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第八稿讨论稿20110117修改.doc
76页吉 林 大 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自评报告(讨论稿)二〇一一年一月七日吉林大学简介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陈德文教授,现任校长为展涛教授,均已被列为中央管理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46 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我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1948年与北方大学医学院合编为华北医科大学,1951年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9年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更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1997年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 1947 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55 年更名为长春电信学校,1960年更名为长春邮电学院,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较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是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勤人才。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全部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220人,其中教授1604人 ,博士生指导教师1032人 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 双聘9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4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教育部“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者29人学校拥有221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985工程”二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4个。
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 吉林大学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62473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1184人,留学生1358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5908人 学校对外交流广泛,校际合作紧密,已与美国、德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与德国图宾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建立了校际关系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组建成立吉林吉大控股有限公司,统一规范管理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推进学校全资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长春电信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大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公司正在悄然崛起。
吉林大学校园占地面积622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近339万平方米现有6个校区8个校园,分布在长春市的不同方位新铺设的光缆和计算机网络把所有校区连为一体,使网上办公、远程教育等更加便捷学校在珠海市新建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2. 5万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628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 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吉林大学已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前景 2005年末,学校圆满召开了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吉林大学章程》同时进一步明确以“ 人才强校、学科兴校、依法治校、勤俭持校”为战略抓手,到2010年,使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整体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建设成为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成为一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白求恩医学院简介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并直接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和医疗工作1948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52年与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仍命名为第一军医大学1958年整建制转业到地方,更名为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学校恢复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名,同时成为国家卫生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2000年与吉林大学合校, 2007年整合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优秀资源,组建了白求恩医学院2010年成为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十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70年来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院以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善教学条件,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学院现有教师2063人,其中,教授502人,副教授66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71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3人,特聘教授2人、唐敖庆特聘教授6人病理学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病理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
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7部《临床医学课程整体优化研究》和《病理学系列教材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别获2001年和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项目资助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学院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学院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覆盖医学所有二级学科神经病学国家重点学科1个,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909项,其中,国家“863”、“973”、重大支撑项目及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均逐年攀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8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57项顺利完成211二期工程、985二期工程的建设,目前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全日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白求恩医学班学生2021人,研究生3051人,留学生465人学院始终坚持弘扬白求恩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培养优秀人才。
近年来,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同时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个班级分别于2007年、2008年获得学校“十佳班级”称号,1个班级于2008年获得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十佳班级”称号,1名同学于2009年获得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十佳大学生”称号,4名同学分别于2004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获得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称号学院全方位拓展学术交流,促进深层次国际合作,已先后与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瑞典、香港等26个国家和地区共80余所院校及学术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在干细胞组织工程、恶性肿瘤、前列腺疾病防治、真菌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合作,孵化出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学院依托吉林大学学科齐全、综合实力强的优势,紧紧围绕“发挥学科整体优势,提升医学教育水平,促进医学院快速和谐发展”主题,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党建创新为保障,继承和发扬白求恩优良传统,共同创造吉林大学医学事业新的辉煌目 录1 宗旨及目标 11.1 宗旨及目标 11.2 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11.3 学术自治 21.4 教育结果 32 教育计划 42.1 课程计划 42.1.1课程计划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2.1.2 课程计划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52.1.3 课程体系构成 62.1.4 课程模式 72.1.5 课程体系整合与改革 72.1.6 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 92.2 教学方法 102.3 科学方法教育 122.3.1 开设科学方法教育课程 122.3.2 开展科学方法教育实践活动 12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122.5 自然科学课程 142.6 生物医学课程 142.7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伦理学课程 152.8 公共卫生课程 152.9 临床医学课程 162.9.1 临床医学课程 162.9.2 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质量保证 162.10 课程计划管理 172.10.1 职能机构及管理职能 172.10.2 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参与教学管理 172.11 与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183 学生成绩评定 183.1 学生成绩评定体系 183.1.1 学生成绩评定 193.1.2 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203.1.3 考试研究与改革 213.2 考试与学习的关系 213.3 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223.4 考试管理 224 学生 234.1 招生政策 234.2 新生录取 244.3 学生支持与咨询 254.3.1 学习、生活指导 254.3.2 就业指导 254.。
