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郑军版.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3977477
  • 上传时间:2017-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7.8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导论 2 小史 3 言辩 4 体用 5 气质 6 性理 7 充养简答题1、“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韩文公韩愈说道答: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就成了路先有走,后有路走的人多了,发现这本来就是路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德行为叫做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做的叫做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帮助和支持的叫做德 2、七经答:《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3、道术与方术道术是完备的无所不包的学问 方术是道术的零碎片道士的自身修行称为道术方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4、先秦诸子十家答:儒、道、阴阳(邹衍)、法(韩非、商鞅)、名(公孙龙、惠施)、墨、纵横(苏秦、张仪)、农(陈相)、杂(吕不韦、刘安)、小说家 5、理学的主要内容、特点答:理学即天理之学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6、宋五子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 朱熹7、荀子君子利辩 墨子辩必有胜君子利辩是荀子说的,意思是言辩是必要的,要正视言辩墨子说的辩必有胜,表达依赖言辩的态度,一辩了一事辩无胜是庄子观点,人与人不可能完全了解,辩论是无效的8、点拨语发露语点拔语:就是关键的语言。

      使你认识到“身与道俱” 你就在道理当中 道理就在你当中点拨语是儒家对语言的使用,道理是第一位而语言是第二位,指点醒悟开发使后之后觉发露语:给你提供线索,引起你思考的语言哲学上来说,我只能从佛学的角度给你解释:点拔语相当于“当头棒喝”,对辩论者发露语相当于“渐悟”范畴 对自己而言9、荀子 以人心说 以学心听 以公心辩以仁心说是与人为善 忠告而善导以学心问是不耻下问 从善如流以公心辩是大公无私 不偏不倚10、对塔说相轮的人与直入塔中寻相的人“相轮”为贯串在塔身上的圆环,为塔的表相 对塔说相轮是两种研究事物的方法,即站在塔外观察塔上的相轮和深入塔内研究相轮 身与道俱,道俱于此身11、忘言的沉默 超言的沉默忘言之沉默是主动的沉默 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超言之沉默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圣人之辩是不拘泥于语言的12、大冶制金《庄子》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劳,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因而把我生当成好事的,也就是把我死当成好事,现在有一个铁匠铸造一个金属器物,金属跳起来说:‘一定要把我铸成莫邪宝剑’,铁匠必定以为是不吉祥的金属现在一旦成了人的形状,就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必定以为是不吉祥的人。

      现在如果把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化当作大铁匠,往哪里去不可呢!”这里说的大冶表面意思说的是精通炼造的工匠 但实际上隐指的是自然,道家相信一切不生不灭 所谓的死亡不过是生命的改变而以, 庄子叫它物化~~~人死后虫子吃了人类的残骸人就变成了虫子臂膀 有的腐烂化为泥土, 有的被鼠啃噬变成老鼠的肝脏 而自然就是最伟大的工匠注意这里说的自然不是说什么树木,森林之类的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13、一心有三能本能是食色艺能是聪明才智 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良能是良知14、四端与七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5、阴阳的关系 相反相对 相生相成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

      16、五行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关系 比相生而间相胜 天行之序 木火土金水17、和而不同(天地万物 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求原则,与别人却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一个特征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程度的一种状态例如音乐,五音的高低疾缓臻于完美,就称为和;又如饮食,五味的多寡浓淡搭配得宜,也称为和;又如身体,阴阳之气平衡饱满,也称为和;又如德行,处事不刚不柔曰和,为古代五德之一18、日光照物性之于心,如日之于光心是一块土壤田地,心里装着性,性发出来的就是情日是心,云是气质,光是性(人性 物性)二、分析题1、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诗经如果是的话,应该分到集部,春秋如果是的话,应该分到史部四库提要于诗经不入集部,近人有以为该入的我以为四库编纂工作者自然有他们的考虑如下:其一:诗经已入经部是以再入集部重文。

      其二:诗经的编纂问题孔子之前有诗经,然不言其编纂状况是集合还是单行,无足考辨于孔子但言删为三百篇,然三百篇之著录状况亦不明了有无成册乃是问题此外,集部单列楚辞为首,号为最古盖因刘向时之事且楚辞之性质与诗经之性质稍有不同非惟编纂即为集观集部之所列,其编纂性质与诗经咸不类其三:地位实不同其四,历史的考虑如春秋史书,汉志之入经类,后乃渐繁而析出而诗经本为经部,虽著述之繁,亦在此类遂不宜再分3、 《大学》九章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和《墨子》小取篇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意思首先应该让自己具备某种美德,然后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也具备这种美德;自己没有某种恶习,然后才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某种恶习儒家认为,人必先治好其家,然后才能治好一国,所以自己有善行,才能要求别人也有善行;自己有仁爱谦让的美德,然后才能要求别人也有仁爱、谦让的美德;自己没有贪婪腐败的而行,然后才有资格去批判别人贪婪腐败的恶行总而言之,修身要从自己做起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是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4、王敝 《周易 阅历》象略王弼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含有三层意思:第一讲《周易》的创作过程,顺序是:意—象—言。

      按《系辞》的观点应当是:物象—圣意—易象—系辞纳入文学创作过程,则是:生活—情意—意象—语词化第二层讲《周易》的接受过程,顺序是;言—象—意,这个顺序完全符合文学鉴赏过程,即通过语言把握形象进而领略意蕴第三层进一步阐明了言的媒介意义,象的承载意义,意的核心意义,包含着形象大于思想(意以象尽,但象不以意尽),接受超越文本等丰富的美学思想 第一层偏向墨家,依赖言辩,言辩是必需的但要适可而止第二层偏向儒家第三层偏向道家阐释了意、象、言三者关系5、朱子 论心性关系的三段话心统性情 心兼性情 心主性情三、论述题1、你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认识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二、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三、逆境奋斗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四、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五、革故鼎新《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2、传统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传统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最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