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汇编.docx
6页新版网“瘾”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汇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媒体教育的信息时代,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媒体即便是天使也有可能变成魔鬼①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方便,具有“天使”一样的资质;一些用户却因为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损害其身心健康,互联网因而成为害人匪浅的“魔鬼”特别是对青少年,以网络成“瘾”为代表的病态媒体使用习惯已成杀人“魔头”和现代社会的公害我国网瘾青少年已经从当初的400万人增加到1300多万人,天津“网瘾少年”张潇艺从24层楼上“飞下”自杀、广西“网瘾少年”邓森山在训练营里遭殴致死、江苏淮安14名青少年因为无法忍受网瘾戒治中心监狱一般的生活而将教官捆绑起来集体逃亡……以“瘾”为代表的青少年病态性媒介接触行为和习惯成为各界关注“焦点”的同时,也成了无数家长和教育者的一大“心病”,急需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用科学、系统、完善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媒介素质,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和媒介使用心理,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对策 现状扫描:青少年的媒介“沉迷”现象与不良使用习惯 青少年的不良媒介使用习惯、对媒介的过度依赖和沉溺等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英国和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报告均显示,青少年对新媒体表现出的过于“浓厚”的兴趣令人担忧调查显示,6%的美国网民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我国港台地区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中具有网瘾倾向的人数比例超过10%;而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第25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x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而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就占了40%,他们使用网络的首要目的是网络游戏《202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表明,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比例高达73.7%,而且有近三成有网瘾倾向 此外,青少年沉迷于电视和游戏机的问题也很严重调查显示,美国九成2岁以下儿童沉迷于看电视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调查数字,但从4亿青少年中约2.5亿因看电视导致近视的数据看,这个比例应该也很高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文献》报告表明,过度沉迷于电视和电子游戏的青少年长大后更易患上抑郁症;更让人担忧的是,媒介的“麻醉”作用不仅让这些沉溺于电视的孩子长期不参加身体锻炼,还会影响他们将来的智力发育和人格成长,正在使我们丧失具有**思考精神和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的下一代② 我国当前青少年媒介接触和使用的问题除了“上瘾”这个典型外,还存在着媒介暴力、色情内容的困扰,青少年辨别能力的缺失造成的对媒体“盲从”和模仿的问题,媒介途径的教育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干扰”甚至“对抗”等,并業已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网络欺骗、赌博、人身攻击、反动言论、犯罪行为以及各种网络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伤害一名网络罪犯在法庭上说:“对没有成年人监护的青少年来说,国际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因此,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国外启示: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对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不当 因为媒介使用不当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促成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学科地位它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兴起的一种新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和批评能力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判断、辨别、区分媒介质量的能力,自觉远离低劣媒介,接触优秀媒介——这是当前我国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务;在避免媒介负面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媒介的正向建设作用,培养学生使用媒介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学习、生活的良好工具和帮手;在前面基础上培养民主意识和**思考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根本价值 媒介素养教育大致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现已成为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芬兰等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中小学的**课程或英语语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结合自身的国情,开始推广和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③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呈现出上升和强化势头譬如英国,当前有约三分之二的学校开设有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毕业生参加媒介研究学科的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德国的媒介素养知识常被放在政治、社会常识和社会研究等课程中讲授,其师范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宗教团体和社区工作者也经常发表有关媒介素养的演讲和宣传以配合常规教育;新西兰则将媒介素养教育合并在语言课程中讲授;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几乎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内容;加拿大不仅在大专院校设立多种媒介素养教育项目,而且全国大部分省份都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协会;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印度,媒介素养教育也处在实施试验阶段 相对而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比较落后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倡导,但总体水平相对低下,教育试验尚未实施,更谈不上成效,而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却十分繁重和紧迫因此,应尽快把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走向普及提上日程 对策建议:合力打造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大课堂” 第一,决策层和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准确把握我国媒介素养问题特殊性的前提下,研究当前问题,积极寻找对策,推动这一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
第二,采取有步骤的分层试验措施,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化、日常化乃至制度化,在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的同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在摸索中探寻合适的教育途径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我国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可分为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包括:高等教育层面,一方面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对我国现存的媒介素养问题作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同时培养高级媒介素养教育人才、专才,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中小学教育层面,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媒介使用心理和习惯,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重心,也是解决当前青少年媒介使用问题的“治本”之举;社会教育层面,重点是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家庭和社区,将管理和教育结合,使家长、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第三,在同时关注以上三个层面之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可以分四步走:一是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论证阶段,由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学、有效、有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快速培养教师,完成教育所需的师资储备;三是推广普及,通过媒介宣传、组织手段等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四是对前期试验的反馈和不断调整,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并走向制度化。
第四,媒介素养教育的合力原则各种力量之间要达成较高的一致性,能够通力合作,而不是相互抵消和“拆台”这种“合力”包括:政府和学校的合作政府重视学校正规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成分,加大投入、扶植、监管力度,推进和普及中小学中的媒介素养课程发挥实效政府和社会力量,主要是和非政府组织的媒介素养教育结构的合作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手段和资金扶持等方式对有条件的民间媒介素养教育机构给予鼓励扶持学校和社会力量的结合,主要是学校教育和民间教育力量之间的相互智力支持和人员合作,譬如学校外聘教育体制外的专家,共同组织活动等学校教育和媒体的合作媒介素养教育包含了媒介素养和教育两重要素,认识和合理使用媒介是教育目的,而要达到目的需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所以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谙熟媒介传播规律的媒介专业人士和谙熟教育规律的人士合作,两者间的合作是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其他各种力量之间的合作,如家庭、社区等 第五,针对特殊问题要有专门研究和对策,树立“通适”教育和“个性”、“特色”教育结合的思路譬如新媒体时代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学生上网对黄赌毒内容的接触等,都需要有专业队伍、专业化教育应对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浩大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树立“大课堂”观念,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投入,并注定会有许多曲折。
但无论如何,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不是“堵”而是“疏”,不是为了远离媒介而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媒介,不是为了限制青少年的自由成长和培养“单向度”、雷同化的人,而恰恰是为了培养更具自由、**思想的现代社会公民这是媒介素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注 释: ①《信息时代,未成年人难抵信息轰炸》,《中国教育报》,202x年12月14日 ②张淑华:《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郑州日报》,202x年10月16日,理论版 ③王金团:《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东南传播》,202x,第83页 编校:郑 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