测量过程要求中的控制范围、测量设备量程、最大允 许误差(准确度等级)、允许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分辨力、环境条件、 操作者的技能要求等具体数值6.3.5 根据测量对象的识别和评价以及风险投入和评估,设备主体单 位可评定出高度测量过程和一般测量过程属于高度测量过程须确认、评 审,编制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并按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进行控制, 一般测量过程按照《测量设备控制程序》控制即可经本部门、单位领导 确认的《测量过程识别、评价登记表》及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报计检中 心(自动化公司)备案6.3.6 当部门、单位的机构职责发生变化、测量过程漏识别、测量过 程的各要素发生变化或有新增测量过程时,要及时对测量过程进行识别、 评价,更新《测量过程识别、评价登记表》;及时编制、修订高度测量过 程控制规范,当有更新的《测量过程识别、评价登记表》、高度测量过程 控制规范应及时报计检中心(自动化公司)备案。
6.4 高度测量过程必须进行计量要求的导出, 遇以下情况可不进行计量要求的导出6.4.1 能源测量设备,满足 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 管理通则》、GB/T21368-200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6.4.2 实验室化学分析、试验测量设备,满足ISO/IEC17025:2005《检 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6.4.3 直接采用规定的计量要求,如:国家规定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4.4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明显高于工艺要求6.5 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的编写要求6.5.1 高度测量过程要编制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应包括以下内 容:测量的参数、控制范围、最大允许误差或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度、测量 的频次、测量设备及标识、测量方法或程序、测量软件、环境条件、操作 者能力、其他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高度测量过程控制规范以作业 文件形式体现6.5.2 高度测量过程要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 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过程的有效确认前进行6.5.3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过程过程识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的输入是国家法规、 规范、统计数据、测量设备的证书(或报告)、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素质等;输出是测量不确定度报告;其活动是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分析、 合成及扩展不确定度计算。
6.5.3.1 应对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高度测量过程和公司新建立的最高标准需要进行不确定度的评定6.5.3.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 完成6.5.3.3 根据测量过程的重要程度不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可以采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定6.5.3.4 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有:仪器的误差、测量标准带来的误差、 被测对象本身造成的误差、环境的误差、测量方法带来的误差、操作带来 的误差等6.5.3.5 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应当考虑测量设备校准时的不确 定度6.5.3.6 当某些测量不确定度分量较小,从技术或经济方面来说仔细 地确定它们是不可取的,可以忽略不计,但应说明理由并记录6.5.3.7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应有并保存记录6.5.4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方法6.5.4.1 各单位完成测量不确定评定,应形成《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 定》报告内容应有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 影响量的名称,标准不确定度, 评定方法和数据来源等6.5.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执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JF1059.1-20126.6 测量过程有效性确认6.6.1 测量过程投入使用前,各单位应依据测量过程策划、设计所形 成的文件(技术图纸、测量设备清单)、测量过程规范、测量过程的不确 定度、计量要求、检定/校准记录、环境条件、人员能力等对测量过程的 有效性进行确认。
6.6.2 各单位要依据测量过程的控制程度定期进行有效性确认6.6.3 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确认的方法6.6.3.1 与其它已经确认过程的结果进行比较6.6.3.2 与其它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6.6.3.3 通过对测量过程的性能特性评定和连续分析1.1.3 有效性确认工作由各单位计量员组织相关人员实施,有效确认 结果应保持记录《测量过程控制确认记录》1.1.4 如果在有效性确认中发现问题,不能满足其预期的使用要求, 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同时做好记录6.7 测量过程的实施和控制6.7.1 测量过程要在受控条件下实现,受控条件包括:使用经计量确 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保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按 规定实施监视6.7.2 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的主要方法6.7.2.1 简单控制方法:利用相同或不相同的方法进行重复测量;对 保留的物品进行再测量;分析一个物品不同特征结果的相关性; 对测量过程中使用的测量设备进行抽样检查; 对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 对 测量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检查等6.7.2.2 复杂的控制方法:利用核查标准和控制图,采用统计技术, 对测量过程的全部按规定程序和时间间隔实施测量过程控制。
6.7.3 高度测量过程的控制应制定控制规范,按照规定的规范和时间 间隔进行,控制的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要有记录6.7.4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测量 过程的使用单位应进行标识,停止使用6.7.5 测量过程失控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经校准过的测量设 备可能失准;规定的测量方法可能不适当;测量的频次太少;环境条件控 制不符合要求;操作人员的操作或测量设备读数可能有误; 测量数据记录不真实或不准确6.7.6 当测量过程失效或可疑时,应查明测量过程控制的影响量,分 析造成测量过程失控的具体原因, 根据分析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若一时难以明确判明测量过程失控的具体原因, 则可制定针对潜在不符合的预防措施6.8 测量过程的监视6.8.1 设备主体单位组织对测量过程的活动进行监视, 对过程的结果进行监视6.8.2 设备主体单位应对过程监视进行策划, 过程监视的选择重点应 放在容易失控或因失控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关键过程, 同时参考测量设备分 类要求选择确定监视点6.8.3 规定监视点的原则:最高计量标准器、工作计量标准器,产品 质量检验,贸易结算,安全环境监测,关键工序的关键控制点的测量过程 等应纳入监控点进行跟踪监视。
6.8.4 测量过程的监视可采用如下办法进行监视6.8.4.1 采用内部审核方法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进行监视6.8.4.2 通过顾客反馈计量异议的分析和处理对测量过程的有效性 进行监视6.8.4.3 采用分析趋势/控制图技术对测量过程或测量结果进行监 视6.8.4.4 应用核查标准对受控过程进行测量,收集测量数据6.8.4.5 对于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6.8.5 对高度测量过程的监视,根据需要的对象,确定监视点,一般 采取核查标准进行监视一般的测量过程可根据过程的实际需要规定监视 的时间间隔6.8.6 高度测量过程的监视所得的数据要用统计分析方法做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