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印度史上的断裂_改变和延续.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wm****3
  • 文档编号:46953507
  • 上传时间:2018-06-2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27.0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印度史上的断裂、 改变和延续林承节3【内容提要】 本文从印度历史最重大的事件出发,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印度历史 上发生的断裂与变化,指出印度文明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Ξ一、 印度历史上有四次最巨大的变动,即哈拉 帕文明的消失和雅利安人入主印度;穆斯林进入 和统治印度;英国征服印度;印度独立和印巴分 治哈拉帕文明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剧烈改变而消 失的,不过其遗民散落各地,把该文明的某些因素 保留下来,成为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新创造的印 度教文明的重要构成因素 穆斯林的不断入侵导致13世纪建立德里苏丹国 穆斯林统治者原来是想把印度伊斯兰化的, 但它所能做到的只是确立了穆斯林上层的政治统 治权和对土地的封建占有权,建立了伊斯兰教对 印度教的统治地位印度教上层的政治经济权力 仍部分地保存,印度教依然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其对社会的影响力依然保持 英国征服印度后,不仅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而且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印度转变成自己的 商品市场、 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英国势力最盛 时,曾宣称要使印度基督教化,但最终碰壁殖民统治固然给印度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但印度封 建制度仍基本保持下来,至于印度教和印度社会 生活,所受影响更是有限。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民族主义领导人本着 自主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努力创造新天地,在各个领域有计划地进行变革不过尽管改变是巨大的 根本性的,但是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改变绝大多 数被继承下来,成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上述事实表明,在印度历史上,真正称得上断 裂的,就是哈拉帕文明的泯灭,不过那是一种特殊情况,而且断裂也不是绝对的后来的三次变动,只是某些领域和层面的剧烈改变,改变中有延续, 改变与延续并存,不能称为历史断裂 这里之所以 用 “改变” 一词而不用 “改革” 是考虑到 “改革” 有较 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内容,只是 “改变” 的一种,“改变” 的外延更宽泛 二、 断裂是原来历史发展过程的终止,旧过程 被新过程完会取代,或旧质被新质完全取代;而改变只是旧质部分地被新质取代,旧质还有部分留 存即延续下来 在后一种情况下,新质要素和留存的旧质要素结合,即改变和延续结合,共同构成一 个新过程、 新事物 改变——延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波浪式地不停地发生,永远不会终止 每次改变 固然都有新内容,每次延续也多半会有与前一次 延续不同的地位,因为改变——延续的每一个波涛都是以前一个改变——延续形成的状态或过程 为基础的,新的延续既可能包含前次延续的内容, 也完全可能包含前次改变的内容。

      改变的动力一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政策强制,一是来自自下而上的自发进程,特别是在经济方 面两者双管齐下的情况也是大量存在的改变和延续结合而形成新过程新事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印度史看有四种最常见,即1.保留 旧基础,注入新因素如穆斯林入主印度后,原来 的土地国有、 多层占有、 村社农民世袭使用的土地制度基本保留,只是以军事采邑制代替了食邑制2.推出新框架、 保留旧因素如英国统治印度后, 决定一改印度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实行各种土地 私有制,在确定什么人为私有者时,都是以各地实75南亚研究 2004年第2期宗教·历史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际存在的土地关系为基础的3.新旧质要素在空 间上分割与并存 如英国统治权建立后,在英属印 度彻底摒弃了原来的王朝统治体制;在土邦印度, 却允许完整地保留,形成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双 轨并行统治体制4.新旧质要素在同一系统不同层面的分割和衔接 如在英属印度,英国人建立了 从中央到省到县的全新的政权,但县以下它管不 过来,保留了原来的税区收税机构和农村潘查雅 特作为整个系统的阶层环节 事实上,历史发展中的改变——延续是极为复杂的,今日我们看到的状态其实都是经过多次 和多种形式不断改变——延续的结果。

      如种姓制, 历史上多次受到冲击,近世以来经济文化的较快 发展动摇了它的根基,而独立后的一系列取消种 姓压迫和扶助低级种姓的政策:取消不可接触制,规定继续实行为犯罪,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实 行人民院、 邦立法院席位保留制及公职、 奖学金名 额保留制(均按人口比例),对其它落后种姓实行 公职保留制等,使种姓制彻底失去了政治上法律 上的依托 今天它虽然依旧存在,但和当初比已有非常大的差别,许多人的种姓地位和实际经济地 位已经脱节,种姓现念在城市已经淡化,在农村还 保留一定影响今日那些看似活跃的种姓组织其 实已无种姓制定质内容(相同地位的种姓内婚制, 职业世袭,不同地位种姓间人际交往的限制等),不过是旧瓶装新酒,成了以种姓为范围的特定群 体的组织而已 它们被各该种姓的有势力者利用, 或自己组成政党,或支持某个党,成了他们竞选的 工具 当然一些低级种姓对现状不满,通过种姓协 会提出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要求,抨击社会上继续存在的种姓偏见,组织一些本种姓自我 改善的教育和福利活动,这些方面都是有积极意 义的 三、 改变和延续的驱动力是不同利益集团的 利益追求和维护由于存在不同的利益取向和利益冲突,有些社会势力主张改变,有些社会势力反 对改变,常常形成激烈斗争。

      每项改变的性质不 同,有从社会发展考虑实行改革的,有为了集团私 利倒行逆施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国家或社会 的,其结果会很不一样延续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为了保存优良传统或把外来先进事物本地化或抵制肆意改变而选择延续的,有既得利益者或保 守势力抵制改革造成妥协而不得不形成延续的 在印度史上,各个时代的改变——延续情况 是不同的大致说可分为四个时期四种情况:1.前穆斯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战争和改朝换代外,其它方面的改变尤其是社会经济文 化方面的改变一般比较平和,渐进性较明显 这是 因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本身的节奏就很慢,加之 改变主要起因于高级种姓不同集团的矛盾而不是 激烈对抗的阶级矛盾,不同宗教又同属本土宗教文化,同根同干,有异有同,所以虽有利益冲突,但 一般说不具有对抗性或对抗性不强如佛教的兴 起、 发展和最后被印度教吞噬,都是较大的变动, 并未伴随使用暴力各王朝的君主无论个人信仰 婆罗门教(后为印度教)或佛教,在国家政策上都是对各宗教兼容并蓄 又如通过宗教捐赠、 个人赏 赐和食邑制的实行形成了封建土地占有制,但这 一过程没有改变村社农民对土地的世袭使用权, 所以也没有伴随暴力即便奴隶制的产生是暴力 的结果,但由于受种姓制的影响,奴隶主的行为也受一定约束。

      2.穆斯林统治时期穆斯林上层是外来少数 统治者,其信仰的宗教对印度来说属异质宗教文 化 德里苏丹国时期,穆斯林上层为保住其在战场 上争得的统治地位,竭力垄断政治权力,把印度教上层从统治圈中排除,并夺占其土地,同时把伊斯 兰教定为国教,对印度教徒征收人头税并采取其 它种种歧视性政策,逼使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 所以这一时期的改变较前一时期剧烈得多但穆 斯林统治者本身发展水平低于印度,它实行的改变都是利用国家权力在社会表层上实行直接夺占 和压迫,触及不了深层的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导致 任何结构性的改变 这些夺取和压迫是非正义的, 引起印度教徒激烈反抗,多数改变难以持续,这才 引出莫卧儿王朝阿克巴大帝的改革阿克巴勇敢地采取兼容政策,扭转了不利形势 然而奥朗则布 继位后置国家的进步发展和人民的反对于不顾, 为了伊斯兰教上层的利益,再次恢复宗教压迫政 策,结果导致莫卧儿帝国迅速分崩离析3.英国统治时期英国统治给印度带来的改变是多方面的,在程度上比以往要剧烈和深入得85宗教·历史南亚研究 2004年第2期多,如国家统治体制的改变,自然经济的解体,大 工业的引进,农业向商品化转变,现代交通设施的 创建,近代教育和报刑的推广,竞争考试的文官制 度的实行,现代政治和政党制度的引入等。

      这些改 变都巩固下来了,表明了它们的成功 但也有些改变进行不下去,如官方鼓励传播基督教,对印度教 习俗实行立法干预等,因遭到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英国统治时期实行的改变之所以全面激烈,是出 于殖民剥削的需要殖民政策是为殖民国家的资 本主义发展服务的为了把印度变成英国的商品市场、 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为了实现对印度的多 方榨取,就必须对印度原来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结构进行殖民主义性质的改造,并在教育体 制、 文化政策和统治体制上相应地进行改变,以配 合开拓市场的需要改变之所以大部分能成功地巩固下来,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 水平高于印度,其实行的大多数改变是把资本主 义的某些体制、 结构、 政治运作方式和较先进的生 产技术引入尽管这些多少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 因素在使用中被殖民当局根据自己统治和剥削的需要故意扭曲,旧因素(如半封建土地所有者)被 故意保存,更有甚者,是引入的某些政治民主因素 被用来实行分而治之政策(如利用扩大立法会议 的手段拉拢温和派,孤立激进派;为穆斯林设立单 独选举区,挑动更严重的教派对立等),在印度新兴力量看来,这些改变仍是印度向资本主义发展 方向前进的一个步骤,在大方向上与他们的要求 符合,故都给予支持。

      至于上述行不通的措施,则 是因为其不符合印度国情,不得人心,新兴力量不 予支持如对官方鼓励传播基督教印度教徒包括新兴力量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的;对殖民当 局就印度教习俗立法最初新兴力量中有些人赞 成,但越到后来反对的人越多,他们坚决主张印度 教内的问题不同于政治经济问题,不能允许外国 统治者插手,应由印度教徒自己解决4.独立后的时期独立后印度人掌握了自己 的命运 为了医治殖民统治的创伤,为了尽快改变 贫穷落后的面貌,印度政府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的同时,也在政治、 社会、 文化、 教育等战线上大刀 阔斧地进行改革,努力创造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条件独立后的改变与殖民统治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改变的目的是为了印度的进步发展,改变 是有计划地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全方位的 虽然如 此,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独立后改变的整体取向,就 会看到,殖民统治时期进行的改变绝大多数都被 延续下来,成了新的改变的基础 独立后的改变主要是纠正殖民统治时期改变中的畸形、 不彻底和 错误,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应印度国情的更深入的 改变 如完成土邦的归并和全国的行政整合,实行 成人普选制,明确规定世俗主义为国策,在混合经 济体制下建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实行土改和绿色革命,进行以自由化、 市场化、 全球化为方向的 经济改革等。

      当然,在总的目标下,由于人们利益 的不同和实践地位的不同,对什么应改变,什么应 延续以及应如何改变等认识不尽相同,而政党竞 争中政党的私利也会影响政党的主张和行动这样,在许多重大领域的改变一延续问题上,就存在 不同态度和冲突,对国家的进步发展来了有害影 响 四、 纵观印度古往今来的所有改变,最难改的 领域不在体制、 制度、 结构,而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是历史岁月多年积淀的产物,具有持久 性和对经济变革的相对滞后性,不是制定一两项 政策就能立竿见影的最典型的表现是人们宗教 观念的强烈至今在许多人那里变化无多,极易被 教派主义利用独立后印度宪法规定的世俗主义方针并非要求人们抛弃宗教观念成为无神论者, 而是要求树立宗教平等、 和睦相处的观念,去除宗 教观念中那些违背公民权利的非理性的因素这 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多人宗教 观念极为狭隘,非理性的成分依然浓烈,常常很容易被教派主义者挑动,跟着做出种种非理性的行 动 宗教观念过于浓烈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根本改 变,是因为印度教时间悠久,宗教观念在人们思想 上扎根太深;宗教观念和种姓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了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一个印 度教家庭出生的孩子生下来就属印度教不同种 姓,从儿提开始一切就按印度教种姓达摩行事,到 成年后其宗教意识成为思维定势,这不难理解。

      近 现代时期随着经济发展、 西方教育的推广和政府实行世俗化政策,种姓制逐渐淡化,人们的宗教观95南亚研究 2004年第2期宗教·历史念已有所减弱 按正常的情况,这种减弱的趋势会 逐渐加强,但不幸出现了人为的因素严重阻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