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全.doc

5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0603666
  • 上传时间:2023-01-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9.50K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开展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立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开展  历史背景与动因——晚清的文学改进运动   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民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容的文学改进运动 诗界革命:倡导者有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倡“我手写我口〞  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倡导,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重要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文界革命: 梁启超倡导,创造了一种适应现代传播媒体——报纸杂志的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白话文运动:主要倡导者裘廷梁,他历数文言别离之害,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重要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域外小说翻译:主要翻译者林纾从1896年《时务报》开场译介,到文学革命前,翻译小说约800种。

        晚清的文学改进运动为文学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   时代背景与直接动因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场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举起了“科学〞与“〞两面旗帜  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的产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独秀、大钊、胡适等人同时也是文学革命发起者,使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有力组成局部   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进刍议》,1917年2月发表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发难响应者钱玄同、半农、周作人等,造成一定声势  钱玄同与半农演“双簧信〞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发表了重要论文探讨了文学革命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以与努力建立新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   文学革命的开展: 文学革命论争 ——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争  1) 1919年林〔纾〕蔡〔元培〕之争  2)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3) 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   实绩:白话运动的全面推广。

      1919年白话报刊400多 种,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低年级采用,1924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新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文学理论建立取得初步成果  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实绩  意义:观念、容、语言与形式、“民族化与世界化〞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胡适、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借鉴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几乎所有文学革命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工作,许多新文学刊物都刊载过译作五四以后短短几年,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相关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 二、重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简称文研会)   1921年1月成立于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振铎、雁冰、叶绍钧等出版有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创造社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假设、郁达夫、成仿吾等主办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主“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新月社  1923年在发起,原是一个带文化沙龙性质的社交团体,主要成员是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欧美留学生  前期新月派,是1927年以前,已《晨报副刊》“诗镌〞为根本阵地的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大雨、梦苇等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除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还有梦家、方玮德等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青年诗人群 语丝社   1924年成立,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伏园、钱玄同等他们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被称为“语丝体〞,在现代散文中影响甚大与其同时开展活动的有《莽原》、《未名》刊物的莽原社、未名社,培养了高长虹、台静农、霁野、韦素园、靖华等“乡土小说〞作者三、  其他文学社团 浅草社•沉钟社: 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其骨干1929年秋在与晦组成沉钟社,活动到1934年,人员林如稷、炜谟、翔鹤、至等。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创作,被鲁迅称为“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老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湖畔诗社: 1922年成立于的新诗团体,成员有应修人、谟华、雪峰、汪静之四人,他们以“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第三节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立 一 、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  胡适重要的理论文章  《文学改进刍议》〔1917〕是对晚清文学改进思想的总结和开展,旗帜鲜明的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  《建立的文学革命论》  〔1918〕,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是建立新文学的宗旨  《易卜生主义》〔1918〕:介绍易卜生的现实主义和个性主义《谈新诗》 主“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早期的文学思想  〔1〕胡适在进化论根底上形成他的文学观,他理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  〔2〕胡适重视语言工具的革命他把文学语言的变革看成整个社会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将白话运动从文学改革的围向整个社会的围推进,这是文学革命在短期大获胜利的原因之一  〔3〕在新文学思想容上提倡个性主义,创作方法上主现实主义  〔4〕对文体的奉献主要是诗歌,主“诗体的大解放〞。

        胡适文学思想的转变1923年创办《国学季刊》,采取“托古改制〞立场,从革新趋于复古二、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  周作人早期重要的理论文章:  《人的文学》〔1918〕提出新文学应该是:“人的文学〞,是表现推崇符合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的文学  《平民文学》〔1919〕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那么   《美文》 〔1921〕从理论上确立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周作人早期的文学思想  周作人以西方人道主义思想为根底,最突出奉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容、标志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平民文学》中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那么,进一步强调了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精神,与五四时期“人的发现〞和个性解放潮流相吻合对文体的奉献主要是散文周作人文艺思想的转变 周作人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朝前走,1920年开场反思“人的文学〞口号,针对文坛“人生派〞和“艺术派〞的分野,提出文学不必“为什么〞1923年在《自己的园地》中主“人生的艺术派〞,从新文学主潮带头人转为自由主义作者 第四节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一、   第一个10年文学开展分三个阶段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初期和准备阶段。

      1919年“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思想解放创作活泼阶段1926年“〞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事变〞创作寂静理论转向阶段   二、  第一个10年文学创作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人的发现〞和“文学的发现〞引起的理性 探索精神,贯穿第一个10年几乎所有作品中  2、感伤情调的流行——感伤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的精神标记和心理气氛,它与一代人的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系在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的巨大起步  3、个性化的追求——在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开展的五四时期,“表现自我〞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此期文体开展还不太成熟,作家创作风格却千姿百态,是历史上少有的充分个性化的时代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现实主义是第一个10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但此期没有定于一尊的创作方法,各种文艺思潮、创作方法多元并存,形成非常活泼的创作局面1914年5月10日,孤桐〔章士钊〕主编的《甲寅》一卷一号出版于日本东京,四期后因故停刊半年,次年5月在恢复出版,至十期被禁为止 《甲寅》的编者利用自身的人际、地缘关系,作者多为同盟会员或同乡,随着杂志影响力的增大,新的作者不断参加,使《甲寅》转变成一份知识界的公共刊物。

      不断有读者来信,称赞《甲寅》是唯一不受政府或某一政党控制的论坛 《甲寅》的凝聚力量来自于反袁的共同政治立场与主编章士钊“有容〞、“尚异〞的调和主准确地说,《甲寅》是一个过渡的平台,在1914~1915年间为知识精英的重新整合和边缘知识分子的崛起提供了适合的空间《甲寅》停刊后,章士钊、独秀、吴稚晖、昌济、大钊、高一涵、胡适、易白沙、寅恭、叔雅都成为《新青年》的重要作者,他们中的大局部人任教于大学和国其他大学《甲寅》核心作者群可谓尽一时之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占据着中国文化圈的核心位置  1925年,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认为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提倡“读经救国〞 第二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 《故事新编》  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五节 杂文 第一节 概述  一 、鲁迅生平与思想  二、 鲁迅文学创作的三个阶段   三、 总结 一、  鲁迅生平与思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

      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三味书屋读书,1898年离家到求学,1902年赴日本留学 ,1909年回国 鲁迅的思想根底是爱国主义他在《自题小像》一诗中表达了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正是这种情感驱使 ,鲁迅为了中国的维新而去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回国后奋身投入了辛亥革命的宣传活动,甘当新文化运动的一名小卒,20年代后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大声呐喊  鲁迅是新文学的先驱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和周作人一起译介欧美小说,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文学革命中,鲁迅以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开了新文学灿烂的一页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迅的杂文那么开拓了现代杂文的文体形式  鲁迅前期是个进化论者,1927年后由于“血的教训〞 和“革命文学论争的启迪〞 ,鲁迅认识到“唯新兴的无产阶级才有将来〞 ,从而“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