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docx
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浅谈第四次中东战争 浅谈第四次中东战役 内容提要: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反对以色列侵略、收复失地的正义战役这次战役,虽然是一次规模有限、持续时间很短的局部战役,但是由于双方都有大国作后盾,并使用了一些现代化武器装备,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分别反映了苏美两霸的军事思想和作战原那么,同时,也表达了现代战役突然、速决、强烈和消耗巨大等战役特点,为我们研究未来反侵略战役供给丰富的内容现将第四次中东战役简要处境作一介绍 关键词:中东战役 历史渊源 战役经过 看法 一、战役渊源 (一)中东地区的地理概况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地带中东地区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和咽喉地带,是欧洲的翼侧在历史上,中东地区不仅是新老帝国主义侵略亚非国家的重要门户,而且是南下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当前是苏美两霸争夺的焦点埃及境内有一条世界出名的苏伊士水道,它沟通了两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海(地中海、黑海、红海、阿拉伯海),有着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东地区隐匿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有“石油海洋”之称据美国公布的材料,世界总储油量为八百七十八亿吨,中东地区储油量五百零六亿吨,占世界总储油量的百分之五十八以上。
中东地区年产石油将近十一亿吨,百分之九十以上供出口,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 1 油供给基地 (二)阿、以国家的历史纠结 一九六七年“六〃五”战役后,六年多来,埃、叙为了收复失地,举行了不懈的斗争,盼望美、苏出面“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但是,美苏两霸为了保持各自由中东的势力和既得利益,既争夺又勾结,千方百计地束缚阿拉伯人民的手脚,竭力维持“不战不和”的慌张局面,使阿拉伯国家处于“欲战不能、欲和不得”的窘境,从中大发战役之财,埃、叙军民对此猛烈不满为了打破“不战不和”的僵局,埃、叙两国领导人机要商定,乘联大开会之际,于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向以色列发动突然伏击,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役 第四次中东战役的实质,是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侵略的正义战役,是中东地区各种冲突,更加是阿、以民族冲突激化的结果这次战役,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为主要战场阿拉伯方面参战的有十一个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约旦、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埃、叙为主,巴勒斯坦武装气力也参战以方就是以色列一个国家参战 二、战役经过 战役分三个阶段: (一)埃、叙两面夹击,以军仓卒应战(十月六日至九日) 十月六日十四时半,埃、叙军队乘以军过“赎罪日”之际,在西、北两线同时发起猛烈进击。
西线:埃及出动飞机,火炮,对西奈半岛以军的重要目标举行了重 2 点突击,在空军、防空部队和炮兵的掩护下,埃军举行了强烈的渡河战斗当日仅用一小时就渡过了水道,占领了“巴列夫”防线上的第一个支撑点,今后持续投入兵力,扩张战果二十四小时内,埃军攻占坎塔拉和夏特两城开战时,以色列在埃军十足优势兵力进击下,战斗失利九日,埃军一线部队已全部到达东岸,攻占福得港以南、伊斯梅利亚以东和陶菲克一线,操纵了水道以东十至十五公里地区 北线:叙军在航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向戈兰高地实施突击在叙军十足优势兵力的打击下,战斗第一天以军防线被突破 经过四天激战,埃、叙两线作战取得了巨大告成,逼得以总理梅厄向美国呼救 (二)西线埃军进击受阻,北线以军反攻得手(十月十日至十五日) 北线:十日,以色列按着重点用兵、先北后西、各个击破的方针,加强了局势严重的北线,一面使用第一线兵力仓卒应战,一面从纵深抽调战略预备队,并快速鼓动后备气力,在北线反攻,越过一九六七年停火线约三十公里,形成直接要挟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态势直至伊拉克、摩洛哥等国援军赶到,才阻拦了以军的反攻,形成对峙局面。
西线:十日,埃军突然中断了进击,稳定既得阵地,调整部署,展现了“战斗间隙”以军抓住这个有利战机,在根本稳住北线战局后,主力立刻向西线转移,举行了一次坦克大会战由于以军充分利用了埃军的“战斗间隙”,急速把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使以军在西线的兵力增至二十三个旅,稳定了纵深防卫,加上地形对以军有利, 3 埃军攻而不克,十五日被迫退到原启程地区转入防卫 (三)西线以军转入进击,北线持续对峙(十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 西线:以军根据美国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的情报,以一支特遣队乔装偷渡水道,突入西岸以军到达西岸后,急速建立了桥头堡,摧毁了埃军在陶索姆、伊斯梅利亚地区的对空导弹基地和高炮阵地十八日,潜入西岸的以军沿水道西岸往南进展进击二十二日,联合国曾作出停火抉择,但以军无视联合国安打理的抉择,持续扩大突破口,不断往西岸增加兵力,使以军在西岸的兵力持续增加,阻拦了埃军二线部队的增援,包围了苏伊士城,切断埃第3军团后路,达成了对第3军团的合围,打乱埃军的战略部署,扭转了战局 北线:根本上仍是对峙状态,二十四日,双方转入停火谈判 三、战役结果 在这次战役中,阿方击毙敌人五千余人,俘五百余人,击毁敌坦克近千辆,击落飞机二百余架,击毁舰艇三十余艘。
但是,阿方损失更大,伤亡一万五千余人,被俘九千余人,被击毁坦克二千余辆,被击落飞机四百余架,被击毁舰艇二十九艘,一并流失水道西岸一千九百多平方公里和戈兰高地四百四十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战役终止时签署的和平协议是自1948年的战役以来,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举行对话这场战役恐惧了整个以色列,在两面战线大量敌军的突袭下,以色列还未开头鼓动,在紧急处境下,以色列依旧急速在一天内站稳了脚步,并在两周内便举行了反攻直接要挟了两个国家的首都不过,以色列也承受了比例极高的人员伤亡, 4 以人口比例而言,以色列在三周内便承受了美国十年越战的伤亡比例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抉择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要挟彻底禁运 四、对此次战役的几点看法 第四次中东战役,在战略指导上双方都具有大量值得重视的阅历和教训,对研究未来反侵略战役有很大参考价值,从戎事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突然伏击会影响战役进程,但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不能取得战役结果告成的 第四次中东战役,埃、叙突然伏击之所以告成,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在战役初期造成极大被动,主要理由:一是埃、叙从政治到军事,从战略到战役战术,采取了一系列的严密伪装措施和迷惑手段;二是以色列轻敌麻痹和分析判断错误。
但是,战场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以军不仅顶住了埃、叙优势兵力的进击,而且还顺遂地转入攻势作战,其理由除了以军战略战术生动、指导正确外,主要是由于埃、叙领导人制定的战略目的有限,既没有打毕竟的决心,又无全面战役的打定,只是通过有限的军事行动,引起两霸干予举行政治解决,并把整个战役的告成,寄托在突然伏击上因埃、叙战略指导上的过失,导致战役过程中的不良后果:在战略目标上,各有各的计划,埃及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戈兰高地,都是以夺取地方为主,而不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气力为主;在作战协同上,互不相顾,没有“一盘棋”的思想,在对以色列重点反攻时,缺乏协 5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