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交换威胁、技术寻求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7400527
  • 上传时间:2018-04-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交换威胁、技术寻求与无技术优势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内容提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突出在Fosfuri、Motta 与 Graham 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当地化溢出为前提,引入企业的RD 活动,构建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从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的角度论证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解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并且建议我国企业增加 RD 投入,加大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力度 关键词 交换威胁战略,技术寻求动机,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引 言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企业间竞争程度的加剧,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Technology Acqusition/Sour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存在这些经验研究可分为三类:一是案例研究,如康荣平与柯银斌(2001)以灿坤集团、伟易达集团和森达集团为例,分析华人企业如何通过获取海外技术成为跨国公司;《2005 世界投资报告》则以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印度、韩国企业在美国和欧洲设立研发中心为例,说明外资企业吸收东道国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技术溢出。

      二是从行业和企业的层面进行计量分析Kogut 与 Chang(1991)考察日本制造企业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将日本企业进入模式分解成新建、与美合资、并购三种形式,回归发现,日美2RD 支出之差对美日合资有显著的负效应,说明日本企业选择合资存在对美国企业的技术寻求动机在生物技术行业,发达国家企业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对美国直接投资,有效获得东道国的先进技术 (Wei,Song,1997)Neven 与Siotis(1996)采用与 Kogut 与 Chang(1991)类似的分析,发现美国、日本企业对法、德、英、意的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技术获取行为而 Griffith 等(2006)首次使用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微观计量研究后发现,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英国企业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几乎接近整个英国企业自身 RD 活动,而英国企业要获取美国技术溢出必须在美国进行 RD 投资三是统计分析Cantwell 等(2004)研究 1969 年—1995 年期间美国对英国的十大制造部门的直接投资,以美国子公司取得的专利和部门的显性技术优势指数为基础,比较每一部门专利占制造业专利份额与部门显性技术优势指数的变动后认为,在化学制药与非金属矿产品部门,美国企业利用当地技术资源进行研发活动,技术水平最终超过英国企业;食品饮料、烟草与摩托车部门,与英国同行差距反而加大,但它们的技术水平超过美国国内企业;橡胶、塑料与纺织部门不仅与英国企业的技术差距加大,而且越来越落后于其国内企业。

      这说明不同行业的美国企业对英国技术的获取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些实证结果可认为,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技术先进国家,进行这种类型投资的企业既可能来自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也可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只是获取外国先进技术的前提,实现这一目标则要求企业在东道国必须进行足够的 RD 活动3针对发达国家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 FDI,Fosfuri 与 Motta(1999)首次提出“不具有特定优势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假说进行解释该假说的前提是当地化溢出(Localized Spillovers)——溢出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技术落后企业只有与先进企业位于同一个国家时,才能获得溢出溢出程度取决于技术先进企业生产经营所在国的特征,落后企业的吸收能力满足获取对方溢出的要求,这一内容构成此假说的基础他们构建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并论证了溢出对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国际市场扩张模式的影响:特定优势企业(技术先进企业)选择出口而放弃 FDI,无特定优势企业(技术落后企业)以 FDI 代替出口实现利润最大化 “不具有特定优势企业的跨国直接投资”假说引起众多学者对技术获取型 FDI 现象的广泛关注,但该假说因研究基础的缺陷而难以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

      大量的国际技术外溢实证研究表明,溢出程度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技术落后企业吸收能力达到获取溢出的要求并不容易,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将更加困难到 2003 年,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与转型国家微观面板数据的研究中,还没有发现一例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Gorg,Greenaway,2004)Cohen 与 Levinthal(1989)发现企业 RD 活动的双重作用:一是产生新的技术知识;二是增强企业的吸收能力因而 RD 活动对企业 FDI 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Petit Sanna-Randaccio(2000)构建国际寡头竞争模型说明,寡头博弈均衡的结果是,RD强度大且 RD 活动效率高的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选择出口的企业RD 强度小且 RD 活动效率低;随着 RD 费用的增加与RD 活动效率的提升,企业进行 FDI 的可能性也加大4自从 Knickbocker 发现国际直接投资领域的“寡占反应”现象以来,战略性 FDI逐渐被众多学者所关注这类国际直接投资不是以合理性扩张为动因,而是以战略性动机为依托在吸收不同学者的寡占反应研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Graham(1990)创建两国双寡头垄断模型,提出并论证交换威胁战略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无限重复博弈过程中,只要一个寡头进行 FDI,则其隐性串谋(Tacit Collusion)—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被打破,另一寡头必将进入对方母国直接投资,实施交换威胁战略,以报复对手的不合作。

      从 Graham 的研究结论可推出,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与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低无关,纯粹是国际寡头争夺市场的一种战略即使企业缺乏特定优势,国际寡头之间策略竞争的结果也可能导致 FDI 的发生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保留当地化溢出的前提下,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伴随着大量 RD 活动的现实出发,将企业的 RD 活动纳入分析范畴,把企业技术水平的差异直接归结为 RD 投入和 RD 活动效率的不同溢出程度由企业的相互作用决定,无技术优势企业的 RD 活动足以保证其吸收能力满足获得溢出的要求,并以此为研究的基础根据企业间 RD 活动的差异程度,从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的两个维度构建两国双寡头古诺模型,论证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我们的研究表明,与技术先进企业相比,若无技术优势企业 RD 强度与RD 活动效率的差别较小时,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将使得溢出程度比较高,迫使技术先进企业停留在国内经营,而无技术优势企业则因技术寻求的动机会对其5母国进行直接投资,这可解释发达国家企业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 FDI;当二者RD 强度、RD 活动效率的差距都较大时,则溢出程度很低,此时技术先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交换威胁战略和技术寻求动机的双重作用下,无技术优势企业也进行直接投资,这可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发达国家所进行的技术获取型 FDI。

      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构建模型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从交换威胁的角度论证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第四部分从技术寻求动机和交换威胁战略的角度论证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是否考虑溢出的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是结论及政策思考二、模型的基本框架考虑两个国家 F 和 H 分别有一家企业 f、h 生产同样的产品当两个企业在同一个国家经营时,进行古诺竞争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别,其中企业 h 是技术领先者造成二者技术水平不同的根源是两个企业的 RD 投入和 RD活动效率的差异假设不存在 RD 活动时,两个企业的平均成本相同,记为 A当两个企业在同一个国家生产时,企业 h 产生技术外溢,企业 f、h 相互作用的强度决定溢出程度大小,同时企业 f 的 RD 活动足以保证其吸收能力满足获得对方溢出的要求技术在一个企业内部使用、转移的成本为零,而企业 f 使用、转移因溢出而引致的技术成本也为零沿用 Wang 与 Blomstrom(1992)的假定,技术知识降低企业6平均成本的效率均为 1企业 i(=f、h)的平均成本下降取决于自身的 RD 活动的产出——技术水平,企业 f 的平均成本则可能还要受到企业 h 的技术外溢的影响,即其中 Akf+θkh,mi(ki)为企业 i 进行 RD 活动以后的平均成本,ki 为企业 i 的技术水平即 RD 活动的产出,θ 为企业 h 的技术外溢系数,其大小取决于企业 h 与 f 的相互作用。

      考虑到人员流动与技术先进企业的控制,先进企业的技术外溢不可能出现完全溢出和无溢出的极端情形,因此我们假定 θ∈(0,1)假定两个企业产品的反需求函数具有对称性且为线性,并将其标准化,则国家 9 和“市场上的这些产品反需求函数可表示为:a>A,qjI≥0,qiI≥0,pi0,而 qjI 为企业 i 在 I 国市场上的产品销售量,则qjI 为企业 j 在 I 国市场的产品需求量,Pi 为产品在 I 国市场上的价格.D'Aspreman Jacquemin(1988)总结有关 RD 活动的实证研究成果后,指出 RD 投入与 RD 活动的产出并没有显示研究开发活动规模经济的存在,认为 RD 活动并不服从边际收益递增规律这一结论得到业内人士普遍认同因此,我们假定企业 i 的 RD 投入为 γiki 且 γi1,γi 为企业7i 的研发投入产出之比与东道国企业 j 相比,企业 i 对外直接投资面临额外的经营成本 Gi,Gi0假设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导致国家 F、H 都没有企业 f 与 h 产品的进出口根据无名氏定理,在完全信息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参与人采取触发策略(Trigger Strategy),可能导致合作均衡的结果,即厂商 h 偏离合作选择,则厂商 f在以后的每一次博弈中就进行 FDI 一事对前者实行惩罚。

      只要厂商 h 一次不合作引起整个利益的净现值小于自始至终的合作所得时,企业 h 会出于长期利益考虑,保持足够的耐心不侵犯对方的市场,两个企业都在国内经营,成为无限次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因此我们以企业 f、h 形成隐性串谋(Tacit Collusion)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此时双方达成默契:彼此不进入对方市场,使得每一个企业成为国内市场的完全垄断者,获取垄断租金这一情形用 NN 表示企业的决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企业的 RD 投入;第二阶段决定企业的产出根据上述假定,企业 i 的利润函数为:完全信息无限次重复博弈能够采用逆向归纳法求出均衡解首先假定企业的RD 投入既定,确定其均衡产出为:将(4)代入(3),由 kNNi 的一阶条件求出企业 i 均衡时的技术水平:8三、交换威胁与无技术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这部分的分析没有考虑两个企业 f、h 位于同一个国家时的溢出假定企业f、h 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均为 G 且当企业之间的 RD 投入与 RD 活动效率差别较大时,即技术先进企业海外经营收益超过其额外成本根据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企业 h 将对 H 国投资,企业 f 在国内经营,用 ND 表示。

      企业f、h 的利润函数分别如下:对于完全信息无限次重复博弈,我们仍采用逆向归纳法求均衡解具体计算与两个企业都局限于国内经营情形相似,但企业博弈均衡时的技术水平通过联立方程组求出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 h 的利润增加,而企业 f 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都下降对于企业 f、h 组成的国际寡占市场,在企业 h 进入国家 F 的市场前提下,企业 f 的最优反应如何?只要其反应不太消极,企业 h 就难以顺利侵占企业 f 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 h 的国际扩张决策明显受到企业 f 反应的影响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企业 h 应该会估计企业 f 对其扩张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反应确定自身的利润,最后判断 FDI 是否为理性行为事实上,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