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 第一章.doc
8页《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而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起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下面我们看正文: 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释:大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治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宗旨、目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弘扬的意思;明德,与明相对的是暗,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程颐说“亲”当作“新”,一天比一天新,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意思 止:到达 至:最 译文:大学的目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不断进步,在于达到一个最完善的境界 解读:这里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人,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良好的品德因为古人只有一种学问,就是如何做官的学问,也就是“官学”,学好了卖与皇帝家。
因为做官就是为公众利益服务,所以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不能徇私,不能收受贿赂,不得损公肥私所以良好的品德培养就相当重要 到了现代,我们的学习目的已经起了变化,变得更广泛,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高尚的,有能力的人,让你能够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立于天地之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好品德,还要懂得事情发展的规律,知道怎么做才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这样做起事来才会更顺利,遇到挫折时才会更坚强;还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定:坚定,有定见 静:沉静 安:安静,心安理得 本:根本 末:枝末 终:结局 道:事情发展的规律 译文:知道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坚定,坚定下来了才能够静下心来,静下心来然后能够安定下来,安定下来然后能够考虑问题,考虑之后才能够有所得事物有其来源和结果,事情都会有开始有结局,知道它的发展过程,就接近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了 解读:知道了我们最后的目标,我们就能够树立自己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我们做事时就不会迷惘,不会失去方向,就能够更顺利地达到理想的彼岸,也就更能够经得起挫折。
很多人不能够把事情做好,人生过得很窝囊,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只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过一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齐:管好 修:修养 致:使 格:研究、认识 译文:古代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人,先管好自己的家;要管好自己家里的人,先修养好自己;要修养好自己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心,端正自己的心的人,先要诚心诚意;要诚心诚意的人,先要让自己获得知识;要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 解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里讲的应该是古代的天子或国君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里讲的是从天子到官员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范围推广到了一家之主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们要修养好自己,就要端正自己的心什么叫端正自己的心?举个例子:考试的目的在于检验你平时学得怎么样我们要想考试好,就要在平时努力学习,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平时不努力学习,考试时想通过作弊来考好,这就叫心不正还有一些贪官,大家选拔他,提拔他是为了让他为公众服务,他却以为那是发财的好机会,贪污受贿,那也叫心术不正。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如果你诚心诚意想把事情做好的话,你就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把事情做好好了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诚心诚意,就要懂得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致知在格物要懂得自己为什么那样做,就要研究事物 要得到知识,我们首先要得到信息二,我们还要证明它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得到知识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中国六十年代的大跃进中,有人放卫星,吹嘘粮食亩产万斤毛泽东就相信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自己都种过田,应该知道粮食亩产万斤不可能,别人说你怎么就相信了呢?”结果毛主席回答:“我是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了的钱学森是什么人?是中国著名的导弹专家,他懂农业吗?看样子我们看人,不能只看他名气大,还要看他是不是真正懂行必要的时候要亲自去做实验,去证实这件它是不是真的 还有一点,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也可以得到真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说,光线经过太阳是可以偏转的这要验证不大容易,因为太阳太亮了但是日全食的时候是个机会,当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的时候,可以检验能不能看到太阳后面的星光结果爱丁顿率领着考察团,去南非看日食,真的看见了这样一来可不得了了,这么古怪的预言居然都能验证,光线真能弯着。
爱丁顿的消息传来之后,爱因斯坦在上课学生就问他:“爱丁顿验证了你的预言,你有什么感想啊?”爱因斯坦说我早就知道我是对的又有一个学生问,万一爱丁顿没有发现这个偏差呢?爱因斯坦想了想说,那我还是对的为什么呢?他相信他的预言是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得来的,不是没有根据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研究事物后,就会得到知识;得到知识后,你才会诚心诚意;诚心诚意然后就会心地纯正,心地纯正然后自己就得到了修养;自己修养好了才能够管好自己的家;家管好了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然后才能让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庶人:老百姓 壹是:都是 乱:扰乱 厚:重视 薄:忽视 译文:从天子一直到普通老百姓,都是以修养自己为本其根本扰乱了,而结果却弄好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自己重视的没有做好,不重视的却做好了,是从来没有的事解读:当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如:瞎猫碰着死老鼠 小结:这一章讲的就是如何通过格物致知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这一章里,“格物致知”这四个字讲得非常好,要得到知识,我们必须“格物”。
格物主要有三种方法:①,从外界摄取信息;如我们平时的听人传言或读书看报等,一般来说,建议大家多听听行家的意见,因为行家的意见还可靠点②,调查研究,我们要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目前我们学校里的实验课,也就是让大家亲手去实验,来证实你的结论我们不仅要做实验,还要学会如何调查研究,那是一门很有用的学问,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③,正确的逻辑推理前面讲了爱因斯坦的一个小故事,大家应该都明白了 格物致知后,你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毛主席以前举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他说唐僧有长处,因为他有自己的目的,有了坚定的意志正是因为他坚定的意志,才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回了佛经不是他,其他几个人遇到那么多困难,早散伙了所以有信念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坚强、有意志,只要条件具备,他就更容易比别人获得成功 有信念了,我们要修养好自己要修养好自己的品性,培养出更高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只要碰到机会,就能够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 修养好了自己,我们再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从做官的角度来讲的,其实我们修养好了自己,不管是平时生活,还是搞科学研究还是别的工作,都能够做得好 我本人觉得,修养好了自己,越是费脑的工作,越是重大的工作,越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工作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做什么都讲究礼节现在,我们在一些戏剧上(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还可以看到他们的打躬作揖,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中国的古人读书都要读《礼记》,古代关于礼的书,有《仪礼》、《周礼》和《礼记》三礼,《仪礼》主要是冠、婚、丧、祭、饮、射、燕、聘、觐的具体仪式;《周礼》讲的是职官的职务,及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礼记》主要讲的是礼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记载了生活中实用性大的细仪末节,如祭祀祖先,有专门说明《仪礼》的,如饮酒、聘仪,还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张《仪礼》和《周礼》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很多具体的礼节已经过时,所以学的人越来越少,而《礼记》因为是讲礼治的原理和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节,所以后来学的人最多现在来读这些书,虽然我们会觉得有些迂腐、有些呆板,有些地方过时了,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借鉴采纳的,而且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绝不是一句空话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章,这一章在开始就讲了古人做学问的目的和方法,在后面又一条条加以解读,讲得特别清楚所以宋朝的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到了近代,孙中山先生也是很赞赏《大学》的,他赞赏《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目的和修养方法,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要保存”的中国的“独有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