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内容课件.ppt
39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 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1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第十讲 课程内容 之选择和组织 主要内容 第一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第三节、高中课程内容:专业分化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文献研读 美 塔巴:“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瞿葆奎主编、陆亚松 等选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1988年 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第四章 垂直 组织;第五章 统整课程的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 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比 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美 Savage, T. V., Armstrong, D. G. 小学社会科的 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冯生尧: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 业分化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10期 冯生尧:论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专业分化的必要性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第一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学者的观点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是指课程设置 (体现于课程设置表中),或者某科目、 某活动(体现于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 ,或者教学中某单元、某节课(体现于备 课和课堂教学中),其内容选择的原则。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塔巴(Taba)课程内容选择六大准则 (1)内容的有效性(Valid)和重要性能够反映现代 的、科学的知识;代表知识的最基本的部分,即学科的最 基本的理念、概念和思考方式;反映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2)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 (3)广度和深度的平衡 (4)提供广泛的学习目标 (5)考虑学生经验的可学性(learnability)和适应性 (adaptability)学习经验应该以儿童现有的经验为起 点,以生活经验为桥梁,习得新的知识 (6)适应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蔡斯(Zais, R. S. 1976)内容选择四准则 (1)重要性主要是指学科所依据的学 问之最基本的部分 (2)兴趣学生之兴趣 (3)效用性考虑社会的需要 (4)人类的发展道德价值和理想的探 究、社会问题、人类情感、有效的思考过 程以及具有争议问题的探讨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 2001年基础础教育课课程改 革纲纲要: 课课程结结构和内容 2001年义务义务 教育课课 程设设置实验实验 方案: 课课程设设置原则则 2003年普通高中课课 程方案(实验实验 ): 课课程内容选择选择 原则则 课课程结结构:综综合性,均衡 性,选择选择 性 综综合性 均衡性 选择选择 性 选择选择 性 课课程内容:改变课变课 程内容“ 难难、繁、偏、旧”和过过于注 重书书本知识识的现现状,加强 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 现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发展的联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习兴 趣 和经验经验 ,精选终选终 身学习习必 备备的基础础知识识和技能。
时时代性:社会进进步, 学科趋势趋势 ,学生经验经验 基础础性:经经典知识识; 浓浓厚兴兴趣;能力高 中提升所有学生共同 基础础,同时时更为为每一 位学生的发发展奠定不 同基础础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三、各科课程标准对内容选择原则的体现 语文: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 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 历史:通过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历 史、探究历史,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知 识 数学:增加对日常和社会生活中常用之图形与 空间、统计概率等,降低运算速度、证明技巧的 训练 地理:加强地理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环境 的密切联系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再以科学为例与原先的教学大纲相比,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内容上突破: 1、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变为原理本位、综合化 原先的综合理科还是分科,都是学科本位的以生物 科为例,内容涉及: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细菌、真 菌、病毒;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人体解剖与生理卫 生;遗传、进化、生态 在新的科学课程中,共分为5各领域:科学探究;生 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生命科学又分为5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 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人、 健康与环境。
以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为线索,综合、贯穿各 种知识和各门分科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2、删除陈旧内容例如,删除了占原来 初中生物教材大约40篇幅的动植物各论 3、增加新的内容如生物学中的健康与 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地学中的地球宇宙 与空间科学等 4、增加宽度,降低难度,整个内容安排 宽泛而浅显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第二节、课程内容的组织 文章研读、自由讨论: 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 织(第四章 垂直组织;第五章 统整 课程的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年 重点问题: 1、课程纵向组织有哪些类型?举例 说明 2、课程综合的类型?举例说明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第三节 论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 专业分化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一、文理分合之争的缘由 1、导火线:2009年1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2、深层原因一:高中课程改革面临困境: 选修课程得不到落实 3、深层原因二:高考招生改革面临困境: 与高中课程冲突 与以往高考制度相比没有实质性突破 高考改革缺乏理论依据、违背国际趋势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国内专业分化思想和实践的萌芽 (一)三种观点: 文理分科观:历史悠久 文理综合观:有落实的趋势 专业分化观:处于萌芽阶段,微弱异类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专业分化思想 选修课 “不仅仅是文理分科, 更是一个 方向性指导”。
吕型伟,2009 课程教材 教法 “高校分专业精细选拔”傅维利, 2009教育研究 高考:一 考必修内容,二 按照大学专 业方向指定两个科目,如报考中国文学类 专业的可指定考语文、历史;外语类的指 定外语、语文 高凌飚,2008考试研究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三)专业分化实践 1、清华大学以专业分化为标准 1929年,钱钟书作文优秀、英语满分 ,数学15分;1930年,吴晗国文、英文各 100分,数学0分 2、高中新课程改革:共同必修、文理或者专 业方向的选修、校本选修课程 3、2007年广东省高考改革:语数英文基或 理基 1门学生选择的专业课程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四)上述专业分化思想和实践的不足 1、专业分化的国际趋势介评甚少; 2、专业分化的理论依据阐述不足; 3、专业分化的思想观点尚未严密; 4、专业分化的操作设计有待完善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三、高校专业、高中专业分化 含义 (一)高校专业 1、高校专业本质上是一套课程体系 从职业的角度看,专业是指法律、医生等专 业性职业(professional occupation) 从课程的角度看,专业的称呼常用于中国、前 苏联等国,是指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 域。
如中文专业、法律专业 instructional programs,major programs, major 职业的专业与高校课程的专业,有密切联系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高校专业 2、高校专业可以是广博的,也可以是精深的 自由艺术和科学专业,培养文理兼通全才 全球研究专业,文科内综合性人才 古典文学专业,精深型“偏才” 3、高校专业优劣的评价标准,只能是职业和 学科的发展和需要 不能笼统地说越广博、口径越宽越好; 不能笼统地说越精深、针对性越强越好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高中专业分化 major program based differentiation 1、高中阶段专业分化,适用于高校之 前的高中科目设计、高考科目要求、招生 科目要求三个环节 2、高中专业分化属于专业的定向阶段 是初步专业分化,不是高校完全专业分 化 是有针对性的基础、专业为本的基础, 不是高中共同基础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3、高中专业分化可以朝广博化、精深化方 向发展 4、高中专业分化是否合理,不在于笼统地 看知识面的宽窄,而在于能否契合高校专业的 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及需要;进而,高校专业设 置又必须契合学科发展和未来职业的需要。
学科 决定 高校专业 职业 决定 高中专业分化 学生兴趣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四、专业分化是国际的共同趋势 (一)美国 冯生尧等:“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 的专业分化” 2009年10期课程教材教法 1、共同基础课程学分要求低、考核简单 全美高校入学咨询协会建议代表性高校的考生 ,修读英、外、数、社、科学分要求分别为4、4、 4、23、23学分 ;主要通过SAT加以考核 2、专业分化课程要求高、考核难 美国前200所知名高校的考生,平均应考3门稍 多的AP(大学先修科目);顶尖名校 45门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应考的年段上,2004年的考生中,46 为12年级,37为11年级,余下17以 10年级为主这说明高中生的定向时间因 人而异,10年级已见端倪,11、12年级分 化加剧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不同专业志愿考核科目举例 考古学专业志愿,倾向于文理综合: AP生物、 AP人文地理 古典研究专业志愿,以精深为主: AP英语文学、 AP拉丁文文学、 AP拉丁文之弗吉尔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香港 冯生尧:“香港新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科目的专业分化” 。
2009年12期教育发展研究 1、共同基础科目适量,不能说越宽厚越好 中国语文、数学、英语、通识课程4门,必修必考 2、专业分化科目众多,选修、选考23门 中国文学、微积分和统计等20门,选修选考23门 高校按专业录取香港大学数学系、物理系要求: 一门必须来自科学领域: 生物、化学、物理、联合科学、或综合科学; 一门优先考虑数学领域: 微积分和统计,或者代数和微积分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五、从理论视角看专业分化必要性 (一)心理学的视角 霍兰德,划分六种职业性向类型:实际 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 传统型 提出了适配性原则,即人格类型与职业 类型的匹配程度越高,个人的职业满意程 度、稳定性及职业成就也就越高 注意:越匹配越好,不是愈广博越好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我们并没有相 类似的心智;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个别差异列入 考虑,而不是不承认或忽略这些个别差异,教 育将会更有效率” 总之:呼唤多元化专业分化 不是只要文理综合型、文科内综合和理科 内综合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二)社会学的视角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 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第一句话 就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 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 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教育上应该发展 不同特质的专业,使得不同的社会成员各 尽其才、协作共进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马克思 远景、理想: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自 由的、全面的发展 近景、现实:马克思认为在一定时期,“ 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方法是更细的分工”, “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 在于它产生了 特长和专业”,实现人类自身价值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三)学科史的视角 到了当现代,综合化与精深化两种学科发展 趋势并行不悖、相反相成 一方面,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综合化的 产物但是,各个细分领域同样成就惊人1935 年以来,因发现中子、正电子、介子、J/粒子 、反质子、中微子等物质的微小粒子而获诺贝尔 奖的数量,竟达10项左右 在知识爆炸时代,及时作出适切于自身能力 的或宽泛、或精深的专业定向,培养个性化的通 才和专才,才能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课程内容课件课程内容课件 (四)教育学的视角 1、学制、课程内容不是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