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京非遗保护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611227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0.7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北京“非遗”保护与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研究 自2001年5月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历经15年在这15年里,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探索了抢救性保护、原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多样性保护与生产性保护等多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贵的“中国经验”在这一大环境下,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也顺利展开,并形成了稳步推进、门类齐全、注重实际等特色一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名录制度稳步推进与国家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有所区别,作为首都的北京主要形成了“国家—市—区(县)”三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截至2015年10月,北京市累计普查到的非遗项目近13000项,先后有3223项被编入20卷本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其中,列入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有273项(包括扩展名录、属地管理和直报项目33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26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的有10项。

      同时,已公布四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已故15人,实际现有人数为266人在1986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北京占90名因已故5人,实占人数为85人为便于非遗活态传承的顺利展开,在生产活动中传承保护大多数非遗项目的观点日渐成为共识,生产性保护方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从2012年开始,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41家,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北京市荣宝斋等3家单位(企业)名列其中2014年,第二批57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入选(见表1)表1 2006~2015年北京市非遗传承现状累积数据分析北京在国家级名录项目的入选情况可知,从2006年的占比2.5%到2011年的8.9%,再到2015年的9.2%,近十年来北京市非遗项目在国家级名录项目中的占比是累积攀升的,虽然上升的幅度有所减少,但与北京占全国约1%的人口比例相比,其整体规模仍然可观单从273项北京市级非遗名录项目和28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对比来看,北京的传承人认定超过项目数量本身这意味着一个非遗项目同时会有多个非遗传承人,呈现可持续传承的良好局面。

      从非遗项目在国家级的占比来看,19.9%的比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传承人在全国的占比是14.1%,仍然拥有深度挖掘的潜力二)传承人保护特色鲜明截至2015年10月,北京市共公布4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1人,他们所在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传统技艺”(29.2%)、“传统戏剧”(16.7%)、“传统美术”(13.9%)和“传统舞蹈”(11.7%)四大领域,与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要集中在“传统戏剧”(30.8%)、“传统技艺”(16.4%)、“传统音乐”(11.6%)和“传统美术”(11.6%)这四大领域相比,二者既有相通性又存在一定的区别(见图1、图2)首先,高居北京市榜首的是“传统技艺”,占总数的29.2%,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项目领域分布上,“传统戏剧”以30.8%的占比位列各类榜首数据即意味着传承的实际情况,首都北京聚集着“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玉雕”“金漆镶嵌”“宫毯织造”等燕京八绝技艺,以及“烤鸭”“果脯”“都一处”“砂锅居”等“中华老字号”类的饮食制作技艺与“装裱”“旗袍”“木版水印”“花茶窨制”等传统技艺方法,这些技艺虽遭遇现代化的冲击,但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依然活态存续,是需要重视也值得承继的北京技艺。

      而在国家级层面上,“传统戏剧”以占比30.8%位列第一,显示出全国上下对传统戏剧的重视和期待那些身怀绝活儿的戏曲艺人们备受各界关注,人们期待通过非遗保护的方式,能够缓解戏曲传承的危机其次,无论是北京市级别还是国家级别,“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与“传统美术”三大类均名列前茅,彰显出这三大类在非遗队伍中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且它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1 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领域分布图2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领域分布(三)项目类别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从国际与国内现行的法律、章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定义看,非遗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及保护工作规范化要求出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北京沿用之在这十种非遗大类中,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面涵盖,共同支撑传承与发展格局与传承人的分布比重相一致,在各类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以30.4%的比重高居第一,其他各类分布有一定偏差,“传统音乐”占比最小,仅占2.1%(见图3)。

      图3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比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比重看,虽然全国范围内“传统技艺”也占第一位,但除“传统医药”占比较低之外,其他各类占比相对均衡如此,显示出国家层面上的涵盖性与指导性,也突出了“传统医药”在全国范围内仍需加大保护传承力度相对而言,北京市的“传统医药”传承与保护意识较强,传承人认定也以8.9%的比重高于全国的3.8%综上,近年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稳步推进,并显示出自身特色,与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相一致除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的普查、申报、认定工作的良性开展外,北京非遗保护视野开阔,京津冀三地联动、多元传播、国际合作等亮点突出,在融入日常、融入民众方面着力颇多二 非遗保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一)非遗保护体系有利于共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的文化服务体系其核心要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导向意识、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其中,“国家—省—市—县—乡—村”的六级网络结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有一定的重合性。

      这样的体系结构有助于保障公民享受标准化、均等化的文化成果,但也存在只重数量忽视质量的短视行为例如,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方面,个别边远山区虽然安装上了有线信号设施,但后续配套服务并不理想,甚至是无人问津,一旦出现问题,村民根本无法解决,文化服务的实际效果就归于零起点非遗保护在这一方面已展开了有益尝试,首先,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已形成了名录制度,有严格的申报、论证、评审、公示与公布程序其次,还建立健全了非遗保护的督查与退出机制,对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实施的是动态管理与活态保护的管理体系最后,2011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北京市又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本市地方性法规五年立法规划之内,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展开提供法律保障这些科学、严密而有效的管理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二)非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文化服务首先是内容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头戏保护非遗,就是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也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与效能在活跃群众个人文化生活的公共服务内容里,剧场里的京剧、昆曲,舞台上的杂技、竞技,乃至包括部分传统音乐与歌舞,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紧密联系。

      博物馆的陶瓷、玉器,美术馆的书法、绘画,都离不开拥有技艺的人2015年6月,在以“保护成果,全民共享”为主题的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京津冀三地首次联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此次展览为广大市民群众感受非遗魅力、共享保护成果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内容丰富、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9月,首届“燕京八绝”作品展系列活动在东城区隆安寺开幕,这次活动以“培养青年技能人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既展示了“燕京八绝”的现有技艺水平,又让普通市民近距离了解到非遗传承现状,同时还探索了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多种培养模式,为首都共建共享文化服务贡献了力量三)非遗保护部门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践行者为更有力地保护各级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我国政府建立了相应的非遗保护机构,明确保护单位与主体,确保对每个濒危项目的全面服务与支撑2010年6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担负起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及保护机制建设、加大非遗保护示范建设力度、开展非遗保护宣传展示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之后,各区县也相应成立非遗保护中心或挂靠在文化馆、文化站等单位与部门的机构,落实非遗保护任务。

      特别是在广大基层,文化馆与文化站也担负着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从业者往往既要落实非遗的普查工作,也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应内容,若将二者有机统一,其工作内容将变得有抓手、有情趣、有意义三 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北京非遗保护现状和非遗保护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可知,进一步完善北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可资借鉴,同时,要将北京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再次提升一个台阶,广大基层尤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增强是各项工作的重头戏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完善,着力点也正在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根据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公共文化服务要有针对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公民身上因此,老百姓喜欢什么、爱好什么,不是行政命令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自己说了算而以往我们在服务基层上,走形式、走过场过多,文化下乡也较少征集当地百姓的意见,基本上都是预先安排好的,所以服务的针对性不强,服务的效能不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让群众点自己喜欢的文化大餐,参与其中,共建共享,激发活力,从而丰富基层文化资源,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所谓只有让群众“点菜”才能让群众“点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二)公共文化服务要注重服务内容文化服务的关键是内容创作源头上,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引导,对创作生产的产品要有严格的把关制度近年来,北京市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着力颇多,重点实施了文艺精品战略和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并正式启动了“名家传艺工程”京剧、昆曲、评剧、曲剧、京韵大鼓、评书、相声及传统歌舞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项目三)公共文化服务要推动社会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而是政府、社会、市场与民众等多重力量共建共享的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调动社会力量、激发文化活力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主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社会化投入方式,促进多元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具体操作上,可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并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与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的体系化服务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