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探讨.doc
12页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探讨【摘要】我国流动人口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人口流动引发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凸显出人口流动与户口管理体制的矛盾,教育政策与市场经济理论的矛盾,这与我国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进城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我国现有1.2亿(主要指农民工)流动大军,全国失学流动儿童达到触目惊心的100万,我省我市充足的富余劳力携家带口进城谋生尤为普遍,从各种调查与数据表明,这些进城农民子女的入学现状与就学质量并不乐观,究其原因: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冲突,户籍管理中流动人口管理滞后,国家的教育经费不足可进城农民子女的入学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的政府必须想方设法为这些流动的孩子多方服务,我们公安部门更应变管理为服务,为进城农民子女入学提供方便解决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大事,是关乎国家人力资源的大事,是关乎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流动人口 进城农民 子女入学 问题 现状 原因 解决办法 和谐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流动人口便伴随而来。
因人口流动而引发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求职就业问题、居住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些社会问题的普遍存在,与我国需要创建的和谐社会不相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尤其是进城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出现,凸显出了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与流动人口子女难以接受义务教育的难堪处境;也反映了人口流动与户口管理体制上的许多问题;还反映出长期以来农民在我国的社会地位过低,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歧视农民的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和谐社会所主张的公平正义、安宁有序相出甚远在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进城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因为进城农民的生存状况严重地制约着其子女接受完整的文化与素质教育,而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我国公民教育的整体水平以及社会环境的文明与健康发展 一、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一项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富余农力1.5亿,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指农民工)超过1.2亿据估计,在未来的10年里,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镇劳动力将有1000万至1500万,其中农民子女约700万,小学入学率约85%,初中入学率约20%,全国约有100万失学流动儿童与少年,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据我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我省农民有4587.63万人,占我省总人口的70%由于我省耕地面积少,剩余劳力充足,于是导致了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谋生从流入我区的暂住人口来看,70%左右是我市辖县区的农民携家带口进城谋生的;我区一个城区派出所的暂住人口登记资料显示,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共计2220人,其中约70%系携家带子女流入的县区的农村人口;随农村父母流入的入学适龄孩子有520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适龄孩子未随父母流动,而成了在流出地随祖辈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这些进城农民子女现在的入学情况到底如何?据笔者调查,大致情况如下: 1. 57.3%的进城农民子女在市内的公办中、小学就读2004年9月以前他们都是交借读费(每期每生交150元或200元),2004年8月以后市教委下文规定: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凭五证(身份证、暂住证、就业证、租赁房屋证、婚育证),便可免交借读费但因种种原因能办好“五证”的流动人口则是廖廖无几,绝大部分的进城农民子女要想在这些公办中、小学就学还得继续交借读费但对于本来就低收入的进城农民家庭来说,每期每生150元或200元的借读费也是一种很重的经济负担了(进城农民至少有两个孩子入学,一年仅借读费至少就得交600元至800元),于是在2004年秋季开学之即,有些进城农民为了让子女能免交借读费入学,就办起了假户口簿、假暂住证、假婚育证、假就业证,一时间学校成了假证的汇集地,在公安机关的及时打击下,假证风波才得以销声匿迹。
但假证风波留给孩子们的心灵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进城农民经济的窘迫与无奈 2. 因进城农民子女大量涌进城市的公办中、小学就学,造成了市内学校校舍与师资力量的紧张为了能容纳进城农民子女的入学,学校不得不增班超编,师资力量好点的学校达到八十余人一班,甚至超过九十人一班 3.因环境的改变,进城农民子女就是很幸运地在城市公办的中、小学入学了,也会面临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乡村和偏僻地区走进城市,走进一群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孩子中间,会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语言问题、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改变问题、教材不同的问题与教学方法差异问题,同时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农村户口的身份,以及其在学校评奖、评优中受到的歧视,给进城农民子女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多少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就学质量不高,无形之中影响着这些孩子的身心发展 4.流入城市的农民大多数居住条件很差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租住的是条件很差很简陋的民房,并且往往一家人挤在一间又矮又小的房间里,而且照明、卫生等方面也很糟糕,这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空间;又加之进城农民在城市居无定所,经常搬家,可想而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只是事倍功半,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5.有30%的进城农民子女在流出地随祖辈生活、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这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不可能接受全面的家庭教育,其学习成绩与效果并不会很理想,也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6. 还有约10%的进城农民子女处于失学、辍学的状态由于进城农民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也不高,再者有少部分家长因为他们意识不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子女留在身边做做家务忙时做个帮手也不错,于是就造成了一定数量的适龄孩子失学、辍学这些孩子在失学、辍学后,面临着很糟糕的情况,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很差,那些失学与辍学的孩子会经常聚在一起,加之他们的年纪又小,缺乏鉴别能力,极有可能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甚至有可能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部分的失学、辍学孩子只得留在家里,或者照顾家庭,或者在外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自己出去找事干,可因为这部分孩子文化程度低,只能做些不需要技能的简单体力活儿,实际上又把这些孩子推到了社会的最低层,使他们变成了一代既没知识又没技能的人 7. 只有约2%左右的进城农民子女就读于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与寄宿学校这类学校满足了那些在流入地经商或办企业取得了一定成就或拥有了一定资产的进城农民的要求。
这些进城农民的子女在这类学校里就学,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教学设备都是符合国家办学条件的,所以这部分孩子接受的都是正规的教学如果有家长与老师的及时引导,那么这部分的孩子入学受教育的状况应该是乐观 二、产生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现状的原因 从流入我市的进城农民来说,他们的初衷是离开自己生养的土地,靠自己的劳动改善和提高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农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与良好的教育在城市,他们有的找到了落脚点,口袋里揣着了《暂住证》,有的根本就是游走于城市与农村边缘的“三无人员”,因为他们的农民身份,受着城市居民甚至是我国社会制度的歧视,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住的是最简陋的房屋,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他们仍然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甚至于他们的子女入学都受到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户口管理制度的种种限制,其子女入学受教育现状虽然引起了国家、社会及公民的普遍关注,但还远远不够深究产生进城农民子女入学现状令人担忧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现行教育政策和市场经济理论相去甚远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行流动,农民进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其子女跟随父母流动也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的体现。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义务教育法》同时也规定适龄儿童应在户口所在地入学,而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很显然,这种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与户籍的紧密关系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了,原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也不适应市场经济下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要求流入地政府由于种种现实原因不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按《义务教育法》规定本也无可厚非;而流出地政府则由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已远走他乡也是鞭长莫及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了一个管理的盲区:城市不管,农村又管不了尽管我国在1998年已颁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也只是强调流入地政府要为流动的适龄儿童少年创造就学的条件,没具体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究竟是由流出地负责,还是由流入地负责,是本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2.户籍管理中流动人口管理出现的问题 进城农民因其流动性大,且数量又多,又居无定所,公安机关难以对流动人口进行动态的管理与服务,造成了户籍管理中流动人口难以管理难以掌握的局面从我国户口管理的角度来说,这些进城农民不主动申报暂住户口,是在非法流动。
按照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未办理暂住证、就业证、不随身携带身份证的“三无人员”属遣返对象,可事实上大量未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滞留在城市中,其中很多人从事“边缘”职业,这样,其子女辍学、失学的可能性最大,而其中“超生户”子女辍学在家更是习以为常从我们公安部门的户口管理来说,暂住人口应该自己主动或由房主、雇主陪同来公安机关申报暂住户口,但一直以来,主动来申报暂住户口的在我市还不到20%自从取消收取暂住人口管理费以来,公安部门自己也弱化了对暂住人口的入户登记与发证,致使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的底数不清,流动人口子女的人数更是没数,这种流动人口管理上出现的失误,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数目和流向及相应的教育程度都无法准确地进行统计,使得教育部门对于解决此问题感到势单薄,开展工作比较困难 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这些年来,我市出现了入学高峰,加之进城农民子女大量涌进学校,造成许多学校不得不增班超编,给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和设施经费增加了很沉重的负担,这给我市教育部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市一些教学质量相对好点的学校,尽自己最大限度增班,可还是无法满足入学学生的需要,以致于每个班超编至八十多人,甚至超过九十人一班。
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于进城农民子女的择校入学,学校收取数目可观的择校费;对于未办全《五证》的进城农民子女,则仍然收取借读费;这对于低收入的进城农民家庭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由于承担不起学费,干脆失学在家 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颁布了《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暂行)》,并在流动人口集中的6市(区)进行了试点;1998年3月2 日,国家教委又同公安部一起颁布 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了流动儿童少年入学是由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共同责任,强调流入地政府应切实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就学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在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的同时,鼓励民办学校发挥作用;2004年3月,国家财政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清理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取消了进城农民子女的借读费;尽管我市在2004年秋季市教委下达了进城农民子女入学凭《五证》可以免交借读费,但笔者从几所中小学内部了解的情况来看,还有一大部分的进城农民子女因办不全《五证》仍然靠交借读费入学进城农民子女在流入城市的公办中、小学要享受市民孩子的同等义务教育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尽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与呼吁,国家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但学校还是因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经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